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1898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必背知识大全Word下载.docx

现实原则;

超我:

道徳原则。

0〜1岁,口唇期;

1〜3岁,肛门期:

3〜6岁,性器期6〜□岁,潜伏期;

12岁以后,生殖期

(6)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8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或疑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创造对停滞、完善对失望

(7)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三山实验

四个影响因素:

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四个年龄阶段:

0〜2岁,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2~7岁,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相对具体性);

7〜21岁,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可逆性);

□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8)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三个观点:

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的角色;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最小差异)-最近发展去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

0〜1个月: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脚掌);

巴布金反射(手掌)-1〜6个月:

手眼协调和开始认生都发生在5〜6个月

(1〜3岁)-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言语的形成(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思维的萌芽(2岁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2岁,掌握了代名词"

我“)

3〜4岁的年龄特征: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爱模仿;

思维仍带有知觉行动性

4〜5岁的年龄特征:

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思维具体形象;

开始接受任务;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的年龄特征:

好学、好问;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身体发育的特点:

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山中心而末梢: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5、6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

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

(2)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第一个突增期在2岁以前;

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疗;

性的(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颅增长一倍,躯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

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乂是统一协调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岀生后一直是领先的)

(3)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5、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注意

(1)注意

注意:

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订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有预订口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选择性:

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注意的稳定性: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可持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20分钟左右)-影响因素:

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活动的游戏化;

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幼儿的身体状况

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儿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例如:

幼儿可以边唱歌边做动作,或边搭积木边聊天等。

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帮助儿童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至少对其中的一种活动掌握得比较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多少注意或精力。

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3)幼儿汴总的分散的原因:

无关刺激的干扰;

疲劳;

目的要求不明确;

注意转的能力差;

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4)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

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感觉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视觉敬度:

即视力,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颜色视觉:

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⑵感觉规律

感觉适应:

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

盲人的听力比一般人灵敬

知觉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视觉悬崖-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镜面示范:

动作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

3岁-上下,4岁-前后,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3)知觉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的活动性(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周用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老师讲课的声调应抑扬顿挫)

知觉的理解性

使幼儿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平时就必须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恒常性

肖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圉内改变了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观察力的发展:

A

LI的性加强;

持续性延长;

细致性增加;

概括性提高;

观察方法的形成

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背诵短文时,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9个

(2)记忆发展特点: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有意识记的发展,是幼儿识记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

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识识记开始发展;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3)记忆策略的形成:

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间接的意义识记

(4)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

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

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

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策略

想象

h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1)类型

无意想象-没有预订LI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预订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根据一定L1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和心理过程

(2)幼儿想象的特点:

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

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3)幼儿想象发展的策略:

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

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

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

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发展的特点-具扉.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片面性、固定性

理解发展的特点-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从主要依鼎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

不断半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

言语

(1)发展阶段

1〜岁—单词句阶段

〜2岁-双词句阶段

4岁-出声的自言自语-形式:

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句子类型-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2)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有H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注重个别教育

6.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情绪的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道德感-小班幼儿指向个别行为如打人是不好的;

中班幼儿喜欢告状;

大班幼儿看小人书时把坏人的眼睛挖掉

理智感-好奇好问,11破坏“行为

(2)惰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保健功能

⑶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的类型-陌生情境实验-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敬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文化因素

⑷情绪的发展:

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

7、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个性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

活动动机:

从动机互不相干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2)气质

胆汁质:

精力旺盛,反应迅速,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敬捷,转移,情绪表现明显,但易变

黏液质:

安静稳定,反应缓慢,易转移

抑郁质:

行为孤僻,反应迟缓,情绪反应深刻、持久,不表现于外,

脾气暴躁,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喜欢与人交往,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注意与兴趣容易

沉默寡言,交际适度,能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但不容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倾性

(3)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4)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遗传、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

(5)能力发展的特点:

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智力发展迅速

(6)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自尊感、自信心;

(7)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8)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人际关系),性别角色(社会性),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道德发展)

亲子关系:

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影响因素:

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同伴关系:

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

早期亲子交往、幼儿自身的特征、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9)性别角色:

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3〜4岁-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移情-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强化、挫折(直接挫折)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任性、依赖性、自私、不合群

胆小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

产生原因-缺失、独特、家长和子女关系;

教养方式特

点-溺爱、过分保护

影响学询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家庭教育、幼儿园集体教育

8、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

(1)差异类型:

智力发展的差异性、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学习类型差异

差异形成原因:

遗传和环境

(2)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

资源利用模式、补偿模式、治疗模式、个别化教育方案、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

<

(3)学前教育阶段应如何实施适宜性教学

幼儿园:

平衡协调发展多种智能;

进行个别化的学习;

社区化的学习;

自山探索,完整记录;

有多元化思维和多元角色扮演的专业师资;

家长和教师良好互动

教师:

教学方式-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对幼儿给予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让有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评价方式-从多种领域评价幼儿的发展:

展示儿童的优势;

评价凸显激励作用,珍视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9、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得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

谈话法

研究者根据研究LI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作品分析法

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

教师根据研究LI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0、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

$

(1)发育迟缓:

表现:

体格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心理发展落后影响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或饮食不均衡导致的营养不足;

疾病;

家族性爱小和体制性生长发育迟缓;

精神因素;

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甲亢、垂体性侏儒等

预防:

合理营养,均衡饮食;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调养,发挥生长潜力;

改善生活环境,精神安慰;

对先天性遗传等疾病进行特殊治疗

(2)肥胖症

进食过多,营养过剩;

运动过少;

遗传;

心理因素

避免婴儿哺乳过多,避免幼儿陷入多食、少动的怪圈

(3)自闭症

言语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

行为异常、兴趣奇特;

伴有感知障碍、癫痫发作

先天生物学因素(孕期和砌产期对胎儿造成的脑损伤),后天环境因素(因父母工作忙,导致生活环境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

预防与矫正: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

刺激和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心理活动

第二章学前教育原理

一、高频考点提要

1.成熟势力说;

2.行为主义的观点;

3.精神分析理论:

4.认知发展理论;

5.文化历史理论。

二、教育

1>含义

!

广义:

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忖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口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岀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4.教育目的:

(1)含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LI的:

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岀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2)教育L1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H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U标居于笫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U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U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教师的教学口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

(4)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

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岀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H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观点是:

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满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II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U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

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

“教育的过程,除它自身以外没有L1的,它就是它自己的U的。

〃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一般的、抽象的□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的内有H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口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H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上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打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5•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

9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对象及其权利;

3政治制度决定教育U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某些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反作用(政治功能),具体表现为:

1教育是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政治。

6•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具体表现为:

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H的(人才的培养规格);

3生产力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4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

(2)教育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功能),具体表现为: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社会环境不起决定作用。

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