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5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5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复习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5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激素在发挥作用之前,需要和受体结合。
(2)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传导和神经递质形式传递,神经细胞上只能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A项中,激素发挥作用必须与靶细胞结合,调节靶细胞的活动,故错误。
B项中,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不作用于细胞,故错误。
C项中,血液中淋巴细胞种类很多,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并不都是记忆细胞,故错误。
D项中,神经冲动是可以传导的兴奋,兴奋的产生必须形成局部电流,故正确。
二、非选择题
4.(9分)(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T30)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
空腹时,血糖的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
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
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 和 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记住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知识,需关注以下三点:
(1)能准确记住血糖的三个
(2)正常人血糖维持平衡的调节过程和糖尿病患者血糖高的原因。
(3)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合成后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本题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
(1)人体血糖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进入细胞过程受阻,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
(3)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加工主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
答案:
(1)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内质网 高尔基体
5.(2018•重庆高考•T7)(20分)Ⅰ.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
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
Ⅰ.马拉松运动过程中需要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参与,该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调节。
Ⅰ.以马拉松长跑为信息背景,综合考查了生命活动的调节。
(1)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激素经过体液运输而最终发挥作用,速度较慢,作用时间较长,运动停止后,部分激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导致心跳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2)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
途中大量出汗散失较多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3)在感到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跑完全程,与个人意识控制有关,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Ⅰ.
(1)神经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 渗透压 (3)大脑皮层
6.(9分)(2018·
T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
B<
C ②A<
C<
B ③A<
B=C ④A=B=C
(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 (在“之前”“之后”“同时”中选择),这是因为 。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
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神经递质
(1)明确正常的血糖浓度是机体维持稳态的必要条件之一,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机体不适。
(2)明确血糖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体液调节中起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血糖平衡的调节。
(1)不进早餐,血糖浓度低,血糖氧化分解少,能量供应不足,会使人出现精神委靡、注意力低下、头晕、面色苍白等低血糖早期症状。
(2)根据题干上图,高糖早餐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原因是大量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糖。
(3)氨基酸和脂肪酸能够转变成糖类,使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4)人体血糖浓度达到9.0mmol/L时,才会出现糖尿症状,而本题中四组实验的血糖浓度最大值都低于该值,不会造成糖尿现象,三组尿糖含量均为0。
(5)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浓度降低,之后会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所以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之后。
(6)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B细胞能够识别胰高血糖素,具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下丘脑发出有关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具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1)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
(2)高糖早餐 大量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
(3)促进胰岛素的分泌(4)④
(5)之后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使血糖浓度降低之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②④
7.(9分)(2018·
山东高考·
T2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下丘脑是体温、水盐、血糖调节中枢。
(2)明确血糖的去向和主要去向不同。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1)产热增加的情况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加快。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血糖的去向有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等,血糖的主要去向是氧化分解。
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
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
(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或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知识点15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1.(2018·
T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解题指南】
(1)关键知识: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隐含知识:
分泌蛋白的合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A项中,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的支配,故A项错。
B项中,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故B项正确。
C项中,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完成对水的重吸收,所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故C项正确。
D项中,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分解、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二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故D项正确。
T1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
A.红细胞吸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1)题干关键词:
“高渗葡萄糖溶液”“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吸水减少或失水,故A项错、D项正确。
由于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类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降低血糖水平,故B、C项错。
T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
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只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定向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故A错误;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产热增多,故B正确;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含量,它们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由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故C正确;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故D正确。
4.(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Ⅰ·
T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内环境”“必要条件”。
(2)关键知识:
内环境的概念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A项中,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正确。
B项中,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正确。
C项中,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正确。
D项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D项错误。
5.(2018·
北京高考·
T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冬泳”“不会发生的反应”。
寒冷刺激使机体增加产热的方式包括肌肉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代谢加快,减少散热的方式包括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
寒冷刺激肌肉收缩,增加产热,属于非条件反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寒冷刺激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属于非条件反射;
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调节,寒冷刺激使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
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故选D。
6.(2018·
T3)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1)图示信息:
靶细胞释放生存因子,未得到足够生存因子的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
(2)隐含信息:
细胞凋亡。
(3)关键知识:
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影响细胞凋亡的实质就是影响凋亡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有淋巴细胞的参与。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原因与意义、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性的过程,有利于个体的正常发育,故A项错误;
据图可知,当神经细胞未得到足够的生存因子时,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B项正确;
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故C项错误;
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项错误。
7.(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Ⅱ·
T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
内环境(细胞外液)中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联系。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各成分间的物质交换。
A项中,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物质交换,氧气由组织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降低,错误。
B项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流,并保持动态平衡,正确。
C项中,血浆中的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正确。
D项中,组织液中的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回到血液,正确。
8.(2018·
福建高考·
T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1)隐含信息:
出汗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影响渗透压和体温稳定。
(2)思维流程:
汗腺分泌汗液→Na+、Cl-被重吸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强;
汗腺分泌汗液→水分蒸发,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稳定;
导管重吸收Na+→主动运输→需消耗ATP。
选C。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的知识。
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NaCl)的丢失(汗液是低渗溶液),所以一般来说,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项错误;
在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当人的体温高时,会加快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扩张,产生汗液,这样体温就会下降,而当体温低时,毛细血管会收缩,人体会通过骨骼肌战栗产热,毛孔闭合,防止散热,故出汗有利于人体体温维持稳定,B项错误;
汗腺导管重吸收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消耗ATP为其提供能量,C项正确;
大量出汗后,失水多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通过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同时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项错误。
9.(2018·
安徽高考·
T30)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
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
请在下面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时间/min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
mg·
mL-1
0.75
1.25
1.10
0.90
(4)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
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 ,将其导入 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验证实验的对照:
实验组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一定是等量生理盐水。
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参与,其中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抗体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并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使血糖浓度升高,引起Ⅰ型糖尿病。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自身免疫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1)交感神经兴奋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2)根据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原则之一——等量原则,且动物细胞要维持其正常的形态结构,故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为了突出实验结果,应该在血糖浓度稍低时进行实验。
(3)绘图时要注意标注横纵坐标的含义和相应的数值,血糖浓度的变化描点连线,再依据血糖浓度的变化绘出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趋势。
(4)由于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抗原,所以会被当作攻击对象。
由于基因表达载体要导入大肠杆菌细胞,用Ca2+处理细胞,得到容易导入的感受态大肠杆菌。
(1)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等体积生理盐水 稍低
(3)如图所示:
(4)抗原 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 感受态
10.(9分)(2018·
全国卷·
T32)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0.9%的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
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4个互不相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
甲
乙
丙
丁
向肠袋内注入等量的溶液,使其充盈
0.7%
NaCl
10mL
0.9%
1.1%
0.9%NaCl+
微量Na+载
体蛋白的抑
制剂共10mL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
1mL
3mL
5mL
9.9mL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
甲组从 ;
丙组从 。
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
处流向溶液浓度 处。
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 。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在吸收Na+时,需要 的参与。
(1)题干关键信息:
“等量”“0.7%”“0.9%”“1.1%”“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
血液的渗透压=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
本题考查探究渗透作用的原理。
(1)根据渗透原理,水分子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扩散。
由于血液的渗透压与浓度为0.9%的NaCl溶液相等,因此实验开始时甲组中的水从肠腔向血液移动,而丙组中的水从血液向肠腔移动。
(2)与乙不同的是丁组实验加入了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其结果是半小时内丁组中被吸收的NaCl溶液最少,说明Na+载体蛋白抑制剂影响了NaCl的吸收,则说明小肠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