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437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docx

(1)语时了不悲。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合作探究

  问题一:

一读,标节奏,读通文章,读准字音和节奏。

用“/”号标出停顿。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问题二:

二读,疏通文义,感知文章。

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子猷问左右    古义:

身边跟随的人     今义:

表方位 

(2)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

 听说      今义:

用鼻子嗅气味 

(3)便索舆来奔丧古义:

 寻找      今义:

绳索,线索 

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何以都不闻消息。

倒装句。

调整后句式应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译文:

为什么竟没有听到消息?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省略句。

调整后句式应为“(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子猷)取子敬琴弹”。

子猷便一直进去坐到灵床上,拿出子敬的琴弹。

  问题三:

三读,明晓内容,理解文义。

1.请用“一是……二是……”的格式概括文中的两个典型故事。

  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

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这个过程是由繁就简,先可让学生较自由、详细地谈,然后概括重点,进行提炼)

2.以四字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示例:

手足情深,亲情深厚。

3.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悖常理,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1)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2)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问题四:

四读,把握人物个性。

  以“我从文中读出子遒是一个     的人”句式,说说你心目中的子遒,并引用文中的语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我从文中读出子遒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我从文中读出子遒是一个明智的人: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我从文中读出子遒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月余亦卒”。

  拓展:

假如子敬九泉之下见到子遒,他会对子遒说些什么?

子遒啊,你不该这样做!

我已经先走一步,你更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才是。

正是因你我兄弟情深,你便要长命百岁,而不是过早相会于此地。

  问题五:

人们在形容兄弟情深时,常用人身体某个部位来打比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兄弟情深的典故?

请列举一个。

人们用“手足”来形容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汉朝时,有一年闹灾荒,遍地荒芜,许多百姓无法生活下去,纷纷出外逃生。

在一个小城里有兄弟二人,哥哥叫倪启,弟弟叫倪萌。

他俩也想出外逃生,但不忍心丢下病重的母亲,于是便决定留下来。

他们听人说城外的野地里有可供充饥的野菜,便出城去采摘。

可他们刚摘了半篮子野菜,就被几个强盗从背后打昏,原来是饥饿的人准备将他们杀了吃掉。

倪萌苏醒后,大声对强盗说:

“哥哥比我瘦,你们还是吃我吧,放了我哥哥,家中的老母还需要他去照顾呢。

”强盗被他的孝悌行为所感动,商量了一下,就把他们兄弟俩给放了。

配套练习二套

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追溯(sù

)斡旋(wò

)沼泽(zhǎo)行辈(há

nɡ)

B.屹立(yì

)装置(zhì

)恬静(tiá

n)锵然(qiānɡ)

C.两栖(qī)龟裂(jūn)缄默(jiān)争讼(sò

D.闭塞(sè

)悬殊(chū)撺掇(cuān)狩猎(shò

u)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渺远帷幕海枯石烂大沏大悟

B.思慕腐蚀天衣无缝戛然而止

C.冗杂迁徙人情事故目空一切

D.携带偏僻销声匿迹草长鹰飞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依次,次序。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极度兴奋)

C.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帘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阿发向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B.这羚羊木雕是爸爸从非洲买来的一件珍贵的礼物。

C.《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D.润文中学评选出了十名不同年级的“读书之星”,他们在读书方面各有高招,对选书、读书、用书也有自己的见解。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

B.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C.我这块只会哭叫的嫩肉疙瘩儿,仿佛立时长大了,威武了,我的一双嫩得像小萝卜一般的小脚片儿,仿佛立时变得能踢能咬了。

D.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少年轻狂画到满目苍凉——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当然,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最好还能有些变通和创新。

B.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主到次等。

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本质到现象的顺序。

C.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

“感”是作文的重点。

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感”的内容单薄,被淹没在引述当中,这是需要避免的。

D.《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该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7.读名著,懂生活,悟人生。

(6

分)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

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

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

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

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

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

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

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

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1)傅雷在这封信中,从哪

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

(2分)

(2)怎样才能

成为傅雷所希望的有教养的青年?

请简要回答。

(3)读完整本家书,你想写一篇读后感投给学校文学社,先拟一个漂亮的题目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

8.补全下列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关雎》)

②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蒹葭》)

④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

(《子衿》)

⑤,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贺敬之《回延安》)

⑥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9.语言综合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1分)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余晓洁)“我看到一项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这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的孩子全都争着当官当企业家挣大钱,我们的国家很难实现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29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说。

今天科学家与媒体对话的主题为“科学普及——科学家与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

师昌绪建议,国家应该在媒体上加大科普投入,以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国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科教兴国是国家战略,国家要像支持科技人员搞研究一样,支持媒体搞科普。

尤其是启发、唤醒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才智。

(2)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3)发挥想象,为下面写一段解说文字。

(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11题。

(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体会“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的深层含义。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2~16题。

(13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

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悉如外人

(2)处处志之(3)寻病终

13.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B.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C.“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D.“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谨慎,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16.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第①②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三)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8分)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这是很多充满好奇心的小朋友都会问到的一个经典问题。

我们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多亏了约翰·

威廉·

斯特拉特。

这位19世纪的物理学家因发现了氩元素,于1904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真正让斯特拉特名垂青史的,是因为他发现了瑞利散射规律。

他因继承爵位,所以被称为瑞利勋爵第三,而这一规律就由此命名。

瑞利散射规律阐述了光如何在大气分子的散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瑞利散射”的内容是:

散射强度

跟波长的4次方呈反比,即波长越短,散射强度越强。

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的。

这七色光中青、蓝、紫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和尘埃散射。

大气分子及大气中的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光的散射能力大大高于对其他波长较长的光子,如红光因波长长,透射力大,因此能直接通过大气射向地面。

与此同时,青、蓝、紫光因为波长短,当它们遇到大气分子、冰晶等,容易发生散射。

根据瑞利的理论,当光波波长减少时,散射的程度急剧加强。

所以光波波长最短的紫色光应该散射最强。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是蓝天,而不是紫色的天空呢?

原来当散射光穿过空气时,吸收使它丧失了许多能量,波长很短的紫光虽然在穿过空气时,散射很强烈,但同时它们也被空气强烈地吸收,阳光到达地面时,所剩的紫色散射并不多。

我们所目睹的天空颜色是光谱中蓝色附近颜色的混合色,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蔚蓝天空的颜色。

为啥秋天的天空看着更蓝?

秋天,并非只有树叶会变色。

你是否也曾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仰望天空,发现它的颜色居然如此鲜明澄澈?

这并非是你的想象,秋季的天空确实要比以往更蓝,这一切都有科学依据。

随着白天逐渐变短,太阳在天空的轨迹逐渐下沉到地平线。

这增加了更多散射出来的在地表肉眼可见的蓝光数量。

太阳光线不再是位于我们头顶上方,而是与天空成一定角度。

瑞利散射向肉眼散射更多蓝色光线,而间接光则降低了肉眼接收红光和绿光的程度。

与夏天相比,秋天不仅温度降低,湿度也减少了。

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减少,云层也不容易形成,雾气也不再笼罩在城市中心。

于是就有了我们头顶的万里晴空。

为什么污染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

空气中由于存在大量粒子(术语叫作气溶胶),太阳光无法直射到地表,很多都被散射掉了。

在空气好的地区,这种粒子尺寸小(

一般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十分之一)且浓度较低。

而由于中国烧煤过多,气溶胶粒子尺寸较大,且浓度非常惊人,这个时候发生一种“丁达尔效应”,就是散射光的强度和入射光的波长的关系不明显,即太阳光在各个波长上的散射强度是差不多的,太阳光是白光,所以最后的散射光也是白光,这样看到整个天空就是“灰蒙蒙”的灰白色。

(文/徐风)

17.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8.第三段提出“为啥秋天的天空看着更蓝”的问题,请归纳后给予回答。

19.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解释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的,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要写污染后的天空只是“灰蒙蒙”的灰白色?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

(15分)

活出“包浆”

①在上海地铁里,见一位老绅士给怀孕的年轻女子让座。

②被让座的女子有点惭愧,坐下后提出要替老人拿包。

老人便把自己的皮包交给女子,自己拉着手环淡然站着。

③他很明显有些年纪了,拉着手环的小臂多皱而枯干,但,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整个人的精神不曾浑浊。

他穿着灰色调的府绸衬衣,窄身裤子,皮鞋和手表很明显已经有年头了,但一眼瞧去依旧经过细致的打理,散发出低调讲究的淡淡光泽。

④地铁行至人民广场站,老人有了座位,却并不像一般的老年人那样拿出手机来大声嚷嚷,也没有开着收音机旁若无人听保健讲座,而是从皮包里拿出老花镜和一本书,开始专心看书。

⑤他让座的女子依旧坐于他的一侧,问他:

“伯伯,你在读什么书?

⑥他微笑:

“一本英文书,叫《美妙无比的痛苦》。

⑦他并没有大谈读书的心得。

他也没有顺势建议年轻的邻座平时要好好阅读,学习英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他此时读书的态度就像每天提着菜篮子去小菜场一样自然,含蓄温润,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就像古玉上的包浆一样散发谦谦君子的光泽,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

⑧这是岁月给予一个人的最佳礼物:

活出“包浆”。

有这样一种温存的旧气、沉静的幽光,说明他在合乎自己脾性的领域里浸润良久,得到了完美的润泽,于是到了老年,才会有这样一种慈蔼淡定的面相,独立自尊的姿态,安之若素的性情。

他才不会热衷于在最微小的地方与人争抢利益,如果争抢失败,就一路絮叨不休,明里暗里嘲讽如今世风日下,竟没有人拿出行动来“尊老”。

⑨并非每个人经历了这漫长的岁月,都会活出“包浆”。

成就“包浆”需要经历内心深处那些“美妙无比的痛苦”,需要经历酷暑寒冬,土埋水沁,需要恰到好处的摩挲与反省,需要一半命运的磨砺,与一半命运的垂青。

只有懂得取舍,懂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人,到了老年,才会逐渐形成那幽光内敛的表面皮壳。

它滑熟可喜,温润沉静,告诉你,包浆深厚是怎样的一种人品。

⑩邂逅“包浆深厚”的老人,我竟不能以“肃然起敬”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心底的感触

他并不具备道德上的进攻性,他从不咄咄逼人,要你“尊老爱幼”。

相反,他那么整饬、低调、亲切,能勾起我们对童年时代亲情的最好回忆。

看到他以孤单、苍老的身躯抵御岁月潮水的侵袭,心头掠过一丝轻微的伤感,也更升腾起一份热望:

愿他老人家能有更多时间,可以把身上那层隐形的包浆养得更润泽,让我们后辈对老去这件事,持豁达且欣慰的态度。

(文/明前茶)

20.通读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文章段落

表达方式

内容概括

①~⑦

(1)

(2)

⑧⑨

(3)

(4)

议论

写从“包浆深厚”的老人身上获得的感悟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位“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2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

(1)这是岁月给予一个人的最佳礼物:

(“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

譬如铜、玉、竹等古玩表面经长期摩挲所发出的光泽即称作包浆。

请推断其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邂逅“包浆深厚”的老人,我竟不能以“肃然起敬”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心底的感触。

(为什么“我”不能以“肃然起敬”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心底的感触?

23.读了本文,你觉得一个人要想活出“包浆”来,应该怎么做?

三写作表达(50分)

24.重读一本老书,就会发现新的感受;

再游一次名胜,就会发现别样的景致;

回望走过的足迹,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熟;

回味亲友

的关爱,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0分)

1.(2分)D(悬殊shū)(2分)

2.(2分)B(A大彻大悟C人情世故D草长莺飞)

3.(2分)C(应结合语境理解,仅写出其本义,应补充“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2分)A(句子成分残缺,结构不完整。

参见课本P32)[:

Zxxk]

5.(2分)C(因复句内部有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应在“威武了”后面使用分号)

6.(2分)B(两处“从本质到现象”皆应为“从现象到本质”。

参见课本P47)

7.(6分)

(1)答:

傅雷从日常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方面教导了儿子。

(2分)

(2)答:

从自身而言,要加强学习,认识教养的重要;

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长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同时,也需要家长老师们的教导和监督。

(2分,意对即可)

(3)示例:

见字如面墨短情长(2分,能与全书的内容主旨相应,语言精练即可)

8.(6分)①参差荇菜琴瑟友之②波撼岳阳城③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或答“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道阻且右宛在水中沚”亦可)④悠悠我心子宁不嗣音⑤树梢树枝树根根小米饭养活我长大⑥蒙络摇缀(每题1分,凡有错误,该小题则不得分。

9.(6分)

(1)示例:

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国家应该加大科普投入,启发、唤醒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1分。

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只要探究结果与材料关联密切、表述清楚即可)

(2)示例:

在“好好读书,别胡思乱想”的吆喝声中,孩子的想象力被无情地剪断了。

(2分。

意思

对即可)(3)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

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

10.(2分)答:

望,远远地看见。

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到达的地点,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11.(2分)答: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对方身边一样,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意思对即可)

(二)(13分)

12.(3分)

(1)全,都。

(2)做记号。

(3)随即,不久。

13.(2分)B

14.(4分)

(1)译文:

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分,其中“平旷”“俨然”“属”各0.5分。

意近即可)

(2)译文: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分,其中“乃”“无论”各1分)

15.(2分)D

16.(2分)答:

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意近即可)

(三)(8分)

17.(2分)答:

波长不同,散射力就不同,以此分类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明白。

18.(3分)答:

①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低,瑞利散射向肉眼散射更多蓝色光线,而间接光则降低了肉眼接收红光和绿光的程度;

②湿度越小,云雾越少,越不容易发生散射,天空看起来更蓝。

(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9.(3分)答:

解释污染后的天空是“灰蒙蒙”的灰白色的原因,其实是对解释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的延续(1分),避免部分读者对此产生误解(1分),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1分)。

(四)(14分)

20.(4分)

(1)叙述,描写(记叙)

(2)写在地铁上偶遇老人的经过(3)议论(4)从正反两方面阐释活出“包浆”的途径和方法(每小题1分)

21.(4分)答:

从第③段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他朴素、严谨的性格特征;

从老人主动给孕妇让座,以及后来他坐下后即静静地阅读等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关心他人、平和淡定、勤于学习等品质。

(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4分)⑴答:

“包浆”指老人身上经过长期的修炼、积淀所形成的令人敬仰的品德。

这是一种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