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898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资料文档格式.docx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

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自主学习、

(一).认识图形的放大

1、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出示学习单

(一)

(1)、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2)、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三.小组讨论

1、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讨论

四、交流展示,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

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

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

1,宽的比也是2:

1,等等。

指出: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

1的比放大。

提问: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的?

(二).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1、出示学习单

(二)

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2、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五.质疑拓展: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出示学习单(三)

(1)按3:

1放大是什么意思?

(2)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

各应画几格?

(3)、讨论:

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让学生明确: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六、练习反馈

1、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

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小结:

把三角形按2:

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2、.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3.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要遵循什么原则?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按照2:

1放大?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板书设计

例1放大2:

13:

1

缩小1:

例2例2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每组对应边的比不变

P35页的例3及“练一练”,练习六第3-6题。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黑板、两张照片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生答:

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一)呈现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1.出示学习单

(1)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发现的?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讨论,

师随机板出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

4=9.6:

66.4/4=9.6/6

揭示:

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

比例)

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学生读一读,明确: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二)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

(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练习反馈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

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质疑拓展

比例中的两个比必须都是简比吗?

写出比值是0.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全课小结

比例

例36.4: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P38页例4,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的1-4题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什么叫比例?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1/4和12∶91∶5和0.8∶4

3:

5和18:

3080∶2和200∶5

学生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理解什么叫比例的项。

(2)3:

5=18:

30学生尝试起名。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

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有趣的性质,有兴趣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

(一)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学习单

(1)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不同的比例

(2)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3、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通过交叉连线使学生明确:

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

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的方法

三、练习反馈.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确:

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

3=():

4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1、学生质疑

2教师质疑:

根据“2×

9=3×

6”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多少个?

五、全课小结: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43:

6=2:

44:

32:

3=4:

66:

2=6:

4=3: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P40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的第5—9题

1、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会解比例。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一、复习引入

2.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

出示例5

1、出示学习单。

(1):

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2、学生尝试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展示汇报

(1)指名回答学习单的第一个问题

强调按比例放大所遵循的原则

(2)指名回答学习单的第二个问题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问:

如何求出比例中的求知数X?

说明: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

怎样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

(4)思考: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再怎么做?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质疑拓展

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把比例写成乘法形式,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让学生完成解比例

四、练习反馈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

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

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

(2)问。

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

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解比例

例5解:

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3.5:

6=X:

4

6X=13.5×

6X=54

X=9

答:

放大后照片的宽是9厘米。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的练习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把乘积式改写成比例式以及限制条件写比例

教学课件

一、整理知识

1.提问: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

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

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

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

12:

0.5=12:

()

0.3/4=()/327/9:

()=1/2:

3/5

()/12=3/18():

4.5=0.4:

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

7=X:

35514:

35=57:

x

23:

X=12:

14X:

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45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a:

b=c:

d--------ad=bc

P43页的例6及“练一练”,练习八的第1、2题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

次修改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比例尺)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6,读题。

出示自主学习单:

1.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3.初步感知比例尺的意义。

三.小组交流、展示。

1.学生说说学习单1题。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你觉得在写比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

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

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像1:

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

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这与1:

1000的含义相同吗?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

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例650米=5000厘米5:

5000=1:

1000

3厘米=0.03米0.03:

3=3:

3000=1:

10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P44页的例7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的第3-5题。

1.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什么叫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

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出示学习单

(1)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

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

8000的理解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交流展示,

指名汇报学习单中的各个问题

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1.做“练一练”

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2.做练习八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八第5题。

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补充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