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三.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185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三.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三.doc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综历史题(文化发展历程部分)

1.(2017全国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2017全国Ⅰ卷)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3.(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4.(2017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5.(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6.(2017全国Ⅱ卷)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7.(2017全国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此资料来源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8.(2017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9.(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0.(2017全国Ⅲ卷)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图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11.(2017北京卷)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12.(2017北京卷)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右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13.(2017海南卷)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2017海南卷)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15.(2017海南卷)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16.(2017海南卷)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17.(2017海南卷)1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18.(2017海南卷)1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19.(2017江苏卷)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0.(2017江苏卷)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21.(2017江苏卷)1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

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22.(2017江苏卷)20.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右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

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拾穗者》B.《格尔尼卡》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

此资料来源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23.(2017天津卷)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24.(2017天津卷)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5.(2017上海卷)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26.(2017上海卷)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B.知往鉴来C.经世致用D.祥今略古

27.(2017上海卷)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28.(2017北京卷)37.(38分)儿童:

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10分)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