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25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班含解释文档格式.docx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周王将部民和土地分封给功臣、亲属及先代后裔,这部分人称为诸侯。

诸侯要承担保卫周王室、定期朝贡周天子、管理封地等义务。

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题3表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A中推论错误,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而不是与匈奴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B中推论错误,丝绸之路因为主要运输丝织品而得名,“丝绸之路”除了运输丝织品以外,还运输陶瓷、香料等;

C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大的成果是称为东西方沟通交流的桥梁;

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答案】C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可知,这一单元学习的是隋唐时期的内容,隋唐时期的主题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答案选D。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瓦子(舍)在城市出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

5、题5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题5图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从图中“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瓦子、活字印刷术等现象都是出现宋代,故答案选C。

6、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明朝初期,明太祖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因以“胡惟庸案”为理由废丞相,主要是为了强化皇权,加强统治。

7、《中国历史十讲》指出: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

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D、重文轻武

【答案】A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从题干中关键词“限制贸易政策”、“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等,可以看出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8、观察题8表,导致表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斜纹布

14.92

题8表

A、通商口岸的开放B、小农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D、协定关税的影响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税率比旧税率低。

税率降低主要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很大的关系,《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进出口关税需与英国商定。

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尽可能压低关税。

9、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

“(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

对材料的理解,“北洋舰队”是个外形庞大,内部空虚的舰队,反映出“北洋舰队”的弊端所在。

足以说明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会战败。

因此答案选C。

10、林伯渠说:

“对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段话旨在强调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的关键词“政治意义”“被低估”,“不容易的一件事”,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意义重大。

故答案选C。

11、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了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

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B、东北沦陷局部抗战

C、全国性的抗战爆发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从“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与“九一八事变”有关。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间在20世纪初;

B东北沦陷是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

C全国性的抗战爆发在1937年;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1950年。

12、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调整对中共和对日政策,确定了停止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

直接促成这一政策的事件是

A、红军长征胜利会师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D、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时间“1937年2月”“停止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等关键词,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内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人们称赞他“创办了大生,把大生留给了社会。

”这个人是

A、张謇B、张之洞

C、詹天佑D、李鸿章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张謇提倡“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

故答案选A。

14、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A、全境解放B、社会主义

C、国家富强D、民族独立

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9月,中国已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

15、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

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

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人民代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现了材料中的思想。

16、一位学者评论:

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A、《朝鲜停战协定》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一个中国”的原则D、中国加入联合国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中美联合公报》”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发表的公报,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结束了对峙关系,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也是尼克松访华时所作出的让步。

17、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

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A、土地所有权变化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D、农民积极性提高

从“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家庭(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的变化,指的是由“人民公社化”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经济体制的变革。

18、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

“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

”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D、工业无产阶级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10、11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工商业发展起来,在这过程中,兴起了市民阶层,为早期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19、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

一位西班牙殖民者说:

“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这一“心病”直接推动了西欧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爆发D、科学革命的开展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贵金属热”也就是“寻金热”。

在15世纪,在西欧兴起了一股“寻金热”。

由于传统陆上商路受阻,需要从海上开辟新的道路。

因此,“贵金属热”直接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

20、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曾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

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稳定了法国政局B、在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促进商业发展D、扩大了法国疆域

题干中的关键词“对抗专制的救世主”可以看出拿破仑具有打击封建专制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21、1801—1831年,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手工工场的普及B、人们向往城市生活

C、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便捷D、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题干中提供的时间信息和城市人口增加信息可以看出这一现象与工业革命快速发展有关。

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

22、依据题22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地图的标题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

C、苏联解体后的欧洲

题22图

D、欧盟成员国分布图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从图可以看出,有奥匈帝国存在。

根据所学知识,奥匈帝国是一战前存在的国家,一战后解体。

23、颁布于17世纪晚期,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以法律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从题干中关键词“17世纪晚期”、“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可以判断这一文献是《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是1689年英国颁布的,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24、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活动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许诺,要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

材料中的“计划经济的方法”是指

A、优先发展农业生产B、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充分利用市场调节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

1932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克服经济危机。

新政中,采取了措施:

整顿金融业;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

兴办公共工程等。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

25、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国17家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上市公司,几乎都来自生物制药,计算机软件、芯片制造等行业。

促成这些企业高回报率的关键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B、技术共享

C、能源开发D、科技创新

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创新、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企业投资具有高回报率。

所以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获得高回报率的关键因素。

二、综合题:

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共25分)

26、19世纪未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

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如题26表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材料三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

(苏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四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被认为已达到19世纪以来之巅峰……(因)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巨大势力……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强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

(1分)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2分)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指出促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

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

使得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2)目的:

解决山东问题,收回山东主权

反响:

国内爆发五四运动。

(3)变化从拒绝归还到帮忙归还;

原因:

二战的爆发,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而中国是亚洲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中英美存在共同利益。

(4)主要因素民族独立;

加快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等。

(1)根据材料可知,“救亡”即指“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一年后”的时间是1895年;

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签订《马关条约》,促使中国资产阶级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

所以“中日甲午战争”引发了“救亡”口号的提出。

根据所学知识,“中日甲午战争”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可知,北洋政府进行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的目的是:

解决山东问题,收回山东主权。

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所以反响就是五四运动的爆发。

(3)根据材料二的“拒绝”中国回收权利,材料三的态度是发表宣言敦促日本归还中国领土,所以对中国领土要求的态度由“拒绝”中国领土要求转变为支持中国收回领土主权。

根据所学知识,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中国是国际反法斯西联盟成员之一,同时中国是亚洲战场的战场之一,中英美存在共同利益。

(4)结合材料分析可得,一方面,中国取得民族独立,可以让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也可以得到国际的认可。

因此,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等因素都可以促成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7、回看历史,昭示未来。

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搞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如题27表

北约和华约建立

组织

成立时间

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

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

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

(1分)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

(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2分)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

(2分)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1)从二战时的合作反法西斯到二战后两国对峙,冷战开始。

(2)形成军事对峙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

(3)原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核武器会给全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巨额资金的投入,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美国国内出现经济材滞涨。

现象:

苏联国内偏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4)不能,苏联解体后,出现,“一超多强”的政治局面,世界格局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教训:

在当今多极化形势下,互相牵制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1)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美苏两国是同盟关系,二战结束后由于利益关系,逐渐转为对抗,出现冷战。

所以他们关系的变化是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

(2)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说明他们在经济上的对抗,材料说明他们出现军事上的对抗。

新发展,就是出现了军事上的对抗。

根据所学知识,这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建立。

(3)由材料可知,他们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形成均势,核武器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另外,他们都刚经历过二战,人民深知战争的痛苦,向往和平;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军事竞赛都给两国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苏联经济困难,美国也出现经济滞胀。

(4)美国建立的“世界新秩序”是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随着苏联解体,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政治多极化。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这种“世界新秩序”是不可能的建立的。

“冷战”之下,美苏争霸,体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和平,而且影响着两国经济发展。

因此可以得到的教训: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

加强大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