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61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生活人民诗写作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真实情感的表达造成了情感的极度起伏,使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又如何称不上“惊心动魄”?

真实生活本身,也给予人们“惊心动魄”的体验。

清朝张岱在《幽梦影》中曾说“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而在我看来,来自不同岗位、不同教育水平的平凡人皆可入诗,平常生活中的物件亦皆可入画。

当我们严肃认真对待生活,病将文化创作的目光投向最朴素的生活时,生活之光亦会照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为诗歌创作,为人类本身,注入不朽的生命力,使每一个平凡人,都活得“惊心动魄”。

49分

深藏功与名

我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是无可非议的,诗歌与人相伴而生,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回眸身,便有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或是从简单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了秦罗敷采桑养蚕、木兰脱下戎装换红装……这些流了千百年的诗句直到今天仍旧如初,像是刚破土的新芽,清新而芬芳。

《诗经》也好,乐府诗也罢,它们都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诗,不吵不闹偏安一隅,没有汉赋的华贵、没有唐诗的盛唐气象、没有宋词的婉约或豪迈,《诗经》和乐府诗却始终是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静静地植根在诗意的土壤里,朴素地生长着。

我们早已无法追寻它们的,我们只知道这是出于劳动人民之手,也许是田间耕作的老人随口一哼,也许是拍抚着孩子的母亲吟唱的童谣,这些都被我们称为诗歌,出自民间的诗歌。

我们不知道姓甚名谁,我们也无需知道,就像无名英雄总是来得更加震撼,没有的文章更加深刻真实,无关名利因此真实。

我想《诗刊》杂志社、人大文学院和凤凰网的读书频道联合举办的这诗朗诵会在拟定主题时大概也有同样的感想吧,我们不需要仿出来的诗,也不欢迎嚷出来的诗,我们只希望看到虽可能不起眼,但的的确确长出来的诗。

日常生活亦可惊心动魄。

医生是职业、理发师是职业,诗人不是职业,心怀对生命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一个永不停止询问和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

反之,以写诗牟利为生的人反而不配为诗人之列中的一员,其所作出的诗大概也没有多的意义和价值。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对农妇诗人的报导,这生于田长于野的妇女与其他乡间农妇无异,甚至她并非身体健康,她患有脑瘫,这样的人能成为诗人在世俗的评判标准里无异于天方夜谭,可她做到了,随着报导刊登了她的几首诗,具体语句已记忆模糊,但我仍旧记得初读时的讶异与惊奇。

她没有接受过教育,可朴素的字里行间却的确充满诗意与哲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她的诗反映的乡间生活质朴真实,这是那些整日关在水泥牢笼里读书、咬文嚼字的人永远难以企及的、生长在自然中的真正的诗。

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从中获取感悟,仅执着于“农妇诗人”“脑瘫诗人”的宣传,名声金钱将摧毁这自然的馈赠,海子穷困一生,可我们仍会记得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乃至文学都不该与名利有关,至少我没再见到莫言新作。

纵然民间有真正的诗人,有着那“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诗句,但还是深藏功与名的好。

48.5分

精英时代下普通人的书写

2014年12月的一场诗会,让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等的普通人成为了主角,他们借此传递出对诗歌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

诗的世界原本和普通人如此亲近。

诗是大众审美的对象,大众同样可以成为诗的缔造者。

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参与其中。

最后还能拥有对作品的话语权,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从这件事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人们对于话语权的觉醒。

曾经,许多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并不属于普通人。

由于教育水平的落后,基层人民能够受到教育的机会微乎其微,也许其中不乏对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有所天赋之人,但最终也因经济和身份上的限制和他们应走的路渐行渐远。

而如今,文化的包容给予了人们进取的勇气。

当物质和身份地位局限不了人们喜好的追求时,人们便会想方设法去追求心中理想。

但是反观当下,如今的时代是精英时代,即使人们拥有了话语权但这远远不够。

比如电视的综艺节目,参与者往往是明星,即使有普通人参加也只是在为明星增色的附属品,真正的亲民的节目少之又少。

行业中声名显赫的人仍旧掌握一个行业的走向,而缺乏一个集中众人智慧的观念。

不只是诗歌,更多的领域应该尊重并珍惜普通人,作为一个拥有话语权的普通人,也应该毅地站出来,争取自己更多的话语权。

甘地曾说过:

“大家一起做超人。

”每个平凡的个人都可以拥有巨大的潜能,每一种生活都可以变得幸福,每一个时代都可以变得平等。

作为个人,不应因不是精英而懊恼,也不应因成为精英而睥睨人民,时代需要由不同的人共同书写,平凡之人往往会是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冯骥才说:

“只有爱护每一棵小草,才有机会拥抱整个草原。

”整个文化领域应更兼济包容之心,让更多普通人得以施展才华。

整个时代既在交媾又在孕育,但是客观与真诚地接受人民的书写,这一定可以称得上“最好的时代”。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精英,都在社会的广大子宫中成长。

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不自私才会不孤独。

让我们将对理想与追求与热爱释放出来吧!

48分

寻常是诗

“日常生活,惊心动魄”。

没错,诗歌并非达官贵族的阳春白雪,它更应以平和的姿态面对世人。

在这场特殊的诗歌朗诵会中,社会中平凡的一份子-农妇、理发师、快递员……他们是诗的主人。

诗歌“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情景令人欣喜,令人又看到艺术的种子落在中华的土地上。

寻常的人,可以酿造出诗。

有这样一个普通,甚至不如普通人的条件的村妇,她没有较好的容颜,错失了宝贵的青春,还是脑瘫患者。

但,她写过这样的句子:

不说你五月的光彩/你额上的露水/你枝桠间的鸟鸣/不说你开花时骄傲结果的丰盈/不说你月光下偷渡的爱情。

这首诗的,叫余秀华,一个整日除草喂兔子的农妇也许你会讶异,为什么她那中满农作物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出红浆果般的诗情画意?

难道苦难的生活,没有磨灭她内心的光亮?

而我要说,正是寻常生活中她对平凡事物一点一滴的感悟滋润了诗歌的华光,正是最普通的人对未来生出的渴望,凝成一字一句的流光溢彩。

寻常的事,可以变成诗。

民间民谣歌手赵照以一曲《当你老了》,红遍大江南北。

他把叶芝写给心上人的诗改编成歌颂母亲的歌,他把温柔敦厚的亲情融入歌词,作出了《和奶奶在院子里晒太阳》。

吉他伴奏的低声絮语,如同诗一般让人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

赵照的歌曲柔软人心,是诗;

赵照的生活真实动人,也是诗。

生活中寻常的小事、寻常的情感,都被他变成一首首至真至纯的诗。

这时候人们会恍然大悟,并非只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才能被歌唱,寻常生活中的一点感念,一点温存,寻常亲情中的一丝美好、一丝纯真,同样值得被艺术地典藏。

寻常的情,可以为诗。

当众多中国文学家着力于记录人世间大感情之时,沈从文以他清新质朴的笔调,带来了青涩朴实的《边城》。

《边城》记叙的,是平凡人家的翠翠与村中青年傩送的爱情故事,但两人之间,甚至没有机会对话。

思念、期待、兴奋、紧张……全藏在两人寻常至极、朴素至极的一言一行中。

《边城》的动人,正因为它与读者的生活和心理那样吻合。

仿佛掉下来的“俄罗斯方块”恰好稳稳落在心头的缺口处,《边城》的真实,有着贴切的美好,令人心生亲切。

让所有艺术,都沾染上诗的美好,这正是寻常之情的魅力所在。

当你品味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乐,会发觉最平凡的柴米油盐是最美的诗,因它的真实生动,它的扣人心扉,它的感同身受,皆源于人间百态。

让诗的种子随风吹向千家万户吧!

让寻常的一砖一缝,都能开出繁盛、华美的诗的花朵!

让诗歌走下“神坛”

无论多么新巧精妙抑或飘逸脱俗的诗歌背后,都少不了一个“人”字的赫然存在。

诗是人情感的阐发和艺术性表达。

无论何时,人都是诗歌的不二主体。

2014年由多方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主角皆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群。

这是由于文化愈发浮华的现代对诗歌主体的再次发现与关照,我认为实乃一个值得称赞的举措。

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人物,多事居于社会底层之存在。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此类人理应是不识风雅、不尚文艺的。

这便是反映了现代人对于诗歌乃至文艺领域的严重错误认识——认为其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文人墨客所碰触的高雅之物,而难与真正的普通大众有太多沾染。

殊不知,艺术本植根于生活百态,诗歌更是如此。

而它们的主体亦远不止迁客骚人云者,而恰影视生活中的你我。

想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作为我国诗歌之滥觞则是广于寻常巷陌中取材,多出于市井人家之口与心;

而古代的寓言故事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文学样态,亦是源发于奴隶们受地主盘剥、奴役的某个片刻,而让他们以这样的隐晦的方式表达情绪或不甘或怨怼的百般交织。

然而之于今日,诗歌等文学艺术却代表这一种高雅而反被“神坛化”以至“边缘化”;

诗人的稀缺、诗情的匮乏俨然成了最难以治愈的“现代病”,被人们时而重视时而忽视的搁置一旁,只小小一隅,陷入现代文学中的某个尴尬的方寸。

而这场诗歌朗诵会的出现,直令我有了中听闻到药方的雀跃之喜。

它虽不足以根治症结,却可解一时之需。

诗歌的步伐,随着每个普通人创造欲望的被激发与创作结果的百般呈现而渐渐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重新以双手拥抱和亲近地面,向生活的土壤汲取养分,求获滋润。

诗歌和一切文学的至美,在我看来绝不桎梏于形式之奇巧或表达之夺目,而难在“真”字。

向生活植根,由朴素的体验与感悟喷薄而出的诗情,才最具诗味与人味。

狄兰.托马斯的诗因《星际穿越》大热了一回,世人皆感叹于他“怒斥光明的消逝”之豪气与魄力,殊不知,那“不要温顺的走进那个良夜”的体悟,是在父亲病危至际奔涌而喷薄宣泄出来的。

世人就是平凡人,皆从点滴生活中获得最贴近生活的感悟。

社会底层工们亦有以诗歌表达感悟与情怀的诉求与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他们对于这次诗歌朗诵会的积极参与和乐于表达,更是让人有倍感欢欣而急需被扩大而不断发展的心情。

情感无贵贱之分,表达亦不拘于形式,而诗歌等文学艺术,更不该泥于对真主体的偏见而高居神坛之上,以至难最长足的发展。

向生活着眼,向普通人着力,诗歌意蕴于生活,诗情长存心中。

诗歌走下神坛,从今日出发。

47分

平凡的诗意

诗意,是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卞之琳装饰了别人的梦的佳人,是艾青常含泪水的双眼,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细微的琐细。

如果说对于政客来说,诗意是兼济天下的情怀;

对于将士来说,诗意是银钩铁划的激昂,对于羁旅之人来说,诗意是西风瘦马的寥落。

那么对于农妇,理发师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诗意,就是平凡的生活。

作为诗歌朗诵会的主角,这些普通人的激情无疑撼动了我们被快节奏生活牵拉得有些麻木的心。

这些平凡的试一试所传达的对诗歌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最平实浅易的文字表达出来,带着一种猝不及防的力量直击我们心中潜藏的一份柔软。

为什么海子的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会令所有人动容,为什么萧红笔下那寒冷高纬度的火烧云会令我们念念不忘,为什么冯至的“彗星出现,狂风乍起”会令人们等待着,“深深领受”。

是因为我们心中始终蛰伏着诗意,每当遇到共鸣,便“蠢蠢欲动”。

我们的诗意固然没有合辙和韵的精巧,反复推敲的雕琢,却有着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

然而这份真诚,在快节奏的今天,难免被横流的物欲所浸染,或是被全力奔跑的人们视为负担,弃置途中。

毕竟,这平凡的诗意,不能直接换来真金白银,香车宝马。

但海德格尔有言:

“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平凡人朗诵原创诗歌,不意味着对现代生活的否定,而是选择以一种更值得品咂,更柔和的生活方式、态度。

舟车劳顿,疲于奔命,与或棹孤舟,水调歌头,都是在前行,后者看似缓慢,实则更富意味。

活动主办方之所以选择这些平凡的人而非名家大师,或许意在告诉我们,这也是生活。

这样的生活或许不似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或许少些“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深情,或许没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

却以其最本真而不事雕琢的诗意浸润干涸的骨骼,唤起心中的呼应。

让我们明白,平凡人,更应有对诗意的追求。

以此,才可升华出一个社会富有韵味的态度。

樱花已经开始飘落,若是哪片花瓣随风落在你肩上,请在心底作一首诗“滑稽好笑”的打油诗,不必为旁人知晓,那是你一个人平凡的诗意。

45分

亦诗亦生活

我曾一直坚信着,诗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上层建筑”,而诗人就是住在这高塔中的狂想者。

他们或许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但他们的诗句可以迸发出无限光明。

我本认为,诗与生活是脱节的,一个是热烈的理想邦,而一个是平凡的现实。

然而,这场朗诵生活的诗会,让我依稀明白:

亦诗亦生活。

原来,诗也可以很生活。

看看这则诗会的消息,我仿佛可以听到保洁大妈沙哑的嗓音将一句句生活琐事朗诵得稚拙而有趣。

从来只适合男低音缓缓吟出额诗句沾上了尘土中汗水的咸涩;

沾上了办公室油墨的清香,沾上了雨后泥土的腥甜……诗人从高耸的宝塔上走了下来,拉起你的手走到了生活中去。

从农妇的诗中,我看到了她辛苦劳作的身影,汗水啪嗒啪嗒在土地上;

从快递员的诗中,我看到了他披星戴月的身影,彩云朝霞是他永远的背影;

从私企员工的诗中,我看到了他蜷缩忙碌的背影,咖啡的苦涩充实着他的生活……诗歌摘去了他缥缈的面具,露出了朴素而真挚的脸庞,在这张脸上,我读出了生活的朴实与艰辛。

更让我欣喜的,是生活也可以很诗意。

记得回车诗人有一首小诗:

一只蚂蚁,两只蚂蚁……一群蚂蚁。

每每读起,我仿佛能看见一个小男孩蹲在小土包上聚精会神数蚂蚁的场景。

这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却被诗人敏锐地留意,变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小诗,让生活立刻诗意起来。

可以想象,那夜深归家,提笔赋诗的农妇,一定留意到田间播撒的阳光、雨后吐露的新芽了罢?

那早起晚归,却不忘吟诗的快递员一定赞美过漫天的星斗和绚烂的夕阳了罢?

日日平凡而单调的劳作间,他们一定捕捉到了昙花一现般的诗意了吧?

就如同那数蚂蚁的孩童一般,这些生活中偶遇的美好一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快乐,几分抚慰吧。

所以,我们何不写下生活的诗,过诗一般的生活?

我门或许无法发出“寂寥的雨巷”那般的低吟浅唱,但我们可以为平凡的生活唱一首赞歌。

我们或许无法生活的成功美满,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平凡的幸福。

拿起笔来,让我们亦诗亦生活。

诗人等于凡人加情怀

最近的诗坛有点冷。

三十年前,你昂首挺胸,“我是诗人”。

围观者赞叹不已。

放至今日,你再昂首挺胸,“我是诗人”。

围观者退避三尺,当你疯子。

在这种失落惨淡的大背景下,农妇作品《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异军突起,成就一道亮眼星光;

《诗刊》、人大文学院、凤凰网又随之举办了“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朗诵会,诗人的概念一下又窜回大众眼前。

诗人,为什么会从谷峰跌到谷底又重回高峰?

诗人曾经意味着引领者。

从新月派到朦胧诗,诗人挣脱昔日枷锁极尽尝试拼搏之能事,诗人的同义词是先锋与思想。

而后这种精英化的人群变了味,为了艺术而艺术,有故弄玄虚之嫌,诗人于是走到了大众对面。

而今日诗人回归不同往日,社会似乎要将诗人的桂冠颁发予每一个个体。

诗人纠结,民众惶恐。

当诗人变为大众,诗歌会不会变成网络文学?

真正的精英会不会被洪水一样的粗糙文字淹没?

如果我们回溯时光,诗歌的源头之一《诗经》中十五国风正来自群氓之口。

此后汉时乐府宋时小令明清市井小说,在士大夫即精英阶层的吟哦背面一定有民俗的普世的艺术存在。

而现代被捧上神坛的诗歌,最初也不过来自浣衣女郎清脆的歌喉、船夫爽朗的应和,取于大众又归于大众,有何不可?

更何况这是一个需要诗人“拯救”的时代。

林贤治在《寻找诗人》一文中曾说,“诗人,绝不只是分行书写那么简单!

”诗人的必要条件是情怀。

涅克拉索夫的报社为整个昏暗黑夜守住了一盏灯,他的缪斯是丑恶贫困;

在他葬礼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刚致完词,学生们即呼喊“越过了普希金!

”谢甫琴科写诗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他们的父辈错了“愿斯拉夫的土地,从大海到大海,永世覆盖着金黄的大麦、小麦,连绵不断。

”可以没有学识,可以没有文采。

一个诗人是用心而非意象点燃火把。

而只要情怀在此,背后身份则无论贫富、愚智、美丑,也不过凡人而已。

因为每个诗人的蝴蝶谷永远在他周围,即黑格尔所谓“一个人难以与其环境分割,正如人与皮肤”。

凡人凡事,古今所共有,万载所共享。

汪曾祺督导铁匠一联“风吹万点火,炉打一片金”,只说,“很美”。

生活乃一人之本。

而我们所在的时代,个性化多元化的力量空前强大,个人而非团体正试图成为时代主角。

在这一现代化背景下人人感悟不同,凡人如农妇职员也有舞台有能力唱出自己心声。

诗人凡人化已势不可挡。

文坛首先网络化,网络文学确打开梦想也确使社会躁动。

这是人类童年化必走之路吧。

而诗坛形势亦不同,若鞥抱持清高之心只能使冷风更盛。

何况即使凡人诗人们语言再简朴,也好过零星几人来出“梨花体”闹剧吧。

现代化潮水已经将精英的诗人卷回岸边,和大众平齐。

沙岸上诗人等于引领者的公式也被光阴涂改为“诗人等于凡人加情怀”。

前些日走在校园中,一根柱子上贴了张素净的海报。

“诗歌社招新”。

我当时笑了笑,伸了个懒腰。

一排柳迎风招展,新绿挽住了廊柱的手。

春光正好。

诗人未死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海子的卧轨与顾城的自缢,一个诗人的时代消散在风中。

而今,北岛、食指等一个个曾万人传诵的名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人说,诗人已死。

说出这种话的人,也许根本不了解何谓诗。

人生而劳顿,但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我以为凡有人生活之地,便有诗音。

何为诗?

难道只有大师的手笔、哲人的金句才是诗?

并不,诗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诗情感流露最基本而纯粹的方式,人们的喜与愁,忧与爱,无不是真挚的诗歌。

然而或许是我们太操劳于生计,亦或是日渐加快的社会发展的脚步使人们无心去感悟诗意,表达诗意。

我们似乎已经把诗丢入了角落,将其视为闲云野鹤之类无实用之物。

诚然,生活的节奏太快,光是跟上就十分吃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诗的体味,我想一场“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足以让人们重拾被遗忘的诗意。

站在舞台上的,并非所谓的名家大师,而是农妇,诗理发师,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是你也是我。

他们告诉我们,生活本就是诗。

农妇的诗便是田间的绿意和阳光,理发师的诗就是飞舞的剪刀。

人,生而为诗,有人便有诗,只是往往人们忘了它在那。

所以我们还能说“诗人已死”么?

除非人类灭绝,否则诗意永存。

何不去感悟生命中诗意的栖居呢?

余秀华的名字因为她的诗歌而被人熟知,同时人们更惊喜的发现,这位诗人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位脑疾患者。

于是人们惊叹了,仿佛她的诗歌与她本人不符似的。

面对这一切,余秀华只说:

“我希望我的诗歌是余秀华写的,而不是农民余秀华,脑瘫余秀华写出来的。

”这是一句直击心扉的话语,叩问着所有人的心灵:

难道只有书香门第,满腹经纶才是诗人?

难道只有华丽的辞藻,精妙的笔法才是诗?

诗人并不以诗为业,却以诗传情,诗并不是白纸黑字,而是人皆有之的情怀与感悟。

诗意从未走远,我们需要的并且掘地三尺去寻觅诗作,俯身拾起开放在生活中的诗意便足够。

只要用心去感悟,甚至不用表达,人人都可为诗人。

诗人,从未有死去的时候。

46分

道之所存,“诗”之所存

《师说》曰: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而对于那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我想化用《师说》为:

道之所存,“诗”之所存也。

这是一场以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为主角的朗诵会,却并无俗雅高下之分,每一个上台朗诵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充满着激情。

无论题材是什么,感情是什么,都迎来了真诚的掌声。

尽管我没有亲临,却能确认,这是一场“诗”道复兴的朗诵会,“诗”道便是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对诗歌的热爱赋予了他们创作的激情。

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一个字,在早年时为他们开启了诗歌创作的大门,让他们为之陶醉而徜徉其中,于是他们落笔。

他们可能在田间劳顿后用布满老茧的手写下字句,亦可能满身煤灰上地面后用头顶的矿灯照亮纸笔,亦可能骑着电动车于月朗星稀下运送着包裹,一边朗诵着“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这些画面何其感动!

何等艰难、何等困苦不能阻拦一颗赤诚的心在诗歌天地中笔下生花,占有一席之地。

或许他们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是他们却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

单单就踏上朗诵台的时刻,我们就应为他们十二分的热情报之以十二分的敬意。

对生活的感悟赋予他们笔下深远的意蕴。

他们遗传了杜工部“三吏三别”之沉郁顿挫,遗传了李诗仙“呼儿将出换美酒”之浪漫飘逸。

指缝中泥土落下,发丝的飞舞蜷曲,键盘的噼啪作响,于石火光中赋予他们灵感。

这诗纯、实、浓,蕴含着生活最本质的——快乐、悲伤、无奈……由生活而始,由生活而终。

他们中的大多数定会在朗诵中迸发热泪,是作品问世的喜悦与重历生活的感动的美好交织。

诗歌佐生活以激情,而激情又推动二者共同前进。

当此二者相遇之时,便是“诗”道与时代的一次美好邂逅,文字的力量在此时达到巅峰。

恰似题目所言,这是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朗诵会,平中有奇,奇中夹杂着叠浪浓酣的情感。

我似乎看到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

若是常有此等朗诵会,我相信“诗”道之传承指日可待。

在此我想朗诵一遍我心中的“诗道”: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诗之所存也。

感至深处变成诗

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

诗是与生活脱离的高雅者的活动。

正因如此,当《诗刊》,人大文学院和凤凰网合办这一场专为市民百姓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时,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热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