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优干宁镇秀甲新村建设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南县优干宁镇秀甲新村建设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县优干宁镇秀甲新村建设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平均气温-1.5~1.6℃,1月份气温最低,月均温-10.1~-14.6℃,7月份气温最高,月均温9.1~11.7℃;
年累计降水量603.5毫米,年内分配不均。
年累计日照时数2571.4小时。
牧草生长积温在1367℃左右,累计牧草生长期155天,夏季草场可利用时间131天,冬季草场可利用时间224天。
三、水文及土壤
河流大部分属黄河外流水系,主要河流有泽曲河水系,地表水分布不均,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土壤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土、黑钙土和栗钙土等,垂直分布明显,耕土层较薄,潜在养分含量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8-18%,ph值7.5左右。
第二节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
本村有3个牧业合作社,村民均为蒙古族。
全村有144户,607人(其中男性323人,女性284人),劳动力325人;
适龄少年儿童(7-15岁)93人,入学率100%。
全村从事牧业生产的有114户,人口450人,占总人口的74.14%,其余30户,157人从事第三产业,占总人口的25.7%。
二、草场资源和畜产品产量
本村有天然草场11.7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0.7万亩,不可利用草场1.06万亩。
冬春草场6.5万亩,夏秋草场4.2万亩,人均占有草场182亩。
本村草场类型为高山草甸类草场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山岭,坡地和滩地,该类草场占地面积8.6万亩,占总草场的80.37%,滩地草场2.5万亩,占总草场的23.36%。
每亩可产鲜草320公斤。
2010年末,全村存栏各类牲畜11705头(只、匹),其中:
牦牛1919头,羊9631只,马155匹。
母畜比例达到60%,仔畜繁活率99%,总增率47%,牲畜出栏率48%,商品率46%。
2010年全村出售牛2840头,成年羊2260只,羔羊998只,产羊毛1.5吨,牛绒0.6吨,牛羊肉118吨,牛奶6.5吨。
第三节产业发展现状
秀甲村是一个纯牧业村,2010年全村总收入175.2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37万元,占78.19%。
第三产业收入38.22万元,占21.81%,户均年纯收入1.3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3890元。
截至目前,本村已建成畜暖棚1260平方米/7幢,草场围栏近14.3万米,贮草棚288平方米/2幢。
村内小型汽车修理厂1家,商铺39间。
第四节基础设施现状
1、草原水利工程。
该村未建有草原水利工程,草场均靠自然降水。
2、人畜饮水工程。
该村人畜饮水以自然河沟为主。
3、公路工程。
该村内均为简易道路,约14公里。
4、供电工程。
该村66户牧民用上了生活用电,有62户定居点因居住分散电网未能覆盖,采用太阳能电源照明。
5、学校现状。
该村无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均往乡小学就读,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6、公共活动场所。
2010年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占地面积0.5亩,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有党员27名。
7、医疗卫生室。
该村无村级医疗卫生室,村民在县城医院就医。
8、该村牧户生活燃料中用电的有66户,用牛羊粪144户。
9、该村广电、通讯工程建于2008年;
该村共有电视机40台,普及率31.25%,拥有移动电话130部,通讯网络基本覆盖全村。
10、全村现有144户牧民有住房,定居率达100%,其中:
砖混结构住房6户、642平方米,户均107平方米,砖木结构住房70户、4200平方米,户均60平方米;
土木结构的住房15户、450平方米,户均30平方米;
“毛暖”(即土筏墙的简易房)53户、795平方米。
第二章规划村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需求
第一节本村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地势较平坦,草地资源相对较丰富,适宜发展草地畜牧业。
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造就了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系统。
同时,高海拔、强紫外线、气候冷凉、昼夜湿差大、病虫害少,使本地区成为“无公害的超净区”。
二、发展优势
秀甲村距县城很近,交通十分便利,信息接受快,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对全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牧民群众热情高涨,村领导集体充满凝聚力。
三、产业优势
该村属于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较丰富,而且畜牧业依然是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生产经营方式,为该村发展有机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资源环境,河南县被列为青海省发展有机畜牧业的示范基地,又提供了政策环境和项目技术支撑。
欧拉型藏羊、黑牦牛的肉制品和牛奶均为无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该村发展草地畜牧业市场前景广阔,欧拉型藏羊、黑牦牛产肉性能好,发展潜办大。
四、水资源优势
有夏吾河,有可利用发展潜力,已建成人工井4眼,压井15眼,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均能正常供水。
五、草场资源优势
本村属青海高原的优质草场,草场资源相对丰富,牧草种类多、营养丰富,只要切实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建设,天然草地发展潜力大。
六、生态优势
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地势较平坦,草地资源相对较丰富。
七、产业、科技服务、牧民文化教育水平优势
该村属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较丰富,而且畜牧业依然是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生产经营,有机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资源环境,属纯种黑牦牛和河曲马、殴拉羊的发源地。
八、村庄建设方面的优势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支持力度,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牧业产业化基地,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现代化牧业,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该村地处“三江源”保护区,受草原鼠害、毒草危害、灌木林地破坏,林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较严重,生态状况日益恶化;
草地保护治理及建设滞后,大部分牧户缺乏牲畜暖棚、饲草基地、贮草棚等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传统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和“靠天养畜,靠天吃饭”尚未根本改变。
该村草场面积小,人口多,牲畜超载较重,导致畜产品个体产量低,经济总量少,畜产品流通组织缺乏,流通渠道不畅,无法适应大市场需求。
加之,牧民文化教育水平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建设、保护及饲养技术推广速度慢,牧业生产以初级畜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
二、村庄建设方面的问题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环境限制,没有统一规划的中心村,牧业点厕所、畜圈共用一处现象严重,居住环境卫生差,无垃圾处理设施,附近废弃畜棚、牛羊粪堆、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存在脏、乱、差的现象,部分牧民的居住条件差,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急需改善。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
本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投入不足,特别是人畜饮水困难,不能确保人饮安全。
部分牧民用电难,通讯不便等种种问题影响了牧民生活及生产发展。
第三节发展需求
一、产业化发展方面的需求
93%的牧民认为加大天然草场的保护和治理。
85%的牧民认为加快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防灾能力。
79%的牧民认为应不断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村庄建设方面的需求
94%牧民认为应科学布局秀甲中心村,完善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牧民的生产生活。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86%的牧民认为应重点解决建设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畜暖棚等基础设施。
80%的牧民认为应改善医疗卫生设施,丰富牧民业余文化生活。
第三章规划的基础思路,总体目标
第一节基本思路
一、生产发展方面
坚持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中心,建设畜牧业产业化基地,突出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现代牧业。
同时积极开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就业服务第二、三产业,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二、村庄建设方面
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搬迁安置新村,改善村容村貌,集中布局,方便生活,建生态家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社会。
拟定新村建设地点优达公路段,黄化供电变所西侧,占地面积60亩,产业区占地面积6亩。
144户搬迁到安置新村定居。
牧业定居点环境整治方面:
以治理“脏、乱、差”为切入点,对废弃畜圈、畜棚残墙断壁进行修复和拆除畜圈残墙,平整种草,恢复草场植被,生活垃圾要定点填埋,做到牧户门前整洁卫生,达到定居点美观、整洁。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填平补齐,完善十项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齐全,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节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村经济产值达到263万元,年递增8.5%,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95万元,占总产的74.2%,第三产业收入68万元,占总产的26.8%,户均年纯收入1.85万元,牧民人均年纯收入4300元,年递增8.5%。
良种畜比例达70%以上,母畜比例65%,仔畜繁活率99%,牲畜出栏率53%、商品率48%;
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5㎡左右;
牧民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人数达80%以上,良种羊覆盖率60%,牦牛改良率达到60%。
第四章生产发展规划项目
第一节草原建设项目
1、推行划区轮牧全村共需拉设网围栏13万米,围栏草场6.5亩。
户均需网围栏903米,围栏草场451亩。
2、治理改良退化、沙化草场1.1万亩。
3、来治草原地下鼠害2.5万亩。
4、来治草原地面鼠害1.6万亩。
5、来治草原虫害6万亩。
6、需新建人工牧草种植基地144处,占地720亩,户均5亩。
7、实行林产改革制度,林地进行禁牧管理保护。
同时湿地进行拉设围栏管护。
第二节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需新建畜暖棚25600平方米/128栋,200平方米/1栋/1户。
2、需新建贮草棚5120平方米/128栋,40平方米/栋/户。
3、需新建青贮窖640立方米/128.5立方米/户。
第三节加大培训力度,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
1、推进牧业科技入户,提高牧民文化素质。
依托“科技入户工程”,选择一批科技示范户,采取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牧业信息入户等方式,每年培训科技示范户10户。
同时以短期培训为主,主要培训暖棚牛羊育肥、草原灭鼠、划区轮牧和牲畜疾病预防等知识,共培训300人(次)。
2、培养实用人才。
重点对村社干部、畜产品经营户及经纪人进行职业培训,力争每年培养1-3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
第四节积极培育二、三产业
1、在阿吉尕布新建野牦牛配种繁育基地1处,占地500亩,引进青海大通半血野牦牛(种公畜)5头,实行小群控制配种繁育,即按1:
20公母比例将牛群放入一围栏小区进行控制配种以达到选配目的,新建暖棚750平方米/5栋。
2、依托阿吉尕布秀美的草原风光,新建具有蒙古特色的风情园1处,占地10亩,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第五章村庄建设规划
一、村庄分类
秀甲村庄现状:
为纯牧业村牧民居住十分分散,无中心村和牧业生产服务中心。
二、村庄规划的目标
1、牧业点定居房整治以治理“脏、乱、差”为切入点,对废弃畜圈、畜棚残墙断壁和土筏围栏等全部拆除、平整种草,恢复草场植被,生活垃圾要定点填埋,做到牧户门前整洁卫生,达到定居点美观、整洁。
2、科学规划建设中心新村。
该村的中心村规划建设在优干宁镇黄化变电所西侧(依照河南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三、村庄规划的原则
本着从实际出发,建设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将发展生产、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保护进行有机结合。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
2、立足现状,适度超前,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实现小康住宅建设。
3、牧区村庄规划以生产方式来确定生活方式,以定居房整洁改造为主,进行治脏、治乱。
四、村庄布局规划
本着立足现状、适度超前、适当集中、功能齐全、方便生活、村容整洁、节约土地的原则合理布局。
有效整治牧业点定居房附近的“脏、乱、差”,拆除废弃畜圈、畜棚残墙断壁和土筏围栏等,补植牧草恢复植被,生活垃圾要定点填埋,达到定居点周边整洁卫生。
中心村建设占地面积40.5亩。
其中:
新建128户牧户住宅,占地34.2亩;
村级活动场所占地0.5亩;
商业用房占地0.3亩;
环卫设施占地0.2亩,村庄道路占地3.8亩;
其他占地1.5亩。
牧业点居民住宅用地由11.4亩,增至51.8亩;
设施牧业用地由现在的2.8亩,增至46.1亩。
(一)规范范围
中心村建设规划范围内用地平整,适合进行建设。
同时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防御标准:
一般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均按基本烈度7度设防,对重要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按8度设防;
防洪标准按照《城镇防洪标准》规范确定,该村的防洪设防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
(二)用地规划和技术指标
1、牧民规模住宅基地占地标准
住宅建筑用地标准,牧业区建筑面积60-105平方米/户,占地面积控制在350平方米/户(暖棚等必要性的生产性设施用地)。
根据上述标准,结合本村实际,该村牧民居住房共占地51.8亩(3.5公顷),户均住宅占地0.4亩,268平方米(人均占地56.9平方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人均住房26.6平方米)。
中心村每户牧民住宅占地178平方米(人均占地37.9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人均住房17平方米);
牧业点每户牧民住宅占地90平方米(人均占地19平方米),建筑面积45平方米(人均住房9.6平方米)。
2、用地分类计算
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对规划用地进行了规划分类计算,规划范围是:
128户牧业点定居房和中心村建设用地等,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有现在的13.7亩(0.91公顷),调整为规划水平年的40.5亩(2.7公顷)。
(三)用地布局及种类建筑布置
中心村建设用地布局:
秀甲中心村建设防洪标准,该村中心村建设以居住区及周边的商贸区等为主。
(四)村庄规划内容及建设规模
1、中心新村规划内容及建设规模
秀甲中心村规划建在优干宁镇城西黄化变电所西侧(依照河南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占地近60亩。
(1)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该村规划新建住宅128户,占地
34.2亩,建筑面积10240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
(2)新建牧户厕所128座,256平方米(户均2平方米)。
(3)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商业、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点,该村规划新建文化室3间,建筑面积60平方米;
新建商用房10间,200平方米。
(4)在公共场所及主街道设置太阳能路灯50盏。
(5)规划采用垃圾池收集日常生活垃圾,在各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每80米径内设垃圾池1处,共设4个,点状均匀分布,解决该村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
设置公共厕所1座20平方米。
2、牧业点规划内容及建设规模
(1)在牧业点新建、维修牧民定居房128户,占地17亩,建筑面积5760平方米,户均45平方米。
(2)在牧民定居点新建厕所256平方米/128座,2平方米/户。
第六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目标
通过5~10年的建设,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齐全,改善人居环境及生产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建设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
2、坚持填平补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原则。
3、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节水、节地的原则。
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人畜饮水工程
1、用水指标
用水指标,按照《青海省新牧区建设大纲》,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40-60升/日。
决定采用平均标准,即人50升/日,供水普及率95%,牛30升/日,羊5升/日。
2、主要工程量
(1)中心村新建蓄水池1座,主支管长4.5公里,各类阀门井25座。
(2)牧业点打井128眼。
(二)村内道路
按照统一、标准、方便、安全的要求,在满足平、纵、横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认真实施道路建设工程。
村庄道路要求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路硬化、砂化畜达到1005,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
1、牧业点维修牧业点牧道3条、10公里。
新建砂石牧道4公里,小桥1座。
2、按照小城镇道路建设标准在中心村设置主道宽6米、长1.2公里;
支道宽4米、长1.7公里。
(三)村供电工程
1、按照就近、便捷、合理的原则,建设中心村电力设施。
按中心村人口和实际用电负荷的1.3倍和用电同时率0.6和功率因素0.924计算确定供电工程规模。
总计架设10KV输电线路约2.5千米,安装100KV变压器1台,低压输电线路4.5千米。
2、牧业点购置太阳能电源128台。
(四)广电、通讯工程
在牧业点128户购置单户电视卫星接收器128套,程控电话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
(五)能源
在牧业点128户,申请购置NY/T219-2003聚光型太阳灶128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