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1659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1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和调和等级制度。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01.(2017年北京卷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02.(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是秦始皇时期所任丞相的情况,此表反映了秦朝

姓名

籍贯

任相时间

位序

吕不韦

濮阳

庄襄王元年至始皇十年

昌平君

始皇元年至二十一年

隗壮

始皇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

王绾

冯去疾

韩上党

始皇三十四年至始皇三十七年

李斯

楚上蔡

A.注重实效和利益的功利主义B.以地域划分进行管理与统治

C.丞相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D.大事上存在明显的制度局限

【解析】材料只是涉及丞相的籍贯和任职年限,和以地域划分进行管理与统治无关,排除B;

C只是涉及丞相的职权,和题意无关,排除;

材料和丞相制度的局限性无关,排除D。

材料表明秦始皇大致同时设左右丞相,互相牵制,体现了注重实效和利益的功利主义,故选A。

考点三: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01.(2017年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02.(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

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中央集权加强。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

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但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01.(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02.(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27)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内阁制度的形成

【名师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归纳总结】

(一)商朝政治制度

1、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1)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2)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

3、特点:

(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背景: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定都镐京)

2、内容:

(1)分封制;

①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②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③分封的内容:

土地和人民;

④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⑤诸侯的权利:

世袭统治权。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⑥发展历程:

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⑦影响: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但后来出现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周天子权威削弱。

(2)宗法制;

①概念: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②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③目的: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④实质:

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⑤影响:

A、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C、内化为孝悌伦理观念,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使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浓厚的部落色彩

②有浓厚的迷信和神权色彩

③有开创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

【方法技巧】

1.知识要点

(1)对宗法制应明确:

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四个重要观念,“血缘亲疏”、“男尊女卑”、“忠孝观念”、“尊祖敬宗”。

(2)对于分封制应明确其分封的对象、内容、影响,及其与宗法制、相应土地制度的联系等。

(3)注意礼乐制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2.社会热点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中国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对今天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

附:

1.易混易错

(1)长子一定是嫡长子。

错误。

“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子”,偏房所生为“庶子”,诸“嫡子”中的长子为“嫡长子”。

因此,偏房所生的长子不是嫡长子。

(2)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

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

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3)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然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西周“封建”即“封邦建国”之意,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概念:

贵族政治: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的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分封制的推行必然是贵族政治,而分封制的衰落也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衰落

官僚政治:

郡县制的推行必然是官僚政治,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终止,官僚政治是建立在管理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体系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内容

特点

(1)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诸侯义务:

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

(1)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2)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1)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朝延续数百年

(2)开拓了疆域

(1)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关系

宗法孩子、分封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

4.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②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对后世影响:

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而且很多王朝在初建的过程中均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也是分封制下的王侯。

5.宗法制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1)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典题探究】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背景:

1、经济: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

2、政治: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秦国统一六国

3、思想:

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兴起

4、实践:

商鞅变法的成功实践

(二)内容:

1、建立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车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三公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3、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三)巩固措施:

1、选官制度:

沿用军功受爵,制定一套选拔制度。

2、监察制度:

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检查制度

3、考核制度:

建立一套考核官吏的制度

4、法律制度:

制度《秦律》,轻罪重罚

(四)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1.知识角度,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特别注意郡县制度的推广产生的深远影响。

2.史观角度,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此为切入点,从文明史观或社会史观角度考查秦朝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3.热点角度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打破贵族分封,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人治”色彩。

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祖国统一和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1)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

专制主义: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2)秦朝是郡县制的首创者,并将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出现在春秋后期,很长时间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因此,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的。

(3)秦朝既是君主专制国家,也是中央集权国家。

正确。

在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统一的,近代以来,君主专制的国家越来越少,但是,大多数国家实行中央集权。

2.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考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内容:

(1)中央:

①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三公九卿转变为成为外朝,是一个执行机构。

(2)地方:

汉高祖:

郡国并行

汉景帝:

削藩

汉武帝:

①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三省六部制

①特点:

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②作用:

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B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C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设置节度使,镇守地方。

(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措施:

(1)削实权(“权”)

①削弱藩镇;

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设二府削弱宰相权力;

④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制钱谷(“钱”)

①地方各路设转运侃,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②设三司,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3)收精兵(“兵”)

①设三系列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

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

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①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维护了国家纺一和

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四)元朝的政治制度

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

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中书省是元代中央最高的行政的机构。

2、特点:

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3、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五)选官制度:

主要解决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