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231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线加密测量的方案13Word格式.docx

全站仪

KTS-552

II级

1部

水准仪

DSZ3-A32X

DSZ3级

2台

单棱镜组

±

30m

1副

棱镜杆

铝合金

1支

全站仪三脚架

木质

水准仪三脚架

单棱镜三脚架

塔尺

2把

计算器

FX5800P

(2)仪器选择

一般测量定位仪器选用经纬仪,穿越大型冲沟陡坡上构筑物定位测量选用全站仪,经纬仪、全站仪须经重新校验合格方可使用,开工前先进行仪器报验,要有校验合格证。

 

放线时采用全站仪测构筑物各角点的位置,并埋设控制桩作为施工位置依据及以后桩位传递的依据,并现场画出草图以作记录。

根据设计图纸,按围墙中线、高程点测放挡土墙的平面位置和纵断高程。

精确测定出挡土墙基座主轴线和起讫点,伸缩缝位置,每端的衔接是否顺直,并按施工放样的实际需要增补挡土墙各点的地面高程,并设置施工水准点,在基础表面上弹出轴线及墙身线

(3)基坑槽开挖与防护

根据构筑物测量定位桩的位置及构筑物尺寸,用白灰放出基坑边线,然后进行基坑开挖。

为避免开挖施工中损坏管线防腐层甚至管体,基坑槽一律采用人工开挖。

本标段水工保护位置部分在石方山区及河谷地带,石方地段基坑槽拓宽、嵌槽开凿采用人工凿岩进行。

(4)基坑降水防护

山区地段邻近祁家店水库,部分地段基坑开挖时会有地下水汇集,因此基坑槽开挖时要随时采取降水措施,降水采用潜水泵降基坑内积水抽出排入预先挖好的会水沟,会水沟截面由会水沟排出。

四、平面控制网精度和布点要求

4.1现场踏勘

携带收集到的测区地形图、控制展点图、点之记等资料到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4.2原有的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的位置,了解觇标、标石和标志的现状,其造标埋石的质量,以便决定有无利用价值。

4.3原有地形图是否与现有地物、地貌相一致,着重踏勘增加了哪些建筑物,为控制网图上设计做准备。

4.4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高程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4.5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建立施工区域内的高精度导线、高程控制网。

将测量基准点引测到施工区域外受影响因素较小的永久性或非永久性构筑物上,并确保施工区域内通视。

4.6点位按深埋或水准基点的要求埋设,帽头采用钢或不锈钢,中间冲一个小眼,可兼做导线点及水准点。

点位布置在施工区域的边界上且受施工影响较小的地点,必要时可布置在区域外的延长线上且避免落在建筑物上及管线和道路中央。

4.7在施工范围内每间隔100m建立一个导线水准点。

点位建立在距施工作业区域45~55m范围内

五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和监理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最佳布网方案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5.1技术求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任务概述:

工程建设项目的名称、工程规模、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

(2)测区概况:

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已有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已有资料的作业单位、施测年代、采用的技术依据和选用的基准;

分析已有资料的质量情况,并作出评价和指出利用的可能性。

(4)平面控制:

控制网采用的平面基准、等级划分以及各网点或导线点的点号、位置、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与联测方案;

初步确定的觇标高度与类型、标石的类型与埋设要求;

观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

(5)高程控制:

采用的高程基准及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

拟定观测与连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5.2控制网图上设计

依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网方案,利用测区地形地物特点在图上设计一个图形结构强的网形。

5.3检校仪器

按规范要求在控制测量作业前对准备使用的仪器和配套的器具进行检定和校准。

六埋建测量标志

6.1选点

选点是把图上设计的点位落实到实地,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边角网点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

视线要避开障碍物。

对于能够长期保存、离施工区较远的点要考虑到图形结构和便于加密。

直接用于施工放样的控制点要便于放样。

6.2建标

埋设地面标石是将灌制好的嵌有金属中心标志的标石浇筑埋设于地面,其过程是:

挖基坑,坑底要整平夯实,再填砂石捣固,浇底层混凝土树标石并浇筑混凝土。

6.3基岩层上或坚硬的混凝土路面上,可以直接钻孔,将刻有中心标志的胀锚螺栓打入孔内。

6.4标石埋好后要稳定至少15天才能开始观测。

七全站仪控制测量

7.1全站仪控制测量注意事项

全站仪用于控制测量,可以将测水平角、竖角、斜距一次进行。

同时还可以测量平距、高差用来检核计算,在已知点上还可以测量各观测点的坐标作为平差中的近似坐标。

全站仪测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7.2用于控制测量的全站仪的精度要达到相应等级控制测量的要求。

7.3测量前要对仪器按要求进行检定、校准;

出发前要检查仪器电池的电量。

7.4必须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反射棱镜测距。

7.5在等级控制测量中,不能使用气象、倾斜、常数的自动改正功能,应把这些功能关闭,而在测量数据中人工逐项改正。

7.6测量前要检查仪器参数和状态设置,如角度、距离、气压、温度的单位,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棱镜常数、水平角和垂直角形式、双轴改正等。

可提前设置好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不再改动。

7.7角度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观测应在成象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象模糊或跳动剧烈,不应进行观测;

7.8观测前应凉置仪器30分钟,让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基本一致后才能开始观测。

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7.9仪器照准部旋转时,应平稳匀速;

制动螺旋不宜拧得过紧;

微动螺旋应尽量使用中间部位。

精确照目标时,微动螺旋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7.10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

当偏移值接近限值时,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

7.11观测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成果应做到记录真实,字迹工整,注记明确,观测要求及各项限差均应符合规范规定。

观测完后,应立即检查记录,计算各项观测误差是否在限差范围内,确认全部符合规定限差方可离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与重测。

7.12内存记录用作数据计算,手工记录以便检核各项限差。

八安置全站仪

(1)先将脚架安放在测站上,使脚架顶部大致水平,脚架头中心大致对准测站中心;

把仪器固定在脚架上,移动脚架的两个脚,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大致重合;

(2)通过升降脚架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松开仪器连接螺丝,移动仪器,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精确重合,拧紧连接螺丝。

(3)用仪器脚螺旋精确整平仪器:

先将长水准管与两脚螺旋平行,调整这两个脚螺旋使水泡居中;

再使长水准管垂直于这两个脚螺旋的连线方向,调整第三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以上对中、整平过程可能要反复进行,直到精确对中,且旋转照准部在各个方向上,长水准管气泡居中。

(4)量取仪器高度、觇标高度(注意量取的位置)、温度、气压。

九角度观测

角度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作步骤如下:

(1)将仪器照准零方向,配置好度盘;

(2)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读水平角数值;

(3)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1方向,读数。

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观测2、3、4……N方向,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以上观测为上半测回。

(4)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读数(重合两次、读数两次)。

(5)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N……3、2、1观测至零方向。

以上操作为一测回,当方向数小于四个时,可不闭合至零方向。

十距离观测

(1)测线宜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3m以上,以减小折光影响。

(2)测线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窗等)和较宽水面上空。

(3)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应离开高压线5m以外。

(4)测距时避免背景部分有反光物体。

(5)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观测,雾、雨、雪天气不宜观测。

(6)避免爆晒、淋湿仪器,严禁照准头对向太阳。

(7)测站、镜站不准离人;

手机、对讲机应远离测线使用。

(8)同时测量干湿温度、气压。

(9)仪器高和棱镜高的量取位置一定要正确。

仪器高是标面至测距仪示高点的高度;

棱镜高是标面与棱镜中心(镜框上有标志线)的高度,不是测垂直角(或天顶距)照准的觇牌标志线的高度。

十一记录检查

如有需要重测(或补测)的,应马上重(补)测,重测注意事项如下:

(1)重测一般应在基本测回(即规定的全部测回)完成以后,对全部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取舍,并尽可能分析出影响质量的原因后再进行。

切忌不加分析,片面地、盲目地追求观测成果的表面上合格,以致最后得不到良好的结果。

(2)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错记错、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以及其它原因未测完的测回,都可以立即重测,并不算重测的测回数。

(3)一测回中2C互差超限或化归同一起始方向后,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超限时,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与原测回相同)。

因测回互差超限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2C值最大和最小的测回。

(4)一测回中超限的方向数大于测站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整个测回。

(5)若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则应重测整个测回。

(6)在一个测站上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测站上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全部测回。

(7)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都要汇总于记簿中,每一测回只取一份合格成果。

十二综合导线测量(平面、高程)

导线测量的作业包括图上设计、选点、建标、测水平角、测垂直角、测距及检查计算。

使用的是全站仪。

操作具体过程与前面有关测距、测角部分的要求相同。

导线测量注意事项

(1)导线的边长、两结点间点的个数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2)应在每一个导线点上安置仪器,每一条边都要往返双向观测。

(3)按相应等级水平角测量的测回数和限差要求测量导线点至前、后两点间的水平角,在结点上大于两个方向。

(4)按相应等级垂直角测量的测回数和限差要求测量导线相邻两点间的垂直角。

(5)观测斜距,逐项改正计算平距;

直接测量的平距、高差可以用来检核。

(6)每站应测量温度(一、二等需要测干、湿温)、气压。

(7)测前、测后各量1次仪器高和觇牌高,2次互差不得超过2㎜。

十三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

线长度

(km)

平均边

长(km)

每边测

距中误

差(mm)

测角

中误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方位角

闭合差

测回数

DJ1

DJ2

DJ6

三等

30

2.0

13

1.8

1/55000

3.6

6

10

四等

20

1.0

2.5

1/35000

5

4

一级

0.5

17

5.0

1/15000

2

二级

0.3

8.0

1/10000

16

1

3

三级

20.0

1/2000

注:

表中n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1.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

平面控制

网等级

测距仪

精度等级

观测次数

总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

较差(mm)

单程各测回

往返较差

二、三等

≤5

≤7

8

≤10

≤15

4~6

4~8

  Ⅱ     

≤20

≤30

1~2

注:

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

十四测区技术要求

1.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2.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十六、质量控制方法

(1)质量以事前控制为主,要求事中监督检查,事后严格验收。

(2)在施工测量过程中,测量监理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操作,消除质量隐患,跟踪质量问题,验证纠正效果。

(3)采用巡视检查、重复测量手段,保证施工质量。

十七、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1)仪器经常保持清洁,用完后用毛刷、软布将仪器上灰尘除去。

镜头不要用手去摸,如果脏了用吹风机除去浮尘,再用镜头布擦干净。

(2)在阳光下和阴雨天作业时,应打伞遮阳、遮雨。

(3)仪器应保持干燥,遇雨后将仪器擦干放在通风处,待仪器完全晾干后才能装箱。

仪器箱应保持清洁、干燥。

由于仪器箱密封程度好,因此潮湿会损坏仪器。

(4)仪器运输过程中必须注意防震。

长途运输最好装在原包装箱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