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
《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实践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实质,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理论分析法观察对比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铁架台、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滑轮若干、细绳、多媒体课件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让人肃然起敬,在五星红旗缓缓上升的过程中,有一种神秘的机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是什么?
----引出课题《滑轮》
学生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五星红旗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内探究
默读大屏幕的学习目标
一.滑轮
动手摸一下实验桌上的小轮,知道滑轮的定义?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分类
思考:
这两个滑轮的不同?
将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通过动画展示生动反映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利用桌上
的实验器材,通过滑轮来提升钩码,分组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拉力,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一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匀速)
物重G
拉力F
物体上升距离h(c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cm)
大小
方向
探究实验:
使用动滑轮的特点
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匀速)
提示:
1.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拉力,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2.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要竖直调零。
请两位学生分别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特点:
1.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力的关系:
F=G
3.距离关系:
s=h
动滑轮特点:
1.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F=(G物+G动)/2
S=2h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当竖直下拉时,支点在圆心处,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是半径,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若斜向下时,也是等臂杠杆。
当竖直上拉时,支点在左侧,动力臂为直径,阻力臂为半径,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即F=(G物+G动)/2;
若拉力F斜上拉,动力臂L1减小,动力F增大,要使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省力最多),必须使绳子沿竖直方向拉。
小试牛刀:
1.定滑轮左端绳子下端挂着相同的重物,若在定滑轮右端的绳子自由端分别沿三个方向用力(如图所示),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F3,则()。
A.F1最大B.F2最大
C.F3最大D.三个力一样大
2.物体被匀速升高时,如果F=50N,滑轮重为3N,不计摩擦和绳重,则重物G受到的重力为_____N。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能否得到这样一种机械,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滑轮组
由若干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想想议议:
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
1.绳子的起点
2.拉力的大小F拉
3.物体的重力G物动滑轮的重力G动
4.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5.物体移动的距离h
n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的股数
以上各物理量的关系?
S=2hS=2hS=3h
1.滑轮组用几股绳子吊起物体.将物体提升的力等于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忽略滑轮重绳重与摩擦)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距离的n倍,即(s=nh)
(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
课堂小结:
1.定滑轮:
(1)特点:
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力的关系:
F=G
(3)距离关系:
s=h
(4)实质:
等臂杠杆
2.动滑轮:
能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s=2h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3.滑轮组
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F=G/n(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
s=nh
学生默读
学生动手思考,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提示实验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斜向上拉或斜向下拉,让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生将数据分别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学生上台分析总结
学生思考
学生练习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一起思考解答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围绕着学习目标展开学习探究
让学生能自己概括出滑轮的定义
生动形象的动画,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不同
学生进行探究定滑轮特点和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
学生根记录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找出学生分析时存在的问题
从形象的实验数据到抽象的理论分析,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
通过这2个题的练习,深入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通过想象思考分析在脑海中对滑轮组的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构成基本的理解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滑轮组力的关系和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知道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看看是否掌握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1.如下图(a)所示,物体B重100N,在力F作用下匀速上升时,F应等于___N。
(不计摩擦)
2.如上图(b)所示,物体A重为100N,挂重物的钩子承受的拉力是____N。
人匀速拉绳子的力是___N(动滑轮自重不计)
3.用滑轮按图甲、乙、丙所示三种不同方式,拉着同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是F1、F2、F3,则()
A.F1>
F2>
F3 B.F2>
F3>
F1
C.F2>
F1>
F3 D.F3>
F2
4.如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中,图___可省一半力,图___最费力,图___和图___用力大小一样。
5.如图所示,物体A重G=80N,在F=60N拉力下匀速前进,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__N。
(滑轮自重及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不计)
板书设计
12.2滑轮
1.滑轮:
定义
2.定滑轮:
3.动滑轮:
4.滑轮组
12.2《滑轮》学情分析
虽然滑轮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学生对本节的内容并不熟悉,学生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到物理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够,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滑轮到抽象的物理实质的推演,通过生活场景和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实验结论,进行有目的、有深度、有程度的思维训练,将一般规律推到普遍规律,使课堂生动,使教法多样化,使学习效率提升。
12.2《滑轮》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
就以下方面的效果进行分析:
1.教学目标:
制定明确、具体、全面。
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格外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教学设计:
能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力求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生动,教学效果总体良好;
能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巧妙设计实验,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大胆让学生讲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采用激励式评价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知识点的递进性,先易后难,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较好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4.课堂检测:
检测题由易到难,紧扣知识点,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布置的检测题型,达到了较高的学习效率。
12.2《滑轮》教后反思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但不了解定滑轮不省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力的关系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及是否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然后通过让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学生来说还有难度,因此对于滑轮组的特点的探究从理论分析及受力分析角度,通过有几股绳子承担物重来解决力的关系。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总是认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12.2《滑轮》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杠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学习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
它为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学内容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探究滑轮组的特点等,其中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是重点,滑轮组的特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基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定滑轮特点、动滑轮特点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加深对滑轮的认识并为学习滑轮组做好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理论分析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2.2《滑轮》评测练习
12.2《滑轮》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
课标要求: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的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