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240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3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文档格式.docx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和士兵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结果

①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宣布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颁布《和平法令》;

颁布《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

 

(4)革命成功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并为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主观原因: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强;

得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

(5)意义

①性质: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并为俄国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知识拓展】用多元史观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全球史观: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③近(现)代化史观:

使俄国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俄国开辟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

④革命史观:

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上,粮食严重匮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

直接目的是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根本目的是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3)内容

①农业:

实行       。

②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

取消      。

④分配领域: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问题思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适应了当时苏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是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它只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①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粉碎了敌人的武装干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国家连年战争,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

①农业上,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上,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     ,允许私人投资办厂和外国资本租赁。

③商业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领域,废除     ;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易错点拨】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苏俄走向资本主义,这是因为它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特点

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由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

③分配办法由配给制过渡到工资制。

(4)意义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以后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③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

4.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5.列宁逝世:

1924年1月。

6.斯大林模式

(1)建立: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和农业集体化(1927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表现

①工业政策:

优先      。

②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

③农业政策:

推行农业集体化,组织集体农庄。

(3)评价

①积极性:

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二战后,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和借鉴斯大林模式,推动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壮大。

②局限性: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向农民索取太多,抑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考点一 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对俄国现代化的意义

理论的

角度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革命的

道路

 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实现的

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政治上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文化上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史论结合】

史料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

解读 史料说明了俄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特点,指明了二月革命后的斗争方向。

第一句话表明俄国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问题 据史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有何特点。

考点二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

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

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

①前提: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

②目的:

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

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史料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对此而感到震惊的列宁曾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解读 史料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列宁的话表明他认识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问题 据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有何变化。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

(1)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影响

①积极作用: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影响:

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料 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道: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民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殖民地’了。

解读 史料主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问题,体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

问题 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7·

全国卷Ⅰ·

3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运用漫画,从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角度切入,考查美国的遏制政策对苏联经济建设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漫画,迁移所学,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016·

全国卷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从美国对苏联的关注角度切入,考查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5·

 斯大林模式与工业化

 从20世纪30年代苏联粮食出口量不断增加的角度切入,考查苏联农业为工业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从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建设的角度切入,考查苏联的工业化,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历史知识获取结论的能力

 2013·

33

 从苏共领导人的政治报告角度切入,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5

 新经济政策

 从中苏对比角度切入,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Ⅱ·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以斯大林的言论为载体,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考题1[2018·

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考题2[2017·

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考题3[2016·

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考题4[2015·

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题5[2017·

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考题6[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考题7[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题8[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考向1 俄国十月革命

1.[2018·

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先后经历了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领导下的民主改革,但他们根本没有改变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无法满足人民的迫切要求。

这表明(  )

A.二月革命未完成革命任务

B.俄国当时的民主宪政比较活跃

C.俄国的资产阶级软弱无能

D.布尔什维克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

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考向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列宁在1921年指出:

“我们那时已经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的道路,既可能是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

但是,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

”这段话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包括(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的心理

B.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认识不足

C.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D.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作两手准备

4.[2018·

天津部分区质查]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

“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

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考向3 新经济政策

5.[2018·

四川绵阳诊断]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6.1927年,苏联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加速农村土地兼并

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考向4 斯大林体制

7.[2018·

广东惠州三模]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

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8.[2018·

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根据苏联官方资料,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产量增加了一倍,轻工业产量增加了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

这表明(  )

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苏联利用了西方遭遇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