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2700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排序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 

增加新的认知)。

/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与( 

应该的自我 

/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一般观察法 

与( 

参与观察法 

J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

(角色内的)冲突和( 

角色间的 

)冲突。

/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 

本能论 

)、(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K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 

服从)、( 

认同)和( 

内化)三个阶段。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 

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 

行动产生的环境)。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个人的( 

亲身经验 

二是( 

社会学习 

L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 

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 

放任型领导)。

/领导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它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因素所构成。

Q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1965) 

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 

品质 

)与他们的外在 

行为 

)相对应。

R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S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都把模仿分成(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两类。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 

)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斯腾伯格认为:

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T他人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 

反暗示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

(社会促进) 

和 

(社会抑制)。

/态度是由( 

认知)、( 

情感)和( 

行为)三种成分构成。

W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 

向上比较 

、 

相似比较 

与(向下比较) 

三种。

Y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 

面部 

)表情、( 

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 

实验室 

)实验法和( 

现场 

)实验法两种形式。

Z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

一是(强制性的 

),二是(非强制性的)。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 

物-我分化 

、( 

人-我分化)和有关( 

自我的词 

)的掌握。

二、单选题:

“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D反暗示)。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

认知者的(D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C社会惰化)现象。

A爱情三角理论由(C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的。

C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D继续社会化)。

/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多拉德)和米勒(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E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B基本社会化)。

F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B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G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整体性)。

/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C服从)。

/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C.能力)。

J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再社会化)。

K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A功能理论)。

L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皮克马利翁效应)。

M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D服从)行为的普遍存在。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首因效应)。

Q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C预期社会化)。

R认知失调理论是由(D费斯廷格(Festinger))提出的。

S三度归因理论(cubetheory)是由(A.凯利)提出来的。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D不明朗区)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W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A任务难度)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B.机遇)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努力)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X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外交官)。

/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朋友)。

/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C.文化具有遗传性)。

/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B集邮爱好者协会)。

/下列属于正式群体的是(C学校的班级)。

/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D8)种类型。

Y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A谢里夫)和霍夫兰的(Hovland,C.L.)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Z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相似性)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晕轮效应)。

/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从众)现象的存在。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C心理自我)。

三、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社会角色: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

4.自我美化: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5.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6.自我设障:

指人们感到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7.角色扮演:

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8.社会比较:

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9.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0.归因:

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1.基本归因错误:

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12.简单暴露效应:

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积极的一种现象。

13.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14.刻板印象:

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5.态度:

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

16.人际沟通:

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7.人际关系:

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利他行为:

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9.责任扩散:

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20.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

21.攻击行为:

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22.社会促进: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社会促进”。

23.社会惰化:

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单独时偏少,不如独立完成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懈怠。

24.去个性化:

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25.服从:

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

26.从众:

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27.模仿:

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28.社会影响:

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29.领导方式:

又称领导风格,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所采纳的行为方式和所表现的行为特征。

30.群体思维:

也叫小群体意识,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31.群体极化:

群体决策方向上与个人决策相一致,但比个人决策结果更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

32.领导:

领导被看做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P9-10

参考答案:

调查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

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各种因素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2.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P58

1.重要他人的评价。

他人的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自我”的形象,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处的地位。

2.他人的态度与反应。

他人特别是与我们无关的人,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的反馈与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瞧不起)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

3.个体的行为与表现。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毕竟要以自己的特征、行为及表现为客观基础。

尤其是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心理特征,常常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与表现来推断。

4.社会比较。

当个体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3.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P67

1.个体所处的场合影响自我表现。

在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会依据场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场合是需要我们进行自我表现的,有的场合是不需要的。

另外,不同的场合对人地行为要求也可能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能够获得别人赞许的表现行为也可能是不同的。

2.个体的交往对象影响自我表现。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可能遇到不同的人;

即使在同一场合,我们遇到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的,而我们在不同的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人们会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去调整自我表现的方式。

3.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影响自我表现。

自我监控与自我表现具有一定的关系。

低自我监控者不善于自我表现,他们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一致性,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态度与感受。

高自我监控者善于自我表现,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与情境保持一致,能根据场合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什么是自尊?

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P61-63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一个人自尊的高低主要受三种信息的影响。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成功常使我们感觉不错,信心倍增,从而形成高自尊;

失败常使我们自己信心全无,从而形成低自尊。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与他人的比较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若比较的他人比自己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即自尊不仅会下降,还可能会产生嫉妒,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若比较的他人比自己弱,个体的自尊会提升。

3.自己的内部标准。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是否满意与他(她)为自己设立的内部标准有关。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当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产生差距时,个体产生负性的情绪,导致自尊降低。

反之亦然。

5.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P74-75

1.选择性。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很多外界的刺激,但我们只会选择注意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一方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注意哪些信息,另一方面,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

2.双向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甲在感知乙,乙也在感知甲。

可见,社会认知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3.整体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型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4.易出偏差性。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可以有意地操纵别人对他们的印象,所以,人们在感知、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偏差。

6.什么是刻板印象?

它的利与弊是什么?

P84-85

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

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

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7.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

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P89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

①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②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8.什么叫宽大效应?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P83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更常见。

(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9.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P80

琼斯与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此理论还分析了人们在什么时候会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此人具有与他(她)的行为相对应的内在特质。

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抢劫),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①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②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10.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P106

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

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

(1)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

11.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

P111

1.权威性。

这是由发起者所所受过的教育、专业训练和所从事的社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身份决定的。

2.可信赖性。

这是指发起者自身被他人相信和信赖的程度,这种特性主要受被说服者关于发起者的内心动机的知觉的影响。

3.吸引力。

这是指发起者自身具备的人格特征、仪表态度以及言谈举止所具有的吸引力。

吸引力大则会增加其自身的影响和说服力,改变他人的态度,吸引力小就难以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4.相似性。

这是指发起者自身的身份、职业、背景及态度、观点等与被说服者有相似或相近的特征。

相似性有助于态度的改变。

12.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P111----117

改变态度的方法大致有:

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

劝说宣传法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

团体影响法,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规范和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的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通过将他们组织进入一定的团体,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能够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

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13.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P165

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旁观者效应。

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原因有:

(1)责任扩散。

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由大家共同承担,即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对同一情境的社会性定义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

(3)评价焦虑。

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

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14.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那我们根据哪些线索来判断一个人的攻击行为是故意的?

P180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情境的特点可以向我们提供理解行为者动机和意图的线索。

如篮球比赛中,因冲撞而造成的身体伤害通常被认为是无意的,但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办公场所,人们就不会认为是无意的。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教师批评学生,父母责骂孩子,都是社会认可的角色行为,不会被认为是有意的攻击。

3.行为发生前的相关线索。

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由于司机的紧急刹车,你身边的人没有站稳,重重的踩了你的脚,你不会认为这是一种攻击行为。

15.简述去个性化的定义以及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

P226,P227-228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有:

首先,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群体成员身份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其次,责任分散的影响。

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融化了个性,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肆意破坏社会规范。

对群体的注意增强了去个性化,反过来又强化了通常受制约的行为。

最后,自我意识下降。

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

但在群体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

16.简述从众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P217

从众的消极意义主要表现为:

①从众行为容易给人和群体带来惰性,抑制创造性,倾向于舆论一致,容易抑制成员的独创性。

②从众会造成无形的巨大压力,群体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或决定出现偏差。

如果群体内的个体被迫地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

③从众行为过多还可能导致组织内部风气的变坏。

从众行为并非一无是处,也有许多积极意义。

从众可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②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领导者实现预定目标。

③从众行为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

④从众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执行,有助于组织规范、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维护权威和制度,使组织内秩序稳定,维护其正常运转。

17.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P238

第一,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就表现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感情和认知的一致上。

群体规范就是这样一种一致性的标准,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第二,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认知、评价的标准和行动准则。

当个体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就会在判断和评价上产生一致的意见,约束群体成员与规范保持一致。

第三,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规定了成员的行为范围,成员应该具备的态度,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第四,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具有行为矫正功能。

18.简述群体决策有哪些好处。

P245-246

第一,减少偏见。

群体决策经过成员相互讨论,使参加人员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减少偏见。

第二,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群体所作出的决定,是群体讨论的结果,会得到所有参加者的支持,变成一种规范力量,使人们自觉执行。

第三,增强了成员的责任感。

通过讨论和群体决策,让群体成员们自发地发表意见并进行自我转变,个体自尊心得到满足,行为自觉性得到提高。

第四,提高了执行决策的效率。

通过群体决策所形成的最终意见,会比执行一个与他们不相干的决定更自觉,保证了群体成员执行决策的效率。

除此之外,群体决策更周到、更全面,质量更高,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沟通,改善群体内人际关系,有利于群体目标的达到和任务的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