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001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题二战前的世界经济Word下载.docx

19世纪末期以后,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交往的纽带。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自由主义影响不断扩大B.政体变革推动文化传播

C.大众传媒推动思想解放D.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推动

7.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

讲座的题目包括:

《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

A.光荣革命B.工业革命

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D.危机中的帝国

8.“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描述的这一发明,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D.19世纪90年代

9.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10.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  )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B.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

和生产的

高度集中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D.美国已经

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11.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

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说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教育发达,人才过剩B.新政开展,以工代赈

C.经济萧条,失业严重D.产业更新,技术升级

12.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

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来源:

学_科_网]

13.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美国总统胡佛是放任主义的忠实信徒,然而早在1936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

“在动员人民的经济力量以及吁请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担负有限的责任以对付危机方面,胡佛总统是我国历史上对此提供联邦领导的第一位总统。

”这反映出胡佛政府()

A.有效克服美国的经济危机B.基本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C.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色彩D.开创了国家资本主义模式

14.“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

惧心理……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

面对美国民众的这种心理,罗斯福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开展蓝鹰运动,复兴工业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C.调整农业,稳定粮食价格D.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

15.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

“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以上材料说明新政(  )

A.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B.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

.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

16.2012年7月9日《苏联解体20年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

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立场的是(  )

A.取消商品贸易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17.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

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

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采

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18.列宁说:

“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实施“这种办法”后(  )

A.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C.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D.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19.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20.1933~1934年,苏联农民的小麦交售给国家的价格为每公斤3.2到9.4戈比;

通过国家商业渠道销售的面粉每公斤零售价格最高约是400到500戈比。

这说明当时苏联()

A.集全部力量保障前线的胜利B.为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创造条件

C.把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在首位D.举全国之力汇聚发展工业资金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

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

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

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的运行轨道。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

与之相关的

发明成就有哪些?

(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是多方面的。

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当今发展中国家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得出哪些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根据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的变迁趋势,提出了下列一组命题:

18世纪英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相继发生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工场手工业也逐步向大工业过渡,使英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财富急剧增加,大众购买力不断提升。

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的扩张,将资本经济和商业市场带到他所触及的每一个地方,工场手エ业、农业革命与商业革命一起,为一个更大规模的经济转型即エ业革命准备了舞台。

18世纪,经济的转型塑造了新的消费模式,较高消费需求取决于多余的財富,但英国贫富分化逐渐加大,仍然是一个等级社会。

18世纪,英国大众服饰的质地、款式、色彩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英国正在从传统的、静态的农耕社会向动态的商业社会、大众社会、消费社会迈进。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怖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中的一条或两条信息提炼观点,并运用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

救济重点是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

他说:

“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

……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

——摘自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等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塞缪尔·

埃利奥特·

莫里森《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材料三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

约180亿美元。

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

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及材料指出:

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

 

答案

1.解析B、D两项在引文中没有体现,可直接排除。

从引文的连接词“虽然”可知,引文并非强调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意义,排除C项。

故答案选A。

答案A

2.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信息“葡萄牙国王”,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的航海,可判断B、C两项错误;

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是荷兰,D项错误;

达·

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是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进行的,而且有利于葡萄牙对材料所述地区的征服、航海与贸易,故选A项。

答案 A

3.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量中国货物通过世界贸易流入欧洲,可见,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商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

故B项正确。

答案 B

4.解析 解答时抓住材料时间“16世纪”以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16世纪西班牙称霸,故B项正确。

英国称霸是在18世纪,A项错误;

法国没有称霸,故C项错误;

荷兰称霸是在17世纪,D项错误。

5.解析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殖民扩张创造了资金和市场条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政治前提,④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A项。

6.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之前,在西方社会一些休闲活动是地位高的人参与的,说明当时社会阶级有明显的分化,而19世纪末期以后,休闲活动不再有阶级局限,反而成为了人们沟通的桥梁和人们交往的纽带,而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社会阶级之间的隔阂降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关系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平等观念的影响,与自由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

政体变革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的代议制,不是材料中平等观念传播的主要原因,排除B;

大众传媒的作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答案D

7.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史实可判断:

《变革世界的引擎》指英国的工业革命;

《哭泣的泰晤士河》指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指英国等列强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B项。

8.解析 由“火树千株照水明”“真个销魂不夜城”可知为电灯,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879年10月21日,美国爱迪生发明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故选B项。

9.解析 注意关键词“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而“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可排除A、D两项。

蒸汽动力不算能源革新的内容,排除B项。

答案 C

10.解析 由表格可见,1870~1900年间美国钢铁业企业总数减少,而工人总数、产量、投资都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由此得出,一部分企业集中了钢铁的资本和生产,而这种垄断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故B项正确;

世界范围未体现,故A项错误;

该表格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故C项错误;

美国内部钢铁业的发展也不能体现美国霸权,故D项错误。

11.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1

932年的美国找到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结合所学可知是经济危机的影响,故C项正确。

A、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D项错误;

罗斯福新政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

12.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胡佛时期针对大危机,实施了国家干预,材料无法说明其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

同时材料只是局部信息,无法说明其对经济干预是“全面”干预,故B项错误;

比较胡佛、罗斯福,二者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故罗斯福借鉴胡佛是可能的,故C项正确;

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3.解析根据“在动员人民的经济力量以及吁请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担负有限的责任以对付危机方面,胡佛总统是我国历史上对此提供联邦领导的第一位总统”可知,该学者认为胡佛政府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措施,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色彩,故选C;

A不符合史实,排除;

胡佛仍然坚守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只是有小规模的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排除D。

答案C

14.解析 题干主要体现了经济危机下,人们的恐慌心理。

为了克服人们的恐慌心

理,罗斯福上台后的首要措施,即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A、C、D项是新政措施,但不是首要措施,故A、C、D项错误。

15.解析 结合新政史实理解材料,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不能表述为“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A项错误;

B项在新政之前就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不能体现新政的特点,故B项错误;

题干“不希望改变经济基础”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故C项正确;

新政目的是

护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16.解析 “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故选C项。

17.解析 1925年之前,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恢复经济,即国家资本主义,故D项正确;

无产阶级政权在十月革命后就已经建立,虽然苏联于1922年成立,但政权性质并无大的改变,故苏联的建立不是生产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1927年提出,1929年开始,故B项错误;

苏联工业化1925年提出,19

26年开始,故C项错误。

答案 D

18.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列宁要维护小农经济基础,并利用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办法来巩固工农联盟,反映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俄国十月革命

后苏俄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D项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19.解析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等国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识形态的差异了,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D项符合题意;

苏联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就停止了,故A不符合题意;

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故B不符合题意;

美英等国把大量机器设备销往苏联,对苏联来说是抓住了巨大的机遇,故转嫁危机至苏联不符合史实,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解析苏联低价收购农民小麦,高价出售面粉,通过产品差价积累了大量发展工业的资金,D项符合题意;

1933-1934年,苏联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排除A;

苏联的措施主要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不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

苏联的做法明显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排除C。

21.解析 第

(1)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2)问,根据材料“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从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地位等方面回答。

第(3)问,材料反映了工业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矛盾,因此启示要根据材料内容回答。

答案 

(1)领域:

棉纺织业。

发明: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织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或万能蒸汽机)等。

(2)影响:

经济方面:

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蒸汽机动力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

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方面: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人运动兴起。

政治

方面: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英国代议制度进一步发展。

国际地位: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步确立。

(3)启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强劲有力的发动机;

重视生产技术的创新或他国优秀技术成果的引进与运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适时协调工业化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22.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

根据“工场手エ业、农业革命与商业革命一起,为一个更大规模的经济转型即エ业革命准备了舞台”可得出18世纪英国的经济变化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海外扩张、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又或者根据“英国大众服饰的质地、款式、色彩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英国正在从传统的、静态的农耕社会向动态的商业社会、大众社会、消费社会迈进”可得出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生了新的消费模式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论述即可。

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示例观点:

18世纪英国的经济变化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论述:

18世纪,随着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英国在北美、印度建立了诸多殖民地,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殖民地的建立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英国海外市场对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英国出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经验工人团体,他们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技术变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圈地运动的持续进行,使大量失地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新一批的产业工人,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技术革新日益迫切。

综上所述:

经济变革的客观环境能够成为技术革新的强大推动力。

示例观点:

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生了新的消费模式。

工业革命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加强了区域间的商品经济交流。

18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中英贸易的加剧以及英国产业工人财富收入的提升,大量传入英国的中国丝绸及茶叶不再被英国上层所垄断,并逐渐贴近大众消费,成为英国中产阶级消遣性消费的主要方式;

工业革命对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拓展,使英国城市空间逐渐扩大、城市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活动空间限制被打破,旅游、娱乐性消费逐渐出现,并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追求。

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新的消费方式出现。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依据)

23.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二从救助责任的承担者和救济对象角度作答。

(2)问,“措施”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作答;

“手段”从立法、行政、财政等角度作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等信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

答案 

(1)责任承担者:

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和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负有社会救济的责任。

救济对象:

胡佛认

为救济的重点应是大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

罗斯福认为救济应面向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

(2)措施:

举办救济;

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手段:

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3)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

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

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