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427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声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全文Word格式.docx

“它其实是希望在户籍之外找到一个新的载体,用来承载流动人口的权利和福利。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认为,这是朝逐渐剥离户籍福利的方向走,“就中国目前来说,这是正确又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

令人担忧的隐形限制

根据这份由公安部起草的征求意见稿,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只需符合“有稳定就业、稳定住所、连续就读”3个条件之一即可申领居住证。

赵大明对如此低的申领条件不敢相信。

他从北方某省来京谋生已15年,2004年前后开了一家食品店。

那时,北京已经推行《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持证者可享受京籍居民才有的部分待遇,如购房、上车牌。

该证申领十分严格,不仅本人须有学士以上学位,须提交社保、纳税等资料,连所在单位也要具备一定资格。

“我没有缴社保。

”赵大明没申领到工作居住证。

在全国范围内,居住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吸引中高端人才,往往对学历、工作单位、缴税年限等有较高限制;

另一类侧重提供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

北京的工作居住证显然属于前者。

并且,申领条文背后暗藏的隐形限制还更苛刻一些。

2014年底,《北京日报》刊登了一则读者来信,询问办理工作居住证对缴纳个税数额是否有规定。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答复称,个人薪酬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市场性指标,申领者个人薪酬至少应高于本市平均工资。

2013年度,北京市职工月均工资为5793元。

刘威也遭遇到一项隐形限制。

他供职于北京一家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符合学历、社保、纳税等条件,但2012年申领工作居住证时也遭拒绝。

他找不到被拒的条文依据。

这一现象在2003年就已发生,据《京华时报》报道,单在网上审批首日,北京市西城区就有52家单位申请被拒,全为中央驻京单位。

不能办的原因是北京市的人事权限不够。

刘威担心,这一回,条文中只列了4个简单条件,会不会又有一些其他隐形限制?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多位非本地户籍的居民,他们普遍对隐形限制表示担忧,个体户、创业者、务工人员算不算“稳定就业”?

租房、借宿亲戚家算不算“稳定住所”?

多久才算“稳定”、“连续”?

另一个担忧则是,除了征求意见稿的4项条件之外,地方政府会不会另设更高的门槛?

哪一级政府有资格制订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细则?

尽管存在不足,但在多位学者看来,这份“申领资格低门槛、广覆盖”的征求意见稿,进步着实不小。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征求意见稿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户籍改革的具体落实,“国家没有出台规定,各地很难自己出台,缺乏上位法。

征求意见稿顺应了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

彭希哲也认为,这样的改革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

虽然名称都叫“居住证”,但征求意见稿所言的居住证,其附带的福利并不比地方自行探索的居住证要多。

若想与户籍人口立即“同城同权”,也并不现实。

征求意见稿承诺的基础公共服务共9项:

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平等享有劳动就业权利;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

此外另有6项便利: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

机动车登记;

申领机动车驾驶证;

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

办理生育服务证及国家规定的其他便利。

“它希望提供的公共服务尽量向户籍人口靠近,但严格意义来说做不到。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坦言,如果提供的服务能与户籍人口一致,“那就不需要居住证了,直接给户籍就完了。

9项基础公共服务中,最引人关注的显然是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事实上,即使没有居住证,这也已在部分地区实现。

赵大明表示,他的女儿正在北京的学校借读。

但赵大明更看重的是,女儿能否在京参加中考、高考。

答案是否定的。

“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严格来说,并非9项基础公共服务之一。

征求意见稿将其纳入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的内容。

同样列入“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的,还有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居民委员会选举、人民调解员选聘等8项权利,以及在居住地享受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办理婚姻登记等两项便利。

换言之,这些“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的,未来未必能在所有地区立刻给持证者兑现。

不过,在一些省份,如果公民获得门槛较高的居住证,他们已能享有前述部分权利。

彭希哲举例,北京、上海限购商品房时,都曾规定持有某种居住证且符合参加社保、缴税的年限,即可享受户籍人口一样的待遇。

征求意见稿所言的居住证没有特别列出这项优待。

“目前外来人口能够享有的社会福利正在不断增加,但政府提供的贫困救助是完全按照户籍来的,即使有工作居住证也不行。

”彭希哲介绍。

乔晓春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由公安部提出,但理论上,公安部难以完成这件事情,因为户籍制度与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作出决策的一定是政府,而不是某个部门”。

“一旦改革户籍制度,包括建立新的居住证制度,势必涉及到各个部门。

”乔晓春坦言,户籍改革时,如果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政策如医疗、计生等等还未与户籍完全脱钩,就特别需要各部门与新的户籍政策相协调。

“我们现在是先改户籍制度,后调整各个部门的政策,但严格来讲,应该是先改各个部门的政策。

”乔晓春认为,让各部门先改自己的政策并非易事。

居住证的饼能摊多大,取决于财政的支持力度

在多位受访学者看来,基础公共服务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在钱。

乔晓春说,解决流动人口的服务问题其实是财政问题,“这个钱谁出?

之所以不能所有人都给户籍,是因为如果都变成本地户籍,城市的财政是支撑不了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2013年曾报道,一对非京籍夫妇在京工作已15年,育有一子。

但是,当他们向北京、男女方原户籍地要求办理独生子女证时,却都遭到拒绝。

最终,经过“特事特办”式的协调,他们在男方户籍地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并获得1000余元的独生子女奖励。

事实上,在目前各省级行政区划中,独生子女费无一例外均要回原户籍地领取。

尽管这一陈旧的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人口流动的现状。

独生子女费无疑属于9项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根据征求意见稿,如果流动人口的这部分钱由流动人口所在地支付,在全国独生子女奖励尚无统一平台的现状下,这无疑是不小的数字。

而其余8项基本公共服务、6项便利,几乎每一项背后都包含一笔开支,每一笔开支又与户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财政分配体制,到底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多少由地方承担,多少由中央承担。

”乔晓春直言,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必然会导致地方对改革不积极,从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十分有限。

在陆杰华看来,这一问题有可能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但“可能性不是很大”。

他认为,可以将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效果纳入中央对地方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和执行效力的评估,以此提高地方积极性。

彭希哲则分析,目前,上海有近1000万外来人口,其中约900万是年轻人。

作为上海外来人口的主体,年轻人为上海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上海为他们提供的公共服务。

“的确,一个地方增加外来人口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给当地带来压力。

但是,外来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做了贡献的,并不是无偿享有政府的公共服务。

”彭希哲说。

他认为,某些基础公共服务其实对地方财政压力不大。

他以社会保障举例说,医保和养老保险都是以缴费为基础的,应该自身收支平衡,如果亏空,一般会有财政补贴。

中国大量的人口流动其实都是年轻人的流动,而年轻人享受养老资源、医疗费用都是相对比较少的。

多位受访学者的共识是,居住证的饼能摊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所以,不同城市对居住证的定义不完全一样。

很多人并不想永久待在一座城市

在户籍改革的路线图中,新的居住证制度与城市化进程联系在一起。

彭希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征求意见稿所提的居住证制度本是全国统一,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城市都不一样。

小城市可以直接给户籍,大城市可能会比较广泛地使用居住证服务和管理,或使用积分落户的办法配合居住证的使用。

征求意见稿体现的正是这一原则。

条文明确,居住证发放地政府应根据四种类别,确定落户条件。

这四类是建制镇和小城市、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中等城市、城区人口1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征求意见稿规定,特大城市应当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合理设置积分分值。

外来人口较多的北京、上海、广州即属于特大城市。

上海、广州已推行积分落户制,且该制度是建立在本地的居住证制度之上,持证者拥有某个积分即可落户。

相比“计划落户”,这种“条件落户”的方式显然更加公平。

目前,北京尚未实行该制度。

上海、广州是否会照搬原有积分制,还有待观察。

在彭希哲看来,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过程。

上海在过去接近20年时间,从暂住证、就业居住证、人才居住证,过渡到普遍的居住证,在此基础上建立积分制的变迁,再把能不能享受入学、购房、廉租房都和积分相联系。

2013年7月1日,上海迎来积分制居住证时代。

彭希哲说,一些地方官员觉得,外来人口是想留在某座大城市。

“实际上你去问外来人口,城市的生活成本那么高,很多人并不希望永久呆在这个城市,只希望在生命的某一阶段在这工作、学习、历练,只是希望我在这的时候能给我住房、看病、就业等服务,他要求的并不是户籍,而是相关的福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除了提供公共服务之外,居住证的另一功能在于,以公共服务让被服务者进行信息登记。

“现在的居住证或者户籍改革,不以促使人口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为目的。

这个制度还只是你到我这个城市,我用什么为你提供服务,便于我们管理。

”彭希哲说,居住证只是过渡方案,不是户籍改革最终目标。

本应享有的权利通过办证才能享有,这引起一些学者的警惕。

唐钧认为,绿卡式的居住证在一国之内将公民分成3种身份——户籍人口、持居住证的人口、既无户籍也不持居住证的人口——这有可能产生“社会排斥”。

刘威没有花时间去感受这些。

和大多数打拼的年轻人一样,他工作繁忙,试图在这座城市中找到说服自己留下的理由。

如果《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最终通过,各地已自发探索的居住证制度,或许将迎来一场洗牌。

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港澳台除外)的有关规定发现,在过去,所有省会城市都已推出居住证制度,部分非省会城市也推出了居住证。

相较而言,征求意见稿中承诺的9项基础公共服务、6项便利并无太多突破。

这些关键词在各地居住证制度中已屡见不鲜。

以免费义务教育为例,18个省会城市均在条文中作出明确承诺,天津、沈阳等地还明确,持证人子女可申请参加本市中考、高考。

一些省会城市还完成了征求意见稿中的“加分项”,即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的权利。

如郑州、哈尔滨等地的持证者可购买自住房或限购商品房。

有受访学者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价值在于,将一些“刚需”的基础公共服务整合起来,加以统一要求。

办法实施之后,各地居住证的命运将如何?

是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抑或形成另一体系?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大城市,地方探索的居住证制度已和城市的部分“非基础”公共服务捆绑在一起,甚至成为调控某些产业的重要方式。

例如,北京规定,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居民可以购房,可以参加车牌摇号。

而此举被认为事关北京楼市及交通状况。

但另一方面,北京工作居住证所附带的福利,一直以来被许多非京籍人士热切期盼。

这种门槛较高的居住证同样出现在上海等特大城市。

但如今,征求意见稿试图把门槛降下来。

一个细节是,征求意见稿中对申领居住证的表述,由某些地方的“应当申领”,改为赋予外来人口更多选择自由的“可以申领”。

记者发现,“居住半年”的硬性条件,加上“稳定住所”、“稳定就业”或“连续就读”之一的规定,在各地居住证申领规定中已经较为简单。

“稳定住所”这个措辞即宽松不少。

在广东、安徽、云南、陕西、浙江等地,居住证对住所的要求均是“合法的固定住所”。

广东省人大曾释疑,固定住所包括租房,而多个省份对此未见公开表态。

对于一些城市管理者而言,原先较高的门槛可让具备一定素质的流动人口享受某些福利,而一旦门槛降低,城市、财政是否有能力承载突然增加出来的人的福利,尚未可知。

而对于不少学者、外来人口来说,降低现有门槛是一件符合正义的事情。

“在一些发达国家,外来人口之所以能够拿到本地公共服务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本地的贡献。

比如,在美国,本州纳税人可以享受本州公共服务,这是有明确规定的。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乔晓春坦言,如果在北京居住或工作很多年的非京籍人士,却不符合新的居住证申领要求,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待遇上的不公平。

记者了解到,在各方因素的作用之下,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

2012年底,公安部已将《居住证管理办法》的送审稿报送国务院,时隔两年,此稿经过反复修改,方才公开征求意见。

有学者认为,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为流动人口提供什么公共服务,各部门有较大争议。

如今,这份刚结束公开征求意见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能走多远,无疑还需各方利益的博弈。

与此同时,地方对居住证的自发探索仍然没有停下步伐。

就在今年6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条例》将正式施行。

这个条例规定,非深籍人员申领居住证,要求有合法稳定居所、合法稳定职业。

其中,稳定职业的要求是“参加社会保险连续满12个月或者申领居住证之日前二年累计满18个月”,这无疑把一些没有参加社保的人群排除在外。

如果征求意见稿能够通过,该条文与“稳定就业”的精神,是否一致呢?

如果不一致,政策修改的成本,又由谁来承担?

这恐怕也是其他正在探索居住证制度的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月2日,《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结束,各地试行多年的居住证制度或将由地方规章升格为国家制度。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482名城市居住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认为居住证会让异地生活工作更踏实。

本次调查中,73.8%的受访者分布在特大城市(北上广深),13.4%分布在一线城市,8.3%分布在二线城市,4.5%受访者分布在三线城市及以下。

免费义务教育是最大的吸引力

在北京一家金融外企工作了3年的刘大伟比周围人更关注居住证政策。

“我和女友眼看要结婚了,北京市目前规定纳税满5年后可以申请工作居住证,这个证虽然可以买车买房,但无法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

所以,我身边有很多干得不错的都离开北京了,因为这里有太多后顾之忧。

刘大伟觉得居住证最低门槛,却把高端人才限制住了。

“希望尽早实施(新居住证制度),尤其那9项公共服务和6项便利,非常重要。

在这9项公共服务和6项便利中,免费义务教育成为受访者最为看重的内容。

67.9%的受访者认为免费义务教育是最吸引人的内容,51.1%的受访者选买房资格,46.4%的受访者看重本地办理出国签证护照,38.1%的受访者想要买车、考驾照资格,37.2%的受访者要求参加社保。

除此之外,还有使用住房公积金(32.8%)、办理生育服务证(32.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2.1%)、参加职业资格考试(21.1%)、计划生育奖励(18.9%)、公共文化体育(14.6%)和法律援助(11.8%)等。

北京人吴成海认为居住证制度要抓关键点。

“北京聚集了很多人,但居住证,住是主体,应与房产挂钩。

吴成海表示,改革应该从调解城市资源和人口间的矛盾出发,更进一步,让高端人才留下来,吸引人才而不是人口。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卞修全认为,好的方面是为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

“换一句话说,是为了平息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满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以推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事业继续深化。

“不利的一面,是使得城市中原本就紧张的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养老服务等资源更加紧张,可能会引起当地户籍居民的不满。

”卞修全表示,矛盾也恰恰产生于这两类人群之间。

客籍居民受益,户籍居民也受益

调查中,50.7%的受访者曾经办过居住证,但仅有5.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问题。

“要准备的材料太多”,“资格限制多、办不了”,“牵扯部门太多、互相推诿”等等是受访者普遍遇到的难题。

调查揭示,94.8%的受访者表示居住证原有政策存在申请盲区,应该降低门槛,提高覆盖面。

在刘大伟看来,居住证政策与青年人的利益最为相关,毕业后要顾及工作和家庭,没有比稳定的环境更重要的了,“上海非户籍人口贡献60%以上的社保金额,特大城市怎能拒绝年轻人平稳、迅速落户?

我担心各地有许多附加条件,暗中增加门槛。

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户籍制度改革专家王海光认为,对于申请资格的设置,是基于原籍居民的利益,同时考虑照顾到客籍居民的利益,以及城市的承载量。

王海光认为,最大的受益群体是客籍居民,但原著居民的福利并不会减少。

从长远来看,也是对原籍居民有利的。

“因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居民创造出来的。

新居民的加入也意味着税源的扩大,能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

户籍制度本质上也是要实现这个目标的。

居住证解决不了大城市的人口矛盾

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认为居住证会让人在异地生活工作得更踏实。

更进一步,68.2%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于去落户政策宽松友好的城市工作。

 

工作了两年,来自福建的李师最近在上海买了房,“在上海,纳税满1年后就可以办居住证了,而且购房资格的取得也比北京简单。

”据他介绍,上海的居住证和买房资格并不直接挂钩。

“居住证是与基本福利相关的,而买房资格则是与结婚与否及社保记录相关的,如果要落户,还有积分制度对应。

”李师认为上海的模式应该被其他地方借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宏昌认为,目前这个制度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

有些基本权利,没有居住证也是可以享受的,比如上海的义务教育等。

“人们对居住证不要误读,以为必须有居住证才能享受这些权利。

对于没达到条件的人,也有相应的权益保障。

在卞修全看来,居住证制度不能解决大城市的人口问题,双方都不满意。

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尽快消除城乡间、地区间的各种不平等,使全国公民都能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与各种便利,而不是对原有有限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