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46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9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题目Word格式.docx

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15.统计对总体数量的认识是(B)。

A.从总体到单位B.从单位到总体

C.从定量到定性D.以上都对

16.变量是可变的(C)。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量标志和指标D.质量指标

1.B2.D3.D4.B5.B6.A7.D8.A9.B10.A11.C12.B13.B14.D15.B16.C

二、问答题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不同?

品质标志可否加总?

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不是数量的,只能用文字表现。

质量指标是统计基本指标之一,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

它反映的是统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具体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

品质标志本身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才形成统计指标,也并非就是质量指标,而是数量指标。

2.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何区别与联系?

(1)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2)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表现为:

首先,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明显不同,标志是说明单位属性的,一般不具有综合的特征。

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

具有综合的性质。

其次,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

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它们不是都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3)统计指标和标志的联系表现为:

统计指标数值是由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成或计算得来的。

数量标志可以综合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品质标志只有对它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加以总计才能形成统计指标。

总体单位的某一标志往往是总体某一统计指标的名称;

(4)随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者体现这样的关系:

指标在标志的基础上形成,指标又是确定标志的依据。

3.简述统计的含义。

统计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1)统计工作,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是统计的基础,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环节。

(2)统计资料,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3)统计科学,也称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试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的特点。

(1)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其根本特征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变动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2)第一,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由许多个体现象构成的总体的数量方面。

第二,数量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现象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决定现象质量的数量界限。

第三,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对象的数量是具体的量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和数学的重要区别。

第四,社会性。

统计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现象的数量,具有社会性。

体现在:

一方面是统计研究的对象具有社会性。

另一方面是统计的主体也有社会性。

5.如何理解变异和变量的含义?

(1)变异是可变标志的标志表现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不同。

品质标志的变异,表现为总体各单位在属性上的差别,为属性变异;

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变异,表现为具体数值的不同,为数量变异。

变异的存在是统计的前提条件。

变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也是总体的一类特征。

(2)变量是以数值来反映现象特征的抽象化概念,包括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

由于指标是由标志综合而来的,所以变量的基本含义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6.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

其有哪些表现形式?

(1)反映同一总体多个方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就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由一系列统计指标构成,但并不是单个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一是数学等式关系,即若干统计指标之间可以构成一个等式关系。

二是相互补充关系,即各个指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共同来说明现象的数量特征。

三是相关关系,即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四是原因、条件和结果关系,即若干指标中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则为结果。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1.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大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C)。

A.随机调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容量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D.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3.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D)。

A.全面调查B.普查C.抽样调查D.统计报表

4.统计调查收集的资料主要是指(A)。

A.原始资料B.总体资料C.数字资料D.初次整理过的资料

5.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C)。

A.调查经费的落实B.调查组织工作

C.调查任务和目的的确定D.调查对象的确定

6.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非全面调查方式是(C)。

A.普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典型调查

7.作为一个调查单位(B)。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

8.(D)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准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A.及时性B.全面性C.连续性D.准确性

9.某种年报制度规定在次年1月31日前上报,则调查期限为(A)。

A.1个月B.1年C.1年零1个月D.2个月

10.调查项目(A)。

A.是依附于调查单位的基本标志B.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

C.与调查单位是一致的D.是依附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指标

1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以分为(B)。

A.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D.普查和抽样调查

12.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划分标准是(C)。

A.调查对象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

C.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D.调查工作是否经常进行

13.调查时间是指(A)。

A.资料所属的时间B.调查工作起止的时间

C.规定提交资料的时间D.开始进行调查的时间

1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C)。

A.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B.在某方面作出成绩的单位

C.某一数量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比重大的单位D.典型单位

15.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D)。

A.工作做得好的单位B.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单位

C.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D.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单位

16.统计整理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B)。

A.对调查资料的审核B.统计分组C.统计汇总D.编制统计表

17.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邻两组的组限(C)。

A.必须是间断的B.必须是重叠的

C.既可以是不重合的,也可以是重叠的D.应当是相近的

18.次数分配数列是(C)。

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D.按总体单位数分组形成的数列

1.C2.D3.D4.A5.C6.C7.B8.D9.A10.A11.B12.C13.A14.C15.D16.B17.C18.C

1.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1)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

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

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所影响。

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抽选出来的。

(2)调查目的的不同。

重点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

抽样调查的目的则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

作为统计意义的典型调查,其目的类似于抽样调查。

(3)推算总体指法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不同。

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都要以部分单位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指法标,由于二者调查单位选择的方法不同,其推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也不同。

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因而在给定概率和误差范围条件下,可保证推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典型调查单位的选择完全由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因而难以保证推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断误差既不知道也不能控制。

2.抽样调查有哪些组织方式,各种组织方式试用的条件是什么?

(1)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阶段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操作简便,最符合随机原则,主要适用于总体单位数不多且总体单位的差异性不大时和对调查对象的情况很少了解时。

等距抽样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总体由自然顺序排列形成,第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

第三,调查人员的素质不太高时。

整群抽样适用于:

其一,总体单位数很多,分布很广,且缺乏包括全部总体单位的抽样框时,可采用整群抽样;

其二,当总体是由一些情况相同,结构类似的较复杂群体所组成时,可采用整群抽样;

其三,当调查费用和调查时间比较紧张时,可采用整群抽样,省时省力。

多阶段抽样适用范围:

一是调查面非常广,并且不占有过去的历史资料,无法或很难获得一个包括所有总体单位的抽样框时,或总体范围太大无法抽取样本时,须采用多阶段抽样;

二是有现成的行政区划、地理范围或组织系统可作为划分多阶段的依据时,常采用多阶段抽样。

3.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设计整理汇总方案。

(2)对统计数据资料的审核。

(3)对数据资料分组和汇总。

(4)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5)统计资料的积累和保管。

4.统计分组的作用如何阐述?

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是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其目的就在于区分事物之间存在的质的差别,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发现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可以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

(3)可以研究事物内部的构成关系。

(4)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5.如何编制变量数列?

(1)确定变量类型,测定全距。

(2)确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组限和组中值。

(4)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

(5)做出次数分布的直方图和折线图。

第三章综合指标

1.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基本的统计指标是()。

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变异指标

2.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B.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标志总量指标

C.总体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用有名数表现的相对指标是()。

A.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

4.某企业2000年的利润计划规定1999年增长4%,实际增长6%,则利润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为()。

A.101.92%B.150.00%C.66.67%D.98.11%

5.某企业2000年完成产值200万元,2001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万元,则产值超额完成计划()。

A.115.5%B.5.5%C.15.5%D.5%

6.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最适宜的方法是()。

A.算数平均数法B.调和平均数法C.几何平均数法D.综合指数法

7.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结果相同,是因为()。

A.各组次数相等B.各组次数不相等

C.各组变量值多数相等D.各组变量值不相等

8.如果掌握各组标志总量和各组变量值时,计算平均数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公式B.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

C.调和平均数公式D.几何平均数公式

9.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

A.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B.各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值总量比重的大小

C.标志值本身的大小D.标志值次数的多少

10.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

11.已知本学期甲、乙班学生《统计学原理》的考试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6分和5分,则哪一个班学生成绩相对均衡些()。

A.甲班B.乙班C.无法判断D.一样

12.某市人均年生活费费用支出是1200元,是同类城市的1.5倍,则这两项指标()。

A.一个是平均指标,一个是相对指标

B.两个都是相对指标

C.两个都是比较相对指标

D.一个强度相对指标,一个是比较相对指标

13.中位数是一种()。

A.计算平均数B.位置平均数

C.受极端值影响很大的平均数

D.只有次数分布呈钟形时才有的平均数

14.已知一组变量值为38,24,69,109,15,43,56,则这组变量值的全距为()。

A.5B.5C.4D.8

15.某厂有四个车间生产同一种产品,其中甲车间的年产值占全厂总产值的30%,这一指标是()。

A.结构相对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D.比例相对指标

16.如果各个指标值都扩大一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则算术平均数()。

A.相等B.减少二分之一C.扩大一倍D.无法判断

1.A2.B3.D4.A5.D6.C7.A8.C9.A10.A11.C12.A13.B14.C15.A16.C

1.什么是总量指标?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有何异同?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总和指标,其表现形式是具有计量单位的绝对数,因此也称为绝对指标。

(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各个时期的数值相加后可以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水平。

而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即各时点数值相加后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包含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包含的时期间隔越长,时期指标的数值也就越大,时期间隔越短,指标数值也就越小:

而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并无直接关系。

第三,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登记的。

而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一时点(瞬间)的数量都进行登记,只能是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

2.什么叫平均指标?

它有什么作用?

(1)平均指标反映同质总体各单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是总体内各单位参差不齐的标志值的代表值,也是对变量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定。

(2)第一,可以用作评价事物的标准或依据。

第二,平均指标具有比较分析作用。

第三,平均指标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断。

3.运用平均指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1)平均指标必须应用于同质总体。

(2)对于分组资料要将总平均数和组平均数结合进行分析。

(3)注意将平均指标和分配数列结合进行分析。

(4)在计算和运用平均数时,要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

4.什么叫标志变异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有何作用?

(1)标志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它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和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统计指标。

表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动范围和离散程度。

(2)第一,可以衡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第二,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第三,计算抽样误差的基础。

三、计算题

1.某县2010年和2011年粮食产量如下:

粮食种类

2010

2011

2011年为2010年的%

产量(万斤)

比重(%)

稻谷

13760

110.0

小麦

20.5

6888

玉米

5280

105.0

其他

102.0

合计

32000

将表中所缺数字算出,并填入空白处。

43.0

15136

44.4

6560

21.2

16.5

5544

16.3

6400

20.0

6528

19.1

100.0%

34.0%

100.0

106.6

2.甲、乙两省2010年和2011年的人口和国民收入资料如下:

甲省

乙省

国民收入(亿元)

300

342

500

510

年平均人口数(万人)

3000

3500

3575

试比较两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从绝对指标看,甲省国民收入11年比10年增加42亿元,乙省增加10亿元,甲省国民收入增加额大于乙省。

甲省11年人口保持了10年的水平,而乙省却增加了75万人,说明乙省的人口负担与甲省相比增加了。

从相对指标看,甲省11年人均国民收入为1140元,乙省为1426元,说明乙省比甲省经济发达。

甲省人均国民收入2011年比2000年增加了140元,而乙省反而减少了2元,说明甲省的发展形势要比乙省好。

3.某企业60名工人包装某产品的数量如下表。

试计算1、2月份平均每人日包装量,并指出2月份比1月份劳动效率提高的原因。

按日包装数量分组(件)

工人人数(人)

1月份

2月份

400以下

5

3

400—500

13

500—600

18

12

600—700

15

20

700—800

7

800以上

2

分组

组中值

2350

1750

1050

450

5850

2250

550

9900

6600

650

9750

130000

750

5250

11250

850

1700

4250

60

34200

38400

一月份平均每人日包装量:

二月份平均每人日包装量:

计算结果表明,2月份的平均日包装量比1月份提高了,提高的原因是工人结构变动引起的,即2月份劳动生产率较高组的工人比重增加了。

4.某车间有两个小组,每组都是7名工人,每人日产零件数如下:

第一组:

2040607080100120

第二组:

67688970717273

式计算两个小组每人平均日产量;

全距;

平均差标准差。

比较哪一组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两组的平均数相同,由于第二组的各种标志变异指标都小于第一组的,所以第二组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第四章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在抽样调查中,可计算和控制的误差是()。

A.登记误差B.系统性误差C.抽样实际误差D.抽样平均误差

2.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应满足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其中,无偏性是指()。

A.样本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B.样本成数等与总体成数

C.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全集平均数

D.样本指标等于总体指标

3.某地区有3万亩小麦,准备对其产量进行抽样调查,据上年资料可知,小麦亩产量的标准差为50斤,若把握程度为95.45%,允许误差不超过10斤,需要抽取()亩地做样本。

A.100B.500C.250D.1000

4.某地区准备抽取250亩田地作为样本,对早稻总产量进行抽样调查。

若要使允许误差减少一半,需要抽取()亩地作为样本。

A.100B.500C.750D.1000

5.已知t=1.5,

,则抽样数目n应为()。

A.69B.98C.17D.30

6.先将全及总体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组,然后再从各组中按随机原则抽选一定单位构成样本。

这种抽样方式为()。

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等距抽样D.整群抽样

7.在纯随机重置抽样的条件下,为使抽样误差减少一半,样本容量应增加()倍。

A.4B.3C.2D.1

8.根据某地区关于工人工资的样本资料,估计出该地区工人平均工资的95%的置信区间为[700,1500],则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该地区平均工资有95%的可能性落入该置信区间

B.该地区平均工资有5%的可能性落入该置信区间

C.该置信区间有95%的概率包含该地区的平均工资

D.该置信区间的误差不会超过5%

9.以样本均值为估计量对总体均值进行区间估计,且总体方差已知,则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