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554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年债券研究心得Word文档格式.docx

这样的划分又回到了刚刚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状态。

“管”是管什么呢?

“投”是投什么呢?

是钱。

管是管钱怎么投,所以这两个讲的是供给。

企业加政府是融资需求,是要钱干什么,谁在要钱,为什么要钱,要多少钱,钱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三类机构合在一起,最后结果就形成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广义的融资缺口,因为供给需求总是不等的。

实际观察时我们看不到供给也看不到需求,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数,既可能是供给也可能是需求,但它不可能同时是供给又是需求,因为供求总是不等的。

这个时候不相等就形成了供需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推动了整个利率水平的上涨和下跌。

需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满足,一个是间接融资(第一层次),机构去跟机构去借钱,一对一的去找银行贷款;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市场上去发债或者IPO,机构在市场上买债/买股,这是直接融资(第二层次)。

为什么央行会影响到整个融资供给呢?

就是因为增长太快了,通胀太高了,或者说是金融机构放贷的速度太快了等等。

这些因素会左右货币政策的变化。

为什么金融机构放贷会增加或减少融资供给呢,因为受到监管的影响,还会受到实体经济的需求,受到企业跟政府的需求的影响。

为什么企业跟政府需求会增加或减少呢?

因为海外出口的增加企业要借钱,去买机器或矿山,房地产火爆开发商要融资去买地,地方政府要做基建投资。

这些东西汇总在一起,形成广义的融资缺口。

这是金融市场的净融资,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不太一样。

我们把它归类叫一级市场,金融市场的净融资今年1-5月份,整个债券市场净融资减少了4000亿。

这是宏观到机构的传导路径,从宏观增长到金融政策到机构到融资,最后到缺多少钱从市场拿。

第三个层次是二级市场的交易者,就是我们在座的金融机构。

一类金融机构是一级市场投资的,还有一类是二级市场交易的,这两类机构是相互作用的。

比如说炒股和IPO打新股是缺一不可的。

第三个层次是微观层面的,投资者怎么确定收益率曲线呢?

通过大类资产,股票、商品、汇率、地产的资产价格波动,我们可以知道投资者对流动性跟风险的度量。

当投资者都觉得资金面很紧的时候,所有资产价格都在跌,这个时候收益率肯定就会变化;

当投资者觉得风险很大,例如2015年6月股票大幅下跌的时候,债券市场就涨了。

当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时候,资金就跑到了债券市场。

所以流动性与风险的变化就体现在股票、商品、汇率、地产跟债券市场的轮动上,最后就形成并且影响了投资者预期。

投资者对流动性跟风险的预期会影响到资产配置和交易的行为。

债券市场有配置跟交易两类投资者,配置是长期投资者,交易是短期投资者。

股票市场,特别是中国的股票市场跟债券市场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债券市场有真正的配置投资者,就是一段时间持续净买入,甚至持有到期;

而股票市场,很少见到真正的配置投资者,大家都是在做博弈为主。

最后配置、交易的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二级市场的价格。

价格或收益率的波动分两个层次,一个是趋势,上升还是下降;

第二个是波动,随机的不知道方向。

资产价格总是由这两个组成的,我们要抓的是趋势,忽略波动。

趋势是确定性,波动是不确定性。

每个人都喜欢确定性,希望明天早上老板发的奖金妥妥地躺在办公桌上,一个信封上面写着预期中的数字。

从债券收益率曲线能得到刻画市场微观结构的一些指标,大概有六种,期限溢价、信用溢价、流动性溢价等微观指标。

这张图上从宏观数据、到中观的机构行为,到微观的市场是不断细化的,就像看一个东西是先拿望远镜,慢慢地走近看,最后是放大镜或显微镜,逐步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过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分析框架具有普适性,任何一个资产价格都是可以从这三个视角来看的。

我们看任何事情首先要看一个大的背景,背景下面又有不同的机构,机构下面有很多的细节。

最终这三个部分,都会反映在收益率变化上,而收益率变化又分为趋势、周期和波动。

分析资产价格都是这样三个层次,宏观定趋势,中观定周期,微观定波动,体现在利率变化的三个维度上。

宏观的走势决定利率1~3年的走势;

机构行为,中观的企业融资行为、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央行和监管的政策行为合在一起决定周期;

微观结构决定小的波动。

利率的三个维度也对应着我们研究的三个层次。

个人理解,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基本上能够把影响债券市场的大部分因素放进去,如果有新的可以加进去,比如债券通,放进机构,监管放松,机构多了海外机构,他们的行为可能跟国内机构不一样,会受到海外美元流动性和国内的一些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影响。

微观层次上讲这个资产配置的行为就会增加一些海外的因素在里面。

这个框架还可以微调,增减新旧因素,但整体上不需要做大的调整。

2、研究框架的“使用指南”

接下来需要搞清楚的是,那么这个框架怎么用?

买一辆新车,销售会告诉你怎么开,山路水路下雨下雪有一个使用指南。

对市场判断错误往往是使用不当,而不是这个框架不对。

市场对分析师评价时就是看结果,看对了看错了。

但其实分析框架是综合指标,我们应当提升对分析师的鉴别能力,不要一味以成败论英雄,单一的考核一定是有很大问题的。

下面我讲一下使用分析框架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你完全相信这个框架,不如没有这个框架。

为什么我很多年不想讲这个框架,因为框架一下把大家框死了,分析东西只能这个一二三、一二三,出来新的东西怎么办呢?

市场跟框架不吻合就骂市场,客户不对就骂客户,其实最应该骂的是自己,是自己太执着。

(1)每一个分析师或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视角,分析框架有很多种。

这个框架是我这么多年观察的一个角度,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是不读摸索得来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分析框架。

比如银行的分析师会基于银行的负债缺口或流动性,央行会根据自己的货币目标进行调整。

我框架中的三个层次事实上都是并列的,并不会偏重哪一个。

(2)即使是“最好”的分析框架也不能保证对市场的判断“100%”对,分析框架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对市场的判断“正确度”最终还是取决于使用分析框架来分析市场的“人”。

同样一辆车开同一段路,结果是有人开得快有人开的慢,有人被罚款有人没被罚款,车的好坏、路的好坏可能占一定比例,但司机更重要。

(3)“好”的分析框架应该是基于最简单最核心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原理”来搭建的,否则判断的失误率将随着框架的“复杂度”而大幅上升。

如果看到一个人的分析框架有很复杂的逻辑,很可能都不对。

我们在这里放PPT用的计算机,背后都是0、1。

人类发明了二进制,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最简单的两个数字就可以完成许多伟大的工作。

过去没有PPT,是自己手画再用投影仪投上去。

好的分析框架,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不会很复杂,因为人的大脑只能理解很少层次的线性的东西,理解不了多层次非线性的东西。

(4)还有一些分析框架,读起来很过瘾的,但只能“描述”市场,无法“预测”市场,“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请投资者自行把握或者脑补。

有的框架始终对市场解释得很清楚,但就是看不出来为什么这样变化,无法预测。

就像画家,有很多人一辈子就是靠临摹别人的画,也有的是靠创意和创作,我们不能否认别人的生存方式,但我要告诉大家什么样的东西可能是好的。

我的一点感悟:

“好”的分析框架是有生命力的。

我们写的文章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力的,每一句话每写的一个题目都灌输了能量在里面,见字如人,写文章如做人。

为什么有生命力,因为可以重复使用,而且能够“进化”,跟着时代的不同可以不停地加新的东西,适应于不同的市场,在牛市和熊市中都有比较高的“命中率”。

这就是“好”的分析框架的生命力所在。

有很多同志,十年如一日地看多,我想他肯定能看对,也有很多同志长期几十年如一日地看空,他肯定也能看对。

不修正自己的分析框架,这有意义吗?

一个好的框架必然是在市场大的波动中,总能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具体地调整,至少能抓住牛市,降低熊市的风险,基本上能起到一个获取alpha的作用。

我个人单独看债券是从2012年开始,到今年2017年五年多(2007年到2008年也独自看了一年多),自我认为这五年我可能对了四年,错了半年,我觉得命中率还算是比较高的,也有很多人五年就看一个方向。

他总会看对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一个钟坏了之后,他一天可以对两次。

长期一贯看一个方向总能看对。

同理,对框架也不要太过于执著。

第二,分析框架需要多维度的动态视角。

(1)宏观、机构和微观,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不能简单线性相加映射到同一维度。

趋势、周期和波动需要区别判断。

影响利率的因素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是不线性能相加的。

只有当趋势、周期和波动同时投影在一个地方且方向一致的时候,就可以发出一个强烈的市场大幅上涨或下跌的信号。

除此之外,这三个层次之间肯定会有分离。

所以分析市场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多了看不清,两个维度一个指东一个指西,最终市场这么走呢?

比如很多人说,中期看空,短期看多,那应该买还是卖呢?

不知道。

所以就是长期看多、中期看多、短期看多,这个时候就是看多。

长期看空、中期看空、短期看空,就是看空。

其他情况,就只能看一个维度,不能加起来,只有三个维度方向一样时,才可以相加。

(2)三个维度、各种因素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可以用参数或是敏感系数来度量。

参数可能是“时变”的,需要“实时”调整,这对分析师来说具有很高的难度。

有的时候大,有的时候小,这就是市场魅力所在,我们要搞清楚,在一段时间里面,这个参数是怎么变的,变大还是变小。

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认为海外的关系跟中国的关系减弱了,这就是一个时变的参数。

这个关系过去是很强的,美国跌,中国也跌;

美国涨,中国也涨。

但现在是美国在跌,中国在涨;

美国在涨,中国在跌。

两者的关系就有了一个减弱的迹象。

我们去分析为什么会减弱,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两个市场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就是前面的分析框架。

我们要搞清楚,中美债市是通过机构的行为联系起来还是微观的市场联系起来的。

(3)债市的“微观结构”特征,在某些冲击下会出现“结构性”变化,导致分析框架暂时“失灵”,此时需要做的是:

修正框架,并且修正相关参数。

比如经过2015年6月份的股灾,韭菜慢慢被割没了,股票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态系统里面没有韭菜,就剩竹笋了,以前拿把镰刀就可以,现在拿把砍刀才行。

为什么大家开始搞量化?

因为没办法,简单粗暴的投资模式已经不行了,只能用更精确的机器工具来榨取市场的超额收益率。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视野扩展一下呢,因为我们要从微观市场里跳出来去看看它的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

当羊已经变少的时候,你还不停地去把狼引来,那市场就会被摧毁,所以我们要关注微观层面的结构性变化。

这个结构性变化往往是自己分析框架“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时候,你发现自己的框架错了,为什么中小板、创业板跌下去不涨回来了,为什么?

大家都要去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哎呀肯定会涨回来,这个东西估值一千亿妥妥的”,结果不是,估值变一百亿。

所以说,当市场的微观结构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候,就需要深入思考。

你的分析框架突然“失灵”了,过去你习惯的那个模型突然不行了,错误的概率大幅上升,按照过去的投资模式,投资失败的概率大幅上升,就要思考两个问题了:

一是分析框架跟市场微观结构,二是修正框架修正相关参数。

(2)和(3)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微观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参数发生了“时变”。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年轻的时候跑十公里不喘气,现在走几步路就心跳加速,可能是花天酒地身体长胖了变虚了力气没那么大了,这就是你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你行为的变化。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所谓“动态”,包括两个层次,既包括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是“动态”的,也包括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因素都不是固定的,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关系也是动态的,可近可远,可强可弱。

第三个,研究框架怎么用?

“多”不如“少”。

关于这点,我自己有深刻的体会。

有一段时间,由于总能看对市场,我特别自信,意气风发,人进了那个状态没法出来,只有市场来打击你。

每天我对市场上升下降都能找个理由出来,每周、每月都要预测市场,最后市场无情地教育了我。

(1)大多数成功的研究或者投资者,就是“少”做判断和预测,原因很简单,“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你判断得越多,错得越多,最后结果还不如不判断,把投资集中在概率最高的事情上。

用投资的话来讲,在确定性高的投资机会上下重注,要好过在确定性不高的机会上下小注。

我们要缩小不确定性,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业绩或结果,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看不到未来。

看到未来需要超过光速,但这需要非常高的能量,我们都达不到。

我们能看到的是人家过去犯的错误而已,因此我们顶多能做到比别人少犯错。

在这个黑暗森林里面,怎么样犯错最少?

就是躲在那里不动等着别人去犯错。

(2)利率的三个行为,趋势、周期和波动,后两者对于投资和研究来说最为重要。

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要把握住周期。

因为趋势太长了,它超过了你的职业生涯和老板对你的考核周期;

波动太短了,搞得每天焦头烂额,为短期的目标上蹿下跳;

周期刚刚好,以季度为单位。

所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利率“上升”和“下行”周期的规律,在牛市中能够“跟上市场”。

大背景下把握住“小波段”,能够取得“超额回报”。

至于“趋势”,是经济学家用来讲故事的,事后也证明不了。

美国30年的利率下行,每过几年就有个反弹然后又下行,从两位数到接近零,事先谁能看得清呢?

80年代、90年代、2000年,那些经济学家干什么去了?

也就是说,大的趋势其实是比较难预测的,包括中国的房地产,涨了20年,其间也有很多人看空,涨了就喊空,最终这些人也不知道去哪了。

(3)我个人有个习惯:

一年观点最多变2次,“多”一次,“空”一次或者“空”一次,“多”一次。

如果我今年是多头,我就多一次空一次,如果是空头,就空一次多一次。

变化不会再多了,我也做不出更多的预测了。

因为我认为我的观测视角就是以两个季度为基础,一年正好四个季度。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这样。

大家注意,我用这个规则抑制住了心中的贪念。

贪念就是想多看对市场,对不对?

跟大家去买股票,想多挣钱是一个道理。

每次出手只挣10%,出手三次能挣30%。

大家看有谁能控制住自己的手,每年只挣三次每次只挣10%?

大家知道,巴菲特年复合回报就是20%,你已经比他高了,但没人能做到。

挣了一倍下次股票还要挣一倍,争取今年挣10倍然后就财务自由明年就不干了。

大家都这么想,我也这么想。

但这不现实。

所以,我们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则,因为市场很残酷,无论是做研究的还是做投资的,都会面临非常大的竞争。

少犯错,才是长期能在市场上混的必要条件。

当然,我们还要足够聪明,也要足够谦虚,当然这是个人特质,就不多讲了。

所以我认为趋势、周期和波动,后两者对投资和研究来说,更为重要,趋势是用来讲故事的。

形而上的东西讲了不少,下面讲一些具体的东西。

二、宏观

宏观部分我也不会讲GDP怎么预测,由什么组成,CPI怎么组成怎么预测,猪肉蔬菜怎么变还有天气怎么影响,这都太细节太boring了。

我还是跟大家讲讲宏观的基本框架。

1、宏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下面这张图为每个部门都做了一张表。

宏观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实物和金融。

实物流是服务加商品,怎么生产、分配、交换、使用,;

资金流,因为实物流在生产、分配、交换的时候需要通过资金,即货币作为媒介,所以产生了资金流。

宏观若是切成不同机构来看的话,实际上就是这样几个部门,一个就是居民、企业、政府,然后海外部门,金融部门,就是这几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账户就是整个社会一年创造的财富,是消费掉还是投资了还是出口了,这是支出法,核算一年的财富怎么分配出去的。

还有收入法、生产法等。

海外部门的核心是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跟储备资产,政府部门主要是财政收入和支出等,货币部门分为央行跟存款类金融机构,央行最核心的基础货币,存款类金融机构最核心是货币信贷,下面一张图描述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拿到新的宏观数据,应当怎样去解读它呢?

哪个地方好,那个地方坏?

下面这张表做了一个分解,告诉你为什么2016年企稳。

增长分为实际跟名义,实际又分为什么?

需求上分三个层次,投资、消费和出口。

投资里又分为地产、基建、制造业,每个里面都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投资、消费。

第二是价格层面,也分为需求跟供给。

需求分为消费品和工业品:

消费品增加是因为收入增长;

工业品增加是因为补库存,是因为经济增长有超额货币。

供给的变化是因为食品周期、非食品的资源价格、成本以及供给侧改革。

这张表基本上能把经济增长原因搞清楚,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特点。

2、宏观分析框架的使用指南

在宏观分析中,我个人认为,有四个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一个概念甚至比读一本书还重要。

信息不重要,信息背后的逻辑才重要。

逻辑由什么组成呢?

就是由这四个概念。

一定要学会区分。

(1)周期和波动:

周期是确定性的,能描述得了,有规律的,知道上去了就要下来,比如5年经济周期,3年繁荣,2年衰退。

波动是无规律的,不可描述的,可能由于偶然的冲击,带来的经济出现“反周期”的变化。

例如学区房在2016年猛涨,大部分人不知道二胎政策让一线城市小孩多了不少,这事先预测不了。

这两者一个是收益一个是风险:

周期就是看经济上下起伏,波动是经济貌似短期上去了,之后下行,一去不复返。

2011年的经济好转就是个波动,不能认为上去了还能上很高。

这就是周期和波动,在宏观变化里要区分一个变化是周期还是波动。

(2)外生和内生:

外生冲击是来自经济体“外部”的因素,与经济体本身无关;

内生冲击是来自经济“内部”的因素,经济体系会“自发调整”。

例如股票跌了自己又涨回去了;

或者说一部分股票趋势性地下跌,涨不回来了。

创业板跟漂亮50差异越来越大,这可能就是受到外部的影响。

所以在看影响市场的风险因素时,要区分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内生的还会涨回去,外生就不涨回去了。

也就是说内生都是“可逆的”,影响也是短期的。

外生冲击会对经济体系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一般来说都是中长期的。

(3)需求和供给:

要区分冲击是来自需求端还是供给端。

需求层面的因素弹性比较大。

比如去商场买衣服,这个衣服颜色不好看,太长或太短,或者太贵就走了;

可卖衣服的兄弟付了一年的房租,还有水电费,必须得卖。

所以供给还在,需求已经没了。

需求弹性很大,与短期因素相关,比如降价了,容易受到预期影响,供给层面的因素则缺乏弹性,往往与长期因素有关,包括人口、技术等等。

经济中大部分冲击来自于“需求”,少部分来自于“供给”。

供给的因素比较难找,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变化缓慢但影响比较强的因素。

所以别人告诉我,要多读中国的历史,因为只有中国的历史是上下五千年没有间断的,国外的欧洲、美国的历史都是后人写的,掌握了历史才能找到长期的因素。

比如不止一个学者说过,其实中国五千年,最关键的是财政,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其他的东西都是花样。

我们可以通过“价”和“量”的相对关系来分析来自“需求”还是来自“供给”。

看这个图可以发现,我们度量宏观指标时有两个指标,一个就是蓝色的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是需求;

一个是红色的线,工业增加值,是供给。

为什么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我个人觉得有点悲观呢?

因为0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固定资产增速高,也就是供给比需求高,我们现在又看到了这个情况。

往后不知道供求会怎么变动,但我国历史上实际的投资需求始终要高于工业生产,需求一直比供给高,经济增长的情况一直比较好,2017年已经出现了逆转,值得警惕。

(4)名义和实际。

有时候宏观变量是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比较强劲,比如说当下企业的利润、投资的数据。

价格的变化会增加宏观变量的波动,所以我们要把它过滤掉。

名义变量无法反映真实的数据,所以实际的我们要用价格指数把这个名义数据平解掉。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固定资产投资,名义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反弹的,市场说不对,超预期,把价格去掉后是下降的;

看库存,名义是反弹的,去掉价格后又消失了,赌库存上升时实际上是在赌库存价格的上涨。

3、宏观与市场的关系

宏观对市场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宏观数据公布时,就反映了实际的流动性变化。

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就反映当月信贷增加,银行就会少买债,债券收益率就上升,这是同步的因素,就是直接的影响。

可是我们在看宏观数据的时候,不是要看这种同步的影响,因为它无法提前预测。

直接影响每天是实时发生的。

地方政府修了条高速公路对债券的影响很难分析,因为微观的变化最后过渡到宏观上,很难觉察。

对债券市场投资者来说,最关键的是宏观数据的前瞻性影响,直接影响实际上很短暂。

所以我们一般是要考虑间接的影响,就是宏观数据公布的时候,我怎么得出关于未来的信息,这是非常关键的。

宏观数据本身的变化会影响:

(1)二级投资者对各大类资产收益率的预期。

这个数据出来后大家会根据这个数据去预测未来的数据,然后去判断未来的数据对大类资产回报的影响。

(2)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央行也会看到这个数据啊,也会把当前的数据外推到未来,如果经济会持续过热那么政策要收紧。

(3)机构资产配置行为。

银行看到这个数据可能收缩或扩大贷款,可能开展同业业务或发展理财。

三个层次东西合在一起,最终通过预期(中长期利率)、流动性(短期利率)、风险偏好(风险溢价)影响资产价格变化。

我们看数据的时候要看到未来数据的变化而不是当前数据的变化。

比如当前数据很好我们看到的是未来会变差,有的人看到的是会经济会持续往上走。

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分这个数据的影响是周期还是波动。

如果是周期它的走势是受到周期的“上下限”约束的,如果是波动它可能会有“惯性”。

在判断宏观数据走势的时候,怎么样前瞻性地去看数据,这才是对投资比较重要的。

三、政策

1、央行与监管“双支柱”

现在看来,政策比过去升级了,是货币政策2.0版本。

央行与监管是“双支柱”的货币政策,就是央行既管货币政策还管资产/信用。

狭义的货币政策只管“货币”,所谓货币政策就是只管货币的,1996年开始央行将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确定了管货币的政策目标。

后来发现管货币管不住通胀,广义的货币政策也开始管“信用”,2006年开始,央行恢复了“信贷额度”,2016年央行推出MPA考核,对“广义信贷”增速进行考核。

监管政策往往是静态的,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

比如巴塞尔协议,规定每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指标需要达到某个更严格的标准。

这种静态指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暂时性”或者“一次性”的。

超预期的往往是“动态”的监管政策。

有时候监管部门会基于某种“宏观调控”的目的,动态地调整监管政策。

在执行口径上“或紧”“或松”,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