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发问的精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6815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14发问的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14发问的精神.docx

《1414发问的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14发问的精神.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14发问的精神.docx

1414发问的精神

14、发问的精神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

课文题目“发问的精神”揭示了文章的议论中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课文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确理解其表达方法。

3、会用“难道”“岂不”造句。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在求知过程中,要有发问的精神。

B:

学生能理解课文的生词意思,会默写生词。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议论方法,理解其作用。

2、把握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放大课文

五、课时安排:

五课时

六、预习要求:

1、在课文中画出生词,并查字典写出词义。

2、朗读课文5遍。

3、完成书后的预习题。

B组学生只需完成第1、2题。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4、发问的精神

理解题意,“发问”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情况。

2、回答预习题。

3、把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请生自由回答,师不做评价)

三、新授过程:

1、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逐节朗读,逐节理解字词:

学生板书自己画出的不懂的词语,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集体讨论解决。

平淡无奇:

(表情演示)

不足介意:

(表情演示)

万世景仰:

很多世代佩服尊敬。

(手语讲解、表情演示)

墨守旧说:

因循守旧,不思改进。

(举例、演示)

歪曲:

故意改变(事实或内容)。

(手语讲解)

失实:

不真实。

(手语讲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词,大家理解意思了吗?

课文手势会了吗?

五、巩固练习

1、生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开启蒙受其利万世景仰

自以为是终身受用

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A+B朗读课文,抄写字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蒙受其利、万世景仰、墨守旧说

2、点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新授课文,

1、自由读各节,说说各节的意思。

2、互相讨论各自然段的意思,课文的段落大意。

3、集体交流,分段。

4、熟读课文,明确课文分段(师生讨论):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1--3)提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段(4--8)正面论证,分三层。

第三段(9--13)从反面论证应该多问,从而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

可分三层。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分段,大家理解了吗?

手语会了吗?

四、巩固练习

朗读各段,体会各段意思。

五、布置作业

A朗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B朗读课文,默写生词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请生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组生回答)

二、新授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问:

(1)在这一段中提出了什么论题?

(2)用什么方法提出论题的?

(3)讲了什么道理?

把什么比作什么?

集体讨论以上问题,并进行归纳小结。

(2)讨论交流,师讲解:

课文用讲道理、设比喻的方法,生动地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把事物的道理比喻为“秘库石室里的珍奇”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秘库石室”和钥匙这两个比喻运用的很恰当,而且互相关联。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单独成段,突出“发问的精神”。

(3)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

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讲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分三层:

(1)提出正面论点。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新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列举事例说明论点。

(3)归纳小结第二段的正面论点。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

(2)讨论:

A、提出了什么正面论点?

B、古今中外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C、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4、学习第二层。

(1)自由读第二层,思考:

这一层列举了哪些事例?

(2)讨论:

A、列举牛顿受苹果落地启发,创立“忘有引力”说的事例。

B、列举瓦特受壶水滚沸启发,发明蒸气机的事例。

C、列举孔子每事问,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的事例。

5、读第三层,问:

(1)这一层主要讲什么?

它是怎样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2)“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把最后一句话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6、师讲解小结:

课文列举牛顿、瓦特和孔子三个人“好问的人”的例子,从正面论证:

发问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

阐述了发问精神的可贵。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大家理解了吗?

手语会了吗?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五、布置作业

A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B朗读课文,默写生词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检查。

提问:

在课文第二段中阐述了发问精神的可贵,列举了哪些事例?

(A组生回答)

二、新授课文:

1、学习第三段。

思考:

这一段可分几层?

每层主要讲什么?

2、讨论交流:

(1)课文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

(2)用了哪些理由论证反面论点的谬误?

(3)找一找,第10、11、12自然段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体会改前和改后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有何不同?

3、师讲解:

第一层(9)提出反面的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从书、老师等词语可知本文是写给学生读的。

第二层(10—12)论证反面论点的谬误。

第10自然段:

用“第一”引出理由一:

若满足于墨守前人的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第11自然段:

用“第二”引出理由二:

只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第12自然段:

用“第三”引出理由三:

知识和道理要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才能终身受用。

从这三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的论述一层深一层,遵循了事物固有的逻辑顺序。

第三层(13)归纳小结第三部分的反面论证,呼应第一部分提出的论题,联系学生求知的实际,再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讨论:

这一段中连续用了几个反问句?

各是围绕哪些内容提出反问的?

“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师讲解:

课文中“……忍心……么”“愿意……么”“……愿意……么”表达的是“……不忍心……”“……不愿意……”。

三个反问句分别承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自然段的反面论证。

连用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激发人们警醒。

末句“那把钥匙”呼应第二、第三自然段的“钥匙”。

“万”字恰强调必须具备发问的精神。

5、流畅地朗读第三段。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提出了反面论点,是怎样一层一层论述的?

四、布置作业:

1、找出全文的反问句抄下来,并改成陈述句。

2、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一、正确地朗读全文。

二、讨论: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据是什么?

2、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主要运用的是哪一种?

(A组生回答)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证,举了哪几个事例?

(生讨论回答)

师讲解:

课文的前半部分在论证正面道理时,先后在第五至七自然段中举了中外的三个事例,即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创立“万有引力”说;瓦特受壶水滚沸的启发发明蒸汽机;孔子每事问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

这些确凿的事例,从事实上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

2、例举事例的几段是怎么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师讲解:

在列举这三个事例之前的第四自然段,首先指出“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继而说明知识因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由发问开端。

接着更近及人,以“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日益敏锐。

上下文联系自然、紧密,无懈可击。

列举了三个事例后的第八自然段,先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一句,即对上文作结,又搭起了桥梁,过渡到下文,自然而有机地归结到论点。

可见,这一段是紧承前面三段而来,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据同论点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3、为了使论述深入一步,后半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论点?

又分哪几个层次作了分析?

(生讨论回答)

师讲解:

课文的后半部分在第九自然段提出了“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学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简短的两句话作了总的否定:

“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仔细想一想,就会看出漏洞”。

然后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做关联,分为三个层次逐层递进作了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

4、议论文常常运用反问句。

比较下面各组的两个句子,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并且加点的词语各造一个反问句。

(1)他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

他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难道真是天生的吗?

(2)我们若是一味的汲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我们若是一味的汲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生讨论回答)

师讲解:

每组的第一句是一般的陈述句,判断句;每组的第二句是反问句,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反问句增强了语势,突出了语意,可使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A完成练习册全部习题

B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1-----5题.

板书设计

14发问的精神

第一段(1--3)提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段(4--8)正面论证,分三层。

第三段(9--13)从反面论证应该多问,从而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

可分三层。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