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97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课后复习训练与检测8Word下载.docx

湖北省黄冈市质检)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  )

A.互动性、娱乐性和现代性

B.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C.前卫性、科学性和广泛性 

D.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

D

4.(2018·

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解析:

“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体现男女平等,是社会进步表现,故B项正确。

5.(2018·

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

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D项正确。

6.(2018·

江西省名校联考)丁贤勇教授认为:

“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

”这表明近代交通(  )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

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C项正确。

C

7.(2018·

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

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

”材料揭示了(  )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材料重点在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B项错误;

材料讲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

8.(2018·

豫晋冀三省调研)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

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维新变法于1898年失败,与“1902年、1912年”不符,故A项错误;

清末新政与“1912年”不符,故B项错误;

“1912年”已是中华民国,而非革命过程,故C项错误;

“1912年”的猛增是关键,联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可知原因,故D项正确。

9.(2018·

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没有体现交通规则是由地方当局制定,故A项错误;

20世纪初汽车才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材料体现的正是近代上海交通文明,故D项正确。

10.(2018·

江苏省盐城市三模)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906年

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②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科技发明在上海的应用时间明显早于重庆,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高于重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①④正确;

②③在表格中无法体现;

选择C项符合题意。

11.(2018·

安徽省江淮十校联考)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

“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从“初试人都怕”到“人坐车中称稳便”表明市民逐步接受,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2.读《申报》时论统计表(1882年1月6日),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  )

题材

本埠

全国

国外

数量

57篇

80篇

37篇

比例

33%

67%

A.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材料中信息不能证明《申报》已经成为政论性报纸,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开始关注时政,故B项错误;

材料中全国和国外占比例67%远超过本埠33%,说明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故C项正确;

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发行量最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

广东省广州市月考)铁路运输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为蒸汽机车的发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贡献最大的是史蒂芬森父子,他们吸取前人和时贤经验教训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车,比当时其他同类发明更先进——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情形相像。

……铁路的发明是轮子发明以来,陆上交通最伟大的革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有铁路及火车始于1865年。

……此后,修铁路之议沸沸扬扬,反对之声亦甚嚣尘上。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迄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修成铁路4809.05公里,其中被列强控制的就达4476.24公里,占铁路全长的94.1%。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

材料三 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

正太铁路通车后,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

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

请回答:

(1)史蒂芬森父子在哪一年发明了蒸汽机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车的发明对人类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2)材料二中,19世纪后半期“反对修铁路之声亦甚嚣尘上”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高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修建铁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1)年份:

1814年;

影响:

是近代陆上交通最伟大的革命,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火车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及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或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说明:

传统习俗和保守观念排斥近代物质文明。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中国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出现商办铁路热潮)。

(3)影响:

改变了交通格局或引起交通网络的变化(或:

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新的贸易中心的出现及国内市场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布局,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14.(2018·

北京市东城区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等沿海口岸出现了少量的国人自办报纸,但欧美报刊在民众心目中拥有很大的权威,中国报刊“多侈陈海外奇谈,以博阅者莞尔(指微笑)”,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思想陈腐。

1895年后,从上海到太原、重庆等地,国人自办报刊70多种,其中维新派创办的就有48种。

出现了政论、娱乐、商业等多种报刊,社会效应也非同凡响。

如《时务报》被誉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从1911年底,报界进入了黄金时代,孙中山下令减免邮费、电报费,大大降低了报业成本。

全国各地报纸增至500多家,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和政党报刊大量出版。

这一时期的报人被誉为“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世纪70年代,沿海地区出现少量国人自办报纸,由于办报者思想陈旧,报刊内容多是猎奇,没有得到国人关注。

甲午战争后,维新派积极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加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办报数量增多,内容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范围发展到内地,社会反响突出。

辛亥革命后,由于封建专制被推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报业的扶植,使办报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范围遍及全国,报刊在国民中有了很高的影响力。

中国报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与救亡图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