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285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考试资料文档格式.docx

蔡元培在公开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陈独秀旗帜鲜明地宣称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鲁迅用反语驳斥:

“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

纾写小说《荆生》、《妖梦》,暗示军阀充当“伟丈夫”出来镇压。

最后哀叹“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辩之者。

《学衡》派

梅光迪、胡先驌、吴宓创办《学衡》杂志,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自称学贯中西,鲁迅称其为“穿西装的复古派”。

1922年。

《甲寅》派

1925年,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主办。

发表多篇文章,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

甚至动用职权镇压。

鲁迅在文学革命中的论辩

一、对“国粹”的认识

辨证认识“国粹”,如果不同便是国粹,那么一个人脸上长了疮,也算得了他的“粹”,这样的“粹”还是割掉的好。

“我们要保存国粹,也需得那国粹保存我们。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估<

学衡>

》,嘲笑这些自称“国粹的知己”。

“乌托之邦”;

“伥者,新鬼而膏虎牙者也”;

“楚王无道杀伍奢。

覆巢之下无完家。

”等。

“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

倘使字句不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三、与章士钊的斗争

历史的复杂与多面

对历史事物的辨证认识

对国学的彻底否定带来的问题。

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再认识。

对鲁迅与胡适价值的再认识。

对历史人物多面性的认识与评价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国学大师。

道德观念上的旧与新。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

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章士钊(1881-1973)。

1932年10月16日陈独秀在上海被捕。

章士钊出任义务辩护律师。

“起诉书所引罪名,一则曰叛国,再则危害民国。

窃思国家作何解释,应为法院之所熟知。

国家与主持国家之机关即政府或人物既截然不同范畴,因而攻击机关或人物之言论,遽断为危及国家,于逻辑无取,即于法理不当。

……不问对于政府及政府中何人何党有何抨击,举为政治经程中必要之途。

临之于刑,惟内崇阴谋,外肆虐政,一夫半开化之国为然。

以示法制,断无此象。

”义正词严地指出:

“以言论反对或攻击政府,无论何国,均不为罪。

”“凡以合法之方法更易政府,即无触犯刑章之虞”

1967年3月间,文化大革命正以刘少奇为主要目标。

他致函刘少奇指斥那些攻击刘氏的所谓“十大罪状”等等,是“黑白骤尔变色”,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斯殆别有用心”!

但已无先前的法治精神,要刘氏“亲诣润公(毛)之门,长跽谢罪”!

新文学社团的兴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代表作家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等。

主张文学为人生,倾向于现实主义。

刊物《小说月报》等。

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代表作家有:

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等。

主张文学“为艺术”。

前期倾向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后期提倡革命文学。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朱湘、沈从文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

湖畔诗社

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

出版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和《寂寞的国》等影响较大。

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朱自清说: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

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

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

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

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语丝社

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

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

注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取得的成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1918年5月开始《新青年》正式完全改用白话。

到1920年,教育部也不得不承认白话为“国语”。

2.创作上取得了大丰收;

鲁迅《狂人日记》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

叶绍钧、刘半农、周作人、郭沫若、胡适、郁达夫、冰心等一大批作品的优秀作品涌现。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胡适、周作人等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主张。

如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写实。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继而反对“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主张,提出“人生的艺术派”,“自己的园地”文学观。

4.外国文艺思潮与作品的大量介绍与引进。

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作家,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等,以及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尼采哲学、佛洛依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的大革新,大解放。

文学观念上:

对“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的彻底否定,倾向于表现人生、反映时代。

文学内容上:

体现现代民主主义思想,觉醒精神。

语言和形式上:

摒弃僵化的语言和文学格式,广泛吸收外国多样化手法,接近现实和民众。

负面的影响:

过于激进与极端的一些主张与方式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对外来思潮的片面推崇,对民粹主义倾向的盲目助长

鲁迅生平及小说

鲁迅生平

生卒年月:

1881.9.25-1936.10.19

1902-1909留学日本

1912南京任职,5月迁往北京

1918年开始参与《新青年》白话文运动,5月发表《狂人日记》

1926年8月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6年去世。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叶圣陶: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

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

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

学习鲁迅!

郁达夫说过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日本时,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它的病根何在?

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思想及鲁迅杂文介绍

v关于鲁迅的争议

鲁迅生前树敌颇多,无论是国民党当局,自由派文人,还是以“革命派”自居的文人。

与其有过论战或者其他过结的名人数不胜数:

林纾、郭沫若、陈源、顾劼刚、李四光、徐志摩、蒋光慈、梁实秋、戴望舒、施蛰存、沈从文、廖沫沙、周扬、田汉、章士钊、吴宓、夏衍、梅兰芳、苏雪林、张资平、高长虹……甚至朋友之间也有过嘲讽甚至反目,如:

钱玄同、胡适、郑振铎、刘半农、林语堂等。

这与鲁迅的个人气质有关,也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认识有关。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自称“内心是绝望的,黑暗的,有毒的”。

但鲁迅的文学才华和思想高度又是一个客观的巨大存在。

攻击鲁迅的人主要是针对他的“气量”和“人品”,有人用貌似公正的口吻说“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人品不堪就说他的作品也不好”。

叶公超在鲁迅去世后花了数星期时间读鲁迅的全部作品后感叹:

“骂他的人和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也有人对鲁迅连人带作品一并完全否定的。

像成仿吾、苏雪林等。

还有人将鲁迅的情感与人格加以区分:

鲁迅在情感上是病态的,在人格上是全然无缺的。

(李长之)

鲁迅是一个病态的天才,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其深刻而带病态的人物。

(夏济安)

鲁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想尽量地爱人,然而他受人侮辱,而且因为爱人而受人侮辱。

(孙福熙)

时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去世的次日,一向以民营报纸“取中立态度”姿态自居的《大公报》上海版的第四版上,用大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鲁迅逝世的消息,在四栏标题下(鲁迅昨在沪逝世/患肺结核重症有年/遗体将葬万国公墓/蔡元培等组治丧委员会),称鲁迅为“文坛巨子”。

但是,就在这一版的左下角的“短评”栏目中,登载一则题为《悼鲁迅先生》,作者以民营报纸“取中立态度”的姿态写道:

文艺界巨子鲁迅(周树人)先生昨晨病故于上海,这是中国文艺界的重大损失。

他已是世界文坛上的有数人物,对于中国文艺界影响尤大。

自《呐喊》出版,他的作风曾风靡一时。

他那不妥协的倔强性和那疾恶如仇的革命精神,确足代表一代大匠的风度。

他那尖酸刻薄的笔调,给中国文坛划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不良的影响。

无疑的,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可惜在他晚年,把许多力量浪费了,而没有用到中国文坛的建设上。

与他接近的人们,不知应该怎样爱护这样一个人,给他许多不必要的刺激和兴奋,怂恿一个需要休息的人,用很大的精神,打无谓的笔墨官司,把一个稀有的作家的生命消耗了。

这是我们所万分悼惜的。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被政治化和符号化的鲁迅

非主流、反强权的鲁迅被做为主流集团和强权集团的一个武器。

陈独秀曾经对鲁迅发生过误解,感叹道:

鲁迅之于共产党,无异吴稚晖之于国民党,受捧之余,感恩图报,决不能再有不计利害的是非心了。

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

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

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最后,有几个诚实的入,告诉我一点关于鲁迅先生大约可信的消息:

鲁迅对于他所接近的政党之联合战线政策,并不根本反对,他所反对的乃是对于土豪劣绅、政客、奸商都一概联合,以此怀恨而终。

在现时全国军人血战中,竟有了上海的商人接济敌人以食粮和秘密推销大批日货来认购救国公债的怪现象,由此看来,鲁迅先生的意见,未必全无理由吧!

在这一点,这位老文学家终于还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今人对鲁迅的批评

1.台湾作家

李敖:

鲁迅文理不通;

没有被禁书;

不骂日本人。

龙应台:

鲁迅小说好,但杂文很尖刻,伤害人。

2.大陆学者

朱学勤:

唯一可取的地方是“与权势不合作,但也是歪打正着”。

3.大陆作家

王朔、葛红兵、韩东、朱文等

鲁迅杂文为政治服务,破坏了文学的“性情和趣味”;

“鲁迅是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不证自明。

”(韩东)

“以鲁迅来衡量文学,标准太低,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鲁迅早已是个过去的话题。

”(赵刚)

今人对于鲁迅的正面评价

1.摩罗:

鲁迅是唯一的“耻辱者”,有耻辱感的作家,“中国20世纪的良心”。

2.陈丹青: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头牌,但始终押在政权手里。

他对现实政治其实毫无影响,却沦为政权的超级打手。

他的全集一版再版,但与当今文化难以建立活的关系----相比被封杀,被遗忘,鲁迅身后的命运与处境更其诡谲,更其悲哀。

鲁迅“骂人”与文革毫无关联,世界文豪都骂人,但没见其他地方发生文革

鲁迅与胡适:

殊途同归的两种文化姿态与文化精神

不同点:

1.思考起点:

底层与精英

2.路径选择:

自下而上的战斗与自上而下的改革

3.处世态度:

不苟且,不妥协,不宽恕;

容忍,宽容,让步。

相同点:

1.都追求人格的独立。

2.都看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鲁迅通过批判”国民性“来呼吁,胡适通过理性探讨和制度改革构想来寻求。

3.对现代价值的认识一致。

自由、平等、科学。

4.都重视对西方先进思想与技术的学习与引进

新诗创作

初期白话诗

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曾经掀起“诗界革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但在形式上并没有突破传统诗词的格律框架。

文学革命潮流中,胡适高举“诗体大解放”的旗帜。

形式上白话入诗,切自然音节,表现出散文化倾向;

内容上表现社会和人生真相,写实主义。

胡适1916年开始写新诗,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八首白话诗,1920年3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这种自由体白话诗被称为“胡适之体”,很多人效仿。

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拓荒作用。

胡适的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原题《朋友》)

胡适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老鸦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平民诗人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

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字伴侬,参加文学革命后改为刘半农。

1917年以中学未毕业的学历,聘为北大预科教授。

后赴法国攻读博士。

归国后建第一个语音实验室。

双簧信、“她”字的创造。

与鲁迅的恩怨。

刘半农写《中国文法通论序》,有“我情愿人家说我‘浅陋’”的话。

鲁迅说: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

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这是鲁迅关于刘半农的总的评价。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燕子你说些话?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1920.9.4

白话诗的发展

郭沫若:

狂飙突进的歌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四川乐山人。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关于郭沫若人格问题的争议

1967年6月5他在“亚非作家常设局”讨论会上当众朗诵口号诗: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196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逮捕,他马上又写了《水调歌头》: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解放军报》1976年11月1日)

曾编《水调歌头》“狠批”过邓,“走资派/奋螳臂 

/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

邓上台后,又说“邓副主席的讲话,我表示衷心的拥护和热烈欢呼。

……”(1978年4月1日《人民日报》)

有作家送给他一个“风派人物”的绰号,说他“软软腰肢,弯弯膝盖,……朝秦暮楚,门庭常改”;

讽刺他“大风起兮云飞扬,风派细腰是弹簧”。

1.政治投机

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参加南昌起义,但随后躲在日本,不发一言。

1937年归国后,主动请求前往南京拜谒汪精卫、蒋介石,并“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

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2.对茅盾和鲁迅的攻击

3.对毛泽东的阿谀奉承

《李白与杜甫》,对毛泽东错别字的解释等。

4.对家人和女人的不负责任

一个儿子自杀他给组织写信做自我批评,说是自己没教育好。

一个儿子被毒打,他不敢吭声,还说是“为国家好”。

5.《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我向你高呼万岁  

斯大林元帅,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   

今天是你的70寿辰,

我向你高呼万岁     

…………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协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女神》介绍

收集了1919-1921年间的新诗57篇。

体现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代表作《凤凰涅槃》:

天方国古有神名“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我们光明,我们新鲜,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

翱翔!

    欢唱!

欢唱!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天狗

郭沫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