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3844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Word文件下载.docx

(2)指导读出节奏美。

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

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

(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

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

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

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

(指导朗读)

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师引生再读)。

(2)指导朗读一、二句。

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那份送别好友时的凄凉孤寂。

2、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

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

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

但是诗人王昌龄却是只是嘱托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示后两句诗)

(2)师:

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他为什么不回来?

是否吃饱穿暖?

他究竟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

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课件插入诗人生平简介:

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

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底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

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

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

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

(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

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

(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

高洁)

(4)引读:

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

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

王昌龄会坚定地说:

“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

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

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

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

王昌龄会坚决地说: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

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

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

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

(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归纳主题。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

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古诗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师:

同学们,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共有两首,这节课学的是其中一首,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出示诗句“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描写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又再一次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但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内心怎样孤寂,始终改变不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因为他始终做到:

“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示并引生再读此句)

2、师配乐解说: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行,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写诗给自己的朋友。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3、结束语:

同学们,离别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表达离情别怨的诗歌。

比如说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王维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课后可以去欣赏、品味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玉壶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人敬畏的生命

或许我们会认为胡杨不喜水,是天生的耐旱植物。

然而错了,实际上胡杨是非常喜欢水的,没有水就没有它的生命。

它的种子必须遇到河流、吸足了水之后才能发芽,不发芽当然就不能成长,自然也就没有生命。

有人会问,现在胡杨生长的沙漠里没有河流啊?

它们是怎样生长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

的确,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了河流,可当年却是有河流的,追随河流的胡杨种子在这里吸足了水,扎下了根,长成了林。

不承想,河流断流了,胡杨的生存受到了严重挑战,怎么办?

环境无法改变,只能从自身做起。

胡杨的做法是惜水如命,即充分吸收那点微量的雨水,尽力保存在体内不流失。

幼苗时,它在叶子上下功夫,尽量让自己的叶子长得细小,形似柳叶。

这样,减小了蒸发面积,减少了水分蒸发。

随着逐渐长大,细小的叶子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叶子则渐渐变成卵状,直至变成杨树叶的形状。

叶子大了,蒸发量必然大,又会造成过多的水分蒸发散失。

胡杨还是在叶子上下功夫,每片叶子上都长了一层蜡质物,很有效地保住了体内的水分。

这样,它们才得以生存。

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这怎能不让人敬畏呢?

不但这样的植物让人敬畏,这样的人也让人敬畏。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敬重—________ 

 

坚强—________ 

周而复始—________

(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的确,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了河流。

________

②不承想,河流断流了,胡杨的生存受到了严重挑战。

(3)“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生生不息,这怎能不让人敬畏呢?

”给句子换一种表达方法,使意思不变。

(4)胡杨是怎样惜水如命的?

(5)为什么说胡杨是让人及敬畏的生命?

【答案】

(1)敬畏;

顽强;

生生不息

(2)①确实;

②没想到

(3)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生生不息,这让人敬畏。

(4)充分吸收那点微量的雨水,尽力保存在体内不流失,为了减少蒸发,让自己的叶子形似柳叶,变成卵状,表面长一层蜡质物。

(5)胡杨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环境变恶的情况下,它能够主动改变自己。

比如它的叶子,无论是幼时的形似柳叶,还是后来变成卵状,在叶子上长了一层蜡质物,都是顽强求生,主动适应环境,从而生生不息。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敬重—恭敬尊重。

坚强—坚固,不可摧毁;

不动摇;

使坚强。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⑴敬畏;

生生不息;

⑵确实;

没想到;

⑶面对环境的变恶,不是苟且偷生,自怨自艾,而是顽强求生,生生不息,这让人敬畏。

⑷充分吸收那点微量的雨水,尽力保存在体内不流失,为了减少蒸发,让自己的叶子形似柳叶,变成卵状,表面长一层蜡质物。

⑸胡杨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环境变恶的情况下,它能够主动改变自己。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注意多练。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非洲大陆,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因染上“昏睡病”而死亡。

科学家发现,舌蝇的视觉,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舌蝇从不叮斑马,因为它对斑马一身黑白相间的斑纹,往往视而不见。

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肉食性动物的攻击。

又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它污染空气,但又把我们的天空渲染得更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阳光照进室内,会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有过滤阳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

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存在就是合理。

天空容纳尘埃,原来是美丽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博大的胸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黑白________ 

视而________

一无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许许多多(AABB):

________、________

(3)尘埃的作用是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答案】

(1)相间;

不见;

是处

(2)开开心心;

高高兴兴

(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能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较弱的蓝光,使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4)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1)考查补写成语,只要细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

(2)从给出的词语“淅淅沥沥”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1)相间、不见、是处

(2)开开心心、高高兴兴(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秘诀;

琢磨;

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造句:

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诀窍:

关键性的好办法。

根据其意思,诀窍的近义词可以是“窍门、秘诀、诀要”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思考:

思索、考虑。

显现:

显露,露面。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4)略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陈景润的故事(节选)

陈景润叔叔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他非常喜欢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这天早晨陈景润叔叔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叔叔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只见他一会儿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敲击,嘴里念念有词;

一会儿抬起头,望着屋顶沉默不语;

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一会儿又低下头不声不响地看着书。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中午,他觉得肚子有点儿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

“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

”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叔叔根本没听见,还是角落里静静地看书呢。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

陈景润叔叔朝窗外一看,心想:

今天的天气真怪!

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

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

(1)仿写词语。

认认真真(AABB式):

________ 

不知不觉(ABAC式):

(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并仿写一句:

________。

(3)第3自然段是主要是对陈景润的________(A.动作 

B.心理)描写,可以看出陈景润________。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属于________(A.动作 

B.心理)描写,说明了陈景瑞________。

(4)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陈景润经常晚上在图书馆读书到天亮。

B. 

陈景润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

C. 

陈景润能够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是因为他非常刻苦。

(5)热爱读书是所有成功者共有的品质,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人士读书的故事?

【答案】

(1)安安静静;

平平安安;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2)只见他一会儿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敲击,嘴里念念有词;

示例:

过年家里来了不少客人,忙的我一会儿倒水,一会儿拿水果,一会儿又开电视的!

(3)A;

读书时全神贯注,他非常喜欢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B;

他聚精会神地读书,没有发现是天黑了 

(4)A

(5)示例:

凿壁偷光;

鲁迅嚼辣椒驱寒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给出的词语“淅淅沥沥”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从给出的词语“不知不觉”来看,是ABA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3)描写方法概括为:

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结合句子分析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错误。

一次。

(5)此题较容易,只要从我们的记忆中写出几个即可。

⑴安安静静;

十全十美;

⑵只见他一会儿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敲击,嘴里念念有词;

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一会儿又低下头不声不响地看着书;

⑶A;

他聚精会神地读书,没有发现是天黑了;

⑷A;

⑸示例:

鲁迅嚼辣椒驱寒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学习他们热爱读书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