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7132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而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则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能源部、航空航天工业部。

由此可知()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B.政府职能调整转变已经实现

C.机构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D.依法治国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4.著名学者任世江认为,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该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B.不符合农业现代化

C.完全没有实施的必要D.是国家的错误决策

5.某地区的民谣说:

“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

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

”这首歌谣创作于()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6.1978年下半年,广东又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人数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过后又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这一现象影响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B.中英两国外交关系恶化

C.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7.2001年至2005年底,我国修改了《对外贸易法》等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覆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透明度、贸易政策的统一实施等各个方面。

推动这一轮法治完善的直接动因是()

A.“依法治国”目标的提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开始

8.在浙江省温州市,1985年全市登记发证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3万,家庭作坊遍布全市。

温州成为这一时期我国个体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城市。

温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D.闽东南经济开发区的设置

9.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

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

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

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D.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

10.在1984年启动的城市改革中,各地采取“先放权、再转轨、后简政”的办法,既促进了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轨,又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各省把计委、经委、财办、农办等机构合并为计划经济委员会,走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子。

这反映出()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B.中国改革的方向正在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

C.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1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12.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13.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

这一改革()

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形成

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14.1979年3月9日,四川省召开一次理论讨论会,会上有人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不是绝对对立的,是可以结合的。

”该讨论会说明()

A.市场配置手段引起了国人思考B.四川省最先质疑计划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暴露D.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存在着弊端

15.1979年7月,在中国尚未出现中外合资企业的情况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属于典型的“立法超前”。

这一法律()

A.说明立法程序有待完善B.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C.延缓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

16.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

“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

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

……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规模经营土地成为发展方向B.农村又回复到人民公社时代

C.农村已经转向了土地私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废除

17.1956年,四川江津等地的农业社实行了“包产到户,地跟人走”责任制。

浙江永嘉实行“三包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引起震动。

直到70年代,这种经营方式仍在一些地区时有出现。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农户经营深受市场影响B.农村地区生产资料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

C.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薄弱D.基层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尝试

18.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

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19.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

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20.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21.邓小平说:

“……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二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

材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

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材料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

这主要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品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

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中的什么问题?

(2)材料二所述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

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

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答案

1.A2.A3.C4.B5.D6.C7.C8.A9.D10.C11.A12.D13.B14.A15.B16.A17.D

18.D19.D20.A21.A

22.

(1)原因:

生活水平低(或政策有问题)。

政策:

实行改革开放;

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2)变化:

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3)特点:

敢于创新(试验);

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

(4)宗旨: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实现共同富裕)。

品质:

以民为本(或爱民、富民)。

23.

(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基本着眼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