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441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1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文档格式.docx

11.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12.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种运动。

14.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体内物质的运输。

15.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相互配合,指挥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16.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7.身体的一个系统或器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认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2.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会做棱镜分光实验和色光混合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3.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4.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5.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6.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7.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懂得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8.知道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教学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

4.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5.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单元

课题

课时

备注

1

第一单元

1.1.有关光的思考

机动1课时

2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3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5.认识棱镜

4

1.6.光的反射现象

1.7.制作一个潜望镜

5

单元复习与检测

6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

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

2.2.地球的结构

7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8

2.5.风的作用

2.6.水的作用

9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9-10

10-11

阶段复习

阶段复习与检测

11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3.1.时间在流逝

12

3.2.用水计量时间

3.3.我们的水钟

13

3.4.机械摆钟

3.5.摆的快慢

14

3.6.制作钟摆

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5

16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4.1.我们的身体

4.2.身体的运动

17

4.3.心脏和血液

4.4.身体的“总指挥”

18

4.5.身体的“联络员”

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9

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9-20

20-21

期末复习

总复习与检测

2021年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光

一、单元概述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

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

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

E=hy,P=h。

这里能量E和动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A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

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

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21.1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2.2.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6.2.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18.2.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在课程标准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

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光能够被吸收;

能被改变传播方向,产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3.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其他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4.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入人的眼睛后,可以被“看到”,就如同某些声波进入人的耳朵后可以被“听到”一样。

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

通过思考和解释“在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

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当光遇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

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对于光而言,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主要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

我们看到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棱镜实验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

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路径做出预设,初步建立入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

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即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

潜望镜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

首先需要观察、了解潜望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设计、制作简易的潜望镜。

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当衍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会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能利用镜面反射实验,推测反射光规律,并预测反射光位置。

会做棱镜分光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能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对光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单元词汇

光源: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及影子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光的组成: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橙、黄、绿等色光叫作单色光。

光的反射:

光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而定)

手电筒、镜子、黑色的箱子、苹果、矩形卡纸、屏、能直立的夹子、薄纸片、塑料杯、玻璃片、水槽、线香、激光笔、玻璃杯、铅笔、鱼缸、金鱼、三棱镜、白纸、硬纸板、水彩笔、火柴、细线、黑卡纸、胶带、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知道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如何,这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

本课的观察活动是从认识光源开始的。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太阳是光源,电灯是光源,等等,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

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研讨”中的第2个问题,关于黑暗中的红苹果案例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有关光的认知水平;

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发光物体的比较,知道光源有什么特点;

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对人类、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上。

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在研讨过程中引出光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和非光源。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手电筒、镜子。

教师准备:

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黑色的箱子、红苹果、教学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唤醒学生有关光的记忆。

2.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能够看清周围的世界?

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3.光我们都很熟悉,但同学们知道光有什么特征吗?

光是怎样传播的?

他在现代科技中又有哪些应用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探索有关光的知识。

4.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5.板书课题:

1.有关光的思考。

二、聚焦

1.光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同学们见过哪些光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光,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光的图片。

预设:

太阳光、星光、灯光、萤火虫、烛光、月光、汽车的后视镜反射的光、大海里发光的鱼、荧光灯、激光、人眼看到的物体等等。

2.这些光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光的知识的了解。

3.特别提示:

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三、探索

1.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发光的物体,大家想一想,这些发光的物体都一样吗?

出示课本2-3页上面的有关光的图片,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这些物体中有的物体能够自身能够发光,这一类物体主要有太阳、萤火虫、星光、灯光、烛光、深海中的发光鱼等等。

而有的物品是依靠反射其他的光而发光的,这一类物体有月光、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物体等等。

2.光源的概念

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教师强调:

一定是自身能发光才能称之为光源,而自身不能发光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4.再次出示课本2-3页上发光的物体图片,学生再看一看,辨别一下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是光源的物体有太阳、星星、电灯、萤火虫、蜡烛、发光鱼、荧光灯等等。

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光等等。

5.除了这些,同学们还在日常生活中看过哪些光源呢?

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四、研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里,白天太阳是光的来源,阳光照耀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他的温暖;

到了夜晚,月亮反射的光、灯光、火光都是光的来源。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没有光的世界。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4页有关红苹果实验的文字,想一想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要求、实验注意点等等。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红苹果、黑暗的房间。

实验要求:

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

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

实验注意点:

本次实验的难点在于创造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没有光能够进入,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实验效果。

4.预测实验结果:

预测1:

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预测2:

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见这个红苹果。

预测3:

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模糊的影子。

5.教师引导:

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下面我们进行这个实验。

请大家仔细体验并且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预测,说明自己的理由。

6.出示课本第4页的实验记录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苹果实验。

7.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

人的眼睛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物体的。

而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线进入房间,因此我们不能在这个房间里看到红苹果。

五、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我们人眼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的。

虽然我们人眼在完全黑暗的世界中不能看到物体,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来实现黑暗中看见物体的愿望。

2.出示夜视仪,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用夜视仪在黑暗的房间中看一看,体验一下夜视仪在黑暗中看清物体的感觉。

3.为什么人眼不能够在黑暗中看清物体,而借助夜视仪却可以在黑暗中看清物体呢?

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

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围有哪些发光的物体,知道这些发光的物体中有的是光源,有的不是光源。

在日常生活中,太阳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光源,懂得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光,我们将无法看见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这个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已不是什么秘密。

人们很早之前就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

他首先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

沈括又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

沈括用光的直进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

“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

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一、聚焦

1.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说话,但是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哪怕隔着一块幕布、一堵墙,我们在幕布前、墙的一边,能够听到幕后、墙那边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索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曾经探究过声音的传播,大家还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

声音能够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又有哪些特点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光的传播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1)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本第6页有关实验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注意点等等。

(2)全班交流

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

实验方法:

1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