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专题三四检测卷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专题三四检测卷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专题三四检测卷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
D
解析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以”,介词“用”/介词“凭”。
B项,“与”,介词“和”/连词“和”。
D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项伯欲活张良
B.令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
C.惠王患之
D.管仲因而信之
解析 C项为意动用法,A、B、D三项皆为使动用法。
6.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B.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D.吾道不行矣
解析 A项指“没有出息”;
C项指“质朴的乡里人”;
D项指“不被实行”。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B.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C.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解析 C为被动句,ABD均为状语后置句。
8.名句填充。
(任选8空,8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
不舍昼夜。
”
(3)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
(4)岁寒,____________。
()己所不欲,____________。
(6)其身正,____________;
其身不正,____________。
(7)言必信,____________。
(8)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
(9)人无远虑,____________。
(以上选自《论语》)
答案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逝者如斯夫 (3)匹夫不可夺志也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勿施于人 (6)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7)行必果 (8)必先利其器 (9)必有近忧
二、文段翻译(10分)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9.高祖被酒,夜行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
“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
“壮士行,何畏!
”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1)乃前,拔剑击斩蛇。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子何为见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走上前,拔出剑斩杀白蛇。
白蛇就被分成两段,路通了。
(2)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了?
(3)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横在路上,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哭。
【参考译文】
刘邦酒醉,晚上行走在大泽中,命令一个人在前面探路。
这个人回来报告说:
“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
”刘邦喝醉了,说:
“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害怕的!
”于是走上前,拔剑斩杀蛇。
蛇从正中间被分为两段,路通了。
走了几里地,醉,于是倒在地上。
刘邦队伍中走在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连夜放声啼哭。
人们问她为什么哭,她说:
“我儿子被人杀,所以痛哭。
”人们问:
“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
”她说:
“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横在路上,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哭。
”人们于是认为她不诚实说谎,想要告她,这个老太太就突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到前面,刘邦才醒过来。
人们报告了他这一情况,高祖就心里觉得高兴,心生自豪感,跟随他的人越来越敬畏他。
10.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曰:
“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封人怨之。
(1)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答案
(1)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被处死,并被齐国重用,你将怎么来报答我?
(2)假如像你说的那样,我将任用贤良的人,重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在路上,非常饥渴,路过绮乌郡时向驿站的人要饭吃。
驿站的人跪在地上请他吃食物,非常恭敬。
驿站的人趁机私下里对管仲说:
“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
”管仲回答说:
“假如真像你说的话,那么我重用贤良的人,使用贤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
”驿站的人因此怨恨管仲。
三、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奈何绝秦欢 绝:
断绝
B.楚人既咎子兰咎:
责怪
C.屈平既嫉之嫉:
嫉妒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
连续
解析 C项,嫉:
恨。
12.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竟死于秦而归葬外欺于张仪
B.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秦虎狼之国冀幸君之一悟
D.为天下笑如姬父为人所杀
解析 D均为介词,表被动。
A分别为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B分别为连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
C分别为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即使这样,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
B.屈原在位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祖国。
C.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
D.文段有叙有议,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集中地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
解析 B项,劝阻怀王是在屈原“不复在位”期间。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虽然被流放,可还是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返回朝廷的愿望,希望君王能够完全觉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
(2)国君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推荐贤人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总是一个连着一个。
四、课外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9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善。
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请闻其说。
“信也者,民信之;
仁也者,民怀之;
严也者,民畏之;
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
泽命不渝,信也;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坚中外正,严也;
质信以让,礼也。
“善哉!
桓公又问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
”管子对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始于爱民。
“爱民之道奈何?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
“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对?
“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仲父胡为然?
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何谓其本?
”管子曰: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
名促,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
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
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
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
渡过
解析 渝,改变。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A.第一个是介词,到;
第二个是介词,与,跟。
B第一个“而”表修饰;
第二个“而”表顺承。
C均为连词,那么。
D第一个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3分)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 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④⑥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①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③说的是对百姓减少刑罚赋税,⑤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①③⑤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1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 管仲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没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了如何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3分)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4分)
解析
(1)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
“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
(2)“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
(3)“若”,表假设;
“霸主”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
“本事”即“根本之事”。
答案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
管仲回答说:
“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
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说:
“好。
不要停止。
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
“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
“请详细加以说明。
“守信用,人民就相信;
行仁政,人民就感怀;
严肃,人民就敬畏;
有礼,人民就赞美。
常语说:
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
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
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
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好啊!
桓公又问道:
“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
”管子回答说:
“可以。
“从哪里做起呢?
“从爱民做起。
“爱民之道是怎样的?
“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
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
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
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
桓公叹息说:
“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
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
”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
桓公说:
“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
“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
“仲父何必这样自谦?
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
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
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
“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
”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
“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
“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
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
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
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
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
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
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
“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
”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
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
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
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
请以“心灵的到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心灵的到达”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心语是“到达”,因此审题时要把握“到达”的含义。
“到达”在这里有两种理解:
①“超越”,题目的提示语部分也是这样导向的,“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
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即心灵可以超越身体等的局限。
其实,“心”比“眼”看得远,到得远,悟得深。
那么我们就可以立意为“想到才能做到”“理想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等。
②“伴随、参与、融入”,可以立意为“做事要真心投入”“心灵的富有可孕育生命的奇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