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9351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Word下载.docx

2.国土

地球上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区域或地理空间,包括领水(内水和领海)、领陆(岛屿)和领空。

是排他性的。

领海为12海里,乃至包括经济专属区。

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之间的空气空间,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上升的最高点,约35km处。

一般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超过那个高度,就以为是太空的范围。

3.景观(landscape)

(1)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

它是能够明显观察到的特定地域,它是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综合面貌。

相当于风光。

(2)空间、功能、发生上彼此联系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刘茂松,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式,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在必然的空间内生物成份和非生物成份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彼此作用、彼此依存而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以生物为主体。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人类几乎都能够利用,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非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常常混用。

第二节土地的属性和功能(本章重点)

一、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

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划分为:

 

(一)自然属性

土地是气候、生物、土壤、地质、地貌、水文等多种自然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工合成的),是一种自然资源。

1.资源属性

土地对人类是有效的,可知足人类的需要,改善人类的环境条件,是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故叫土地“资源”。

该资源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

土地资源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相当于“系统”或“生态系统”。

因为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彼此依存,彼此制约。

任何一个因素的转变,整个系统(整体)都会发生转变。

例如咱们采伐山地的丛林,不仅会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必然要引发土壤和径流的转变,对野生动物,乃至对气候也会产生必然的影响。

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本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掉队状态,而且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

(2)多用途性

它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

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粮食(耕地)。

(3)生产性

土地具有生产力,能够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动植物产品。

专门是粮食。

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是自然的、固有的性质。

后者是人工产生的,和技术水平有关;

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水域:

养殖;

空间:

盖房;

地下:

开矿.)

(4)面积的有限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土地面积有限。

目前世界人口正在急剧增加,每一年新增人口7800万,2006年末,人口达到66亿(德国专家估量)。

预测2013年,人口将达到70亿,对土地资源产生极大压力。

联合国提出亩是耕地的警戒线,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亩。

湖北人均耕地亩,2006年1月,湖南省耕地数量为5700万亩,人均耕地。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为392万亩,每一年新增建设用地15万亩,可补充耕地12万亩/年,估计2020年,共需新增建设用地225万亩,其中,占用耕地超过100万亩,那时,湖南人均耕地将低于亩。

地球上的土地已瓜分完毕。

现许多国家均宣布2015年前后探测月球,成立月球基地。

如,美国、日本、印度等(氦3丰硕)。

(5)位置的固定性

散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

这一特性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①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是固定的,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②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

固然,交通条件可在必然程度上改变这种相对固定性,但交通条件改变后土地又表现出新的相对固定性。

③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组成,也是固定的。

例如处于不同水热条件下的农用土地,欲完全改变其环境状况和物质组成,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6)区域不同性

①位置的不同(影响资源的利用价值。

如旅游资源的开发,距离远近不同,价值不一样;

沙漠的利用)。

②自然组成要素与综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它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改良要因地制宜。

③质量不同(以色列大使感叹新疆和以色列虽然都是干旱地域,但新疆的自然条件比以色列好)。

(7)时刻转变性

土地的固有性质和生产特征随时刻而转变,即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和死亡;

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季节性泛滥,气候的季节性转变等。

土地的时刻转变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转变状况是不相同的。

如,不同纬度的土地,转变不一样。

(8)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①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可更新性。

如,土地上的生物,死亡后可从头生长;

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被植物消耗后可补充;

陆地上的淡水,可不断的循环补充;

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必然的净化能力。

在合理的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组成因素、环境和生产力能够自我恢复,并非会因使历时刻的延长而减少,即“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②非再生性

土地的某些资源,是有限的。

如矿藏、深层地下水等,物种消失后不可恢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年报《生命行星报告》中提出“生命行星指数”,作为测量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指标。

该报告称,1313种被追踪的物种自1970年以来减少约30%,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695种陆地动物,其数量平均减少55%。

海洋物种的数量平均减少25%。

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地的再生性),是有必然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平衡被打破,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

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利用价值减少。

土地的有些性质,如土地质量,破坏后恢复很慢(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在短时刻内,也能够为是不可再生的。

2.生态属性

(1)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

对自身的状态、性质具有稳固和调节的作用。

(2)净化作用

污染物在土体中可通过淋失、分解等降低浓度;

或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变成难以被植物吸收的形态,暂时退诞生物小循环,离开食物链;

或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变成毒性较小或无毒性营养物质。

据报导,若是处置适当,土地对BOD、COD、TOC三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率可达80%以上。

固然,土地的净化功能是有限的,必需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二)经济属性

土地被人类利用,成为土地资源就具有经济属性。

具体表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1.资产属性

土地资产,简称为地产(EstateinLand),具有如下特性:

(1)稀缺性

①土地总面积有限,专门是耕地。

物以稀为贵,故有价值,可用以互换。

②指在某一地域、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该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

例如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用地,具有特殊景观的旅游地产,都存在着供给的稀缺问题。

由于稀缺引发经营垄断,出现生意和地价上涨。

(2)土地价值和价钱的二重性

①土地的价值: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自然的土地只是劳动对象,不是劳动产品,因此没有价值。

自然的土地一经开发(利用),投入了劳动和资本,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变成“土地资本”,因为不可移动,也叫固定资产。

投入更多的劳动(建设、培肥),具有增值性。

自然的土地与劳动(土地资本)结合为一体后,土壤的原始特征仍然存在,仍然是劳动对象;

二者的结合使土地产生了双重特性:

既是自然资源,又是固定资产。

土地的这种双重特性,使土地的价值产生了二重性:

非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

土地具有利用价值和价值。

②土地的价钱

依照劳动价值学说,自然的土地是无价值的。

但具有利用价值。

在商品互换时,它以虚幻的形式转化为价钱,马克思称这种虚幻价钱为资本化地租。

所以土地的价钱可表示为:

土地价钱=虚幻价钱(自然的土地物质)+真实价钱(土地资本)

=自然土地物质的非劳动价值价钱+土地资本的社会价值价钱

=自然的土地价钱+利用后凝结劳动的价值的价钱。

以上是理论分析,缺乏可操作性。

实际土地价钱的计算可采用下列公式:

土地价钱=地租÷

还原率

土地所有权价钱=年收益/贴现率

土地利用权价钱=年收益/贴现率×

[1/(1+贴现率)]

(3)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是不动产。

由此派生出两个特征:

①土地产权的流动时,地产的空间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这是地产与机械、设备等财产所不同的特征。

②由于位置不同,地产的利用价值也不同。

(4)流通的特殊性

地产像其它商品一样可流通。

但由于位置固定,地产实体本身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而是以“证书”形式流通,进行产权交易。

为此,国家要制订相应的法律,保障地产“证书”转移或交易的合法性,保证其在流通中实现它的价值。

地产流通的另一特性是所有权与利用权的分离。

(5)利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

①利用的永久性

一般商品随着使历时刻的延长,会不断地折旧乃至报废,而土地不会,只要投入适当,则地力“常新”,可永续利用,传千秋万代。

②增值性

在土地上投入资本和劳动,可实现自然增值。

(火烧阿房宫、圆明园、破坏古迹都是破坏土地价值)。

(6)个体的异质性

土地资产区位的不同,组成因素的不同,质量的不同,致使用途的不同、经济价值的不同。

2.土地利用属性

(1)利用方式的分散性

主如果农业用地。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地理位的不同性,致使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如,南方种水稻、香蕉,北方种棉花、玉米;

山区进展林业、平原种粮食等。

各地域位不一样,在农用地利历时,要注意区位选择,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散利用。

由于利用方式很多,很分散,要增强交通和通信建设,才能提高区位效益。

(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包括三个方面,土地的利用方式难以改变,作物的生长进程难以立刻终止,建设用地难以恢复为农用地。

这些性质要求土地利用前要祥查,弄好土地利用计划,避免随意改变土地用途。

1①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

一个地域的土地利用方式或用途是和本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区位一致的。

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一经选择,很难更改,不然会造成专门大损失。

如,北方地域不能种橡胶、荔枝。

北方缺乏水源的地域不能种水稻等。

缺水的山区不能建现代化的工厂。

②作物的生长进程改变的困难性:

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生育期短的作物生长周期有几个月,生育期长的作物达1-2年(木本果树为连年),一旦种植,很难半途停止,很难改换,不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③非农用地转化的困难性:

农业用地一旦转化为建设用地(硬化),很难恢复为农业用地,质量难以保证(复垦代价很高)。

因此,耕地不可轻易转化为建设用地。

(3)报酬递减性

在必然的技术条件下,增加土地投入,报酬是增加的;

当单位面积的投入超过必然限度时,报酬会递减。

这就要求咱们利用土地时,要遵守“土地报酬递减律”,改善技术条件,投入适当,取得最佳收益。

3.工程属性

土地能够用来建设工程。

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影响工程质量的好坏和投资费用。

(三)社会属性

1.社会属性

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进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土地就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要素。

社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问题若是处置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诸方面,如政治、经济等等。

由于对它的占有而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对土地的资产所有制的形式就成为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基础,如从奴隶社会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等。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土地社会属性最本质的内容是土地所有制性质。

(2)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权籍属性

在土地、光能、热量、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资源中,唯有土地的权籍属性最为明显且十分复杂。

土地的数量、质量、权属(土地权属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及利用权)成构土地的三大大体要素。

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地权和地籍。

地权即土地权属,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及利用权。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一般以为,这种权利可细分为:

占有权、利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这些权能在一般情形下是统一的,但在特定情形下也往往是分离的。

例如我国历史上曾存在过的租佃制度及田底权与田间权的分离;

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中出现的土地所有权与利用权的分离等。

土地利用权指的是按法律规定,对必然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就是土地利用权的有偿出让、转让和出租等。

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大体状况的簿册。

地籍最初就是为征税而成立的一种簿册或田赋清册。

现代地籍已不仅是征税对象的清册,而且还包括了土地产权记录、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土地品级、地价等内容的记录簿册。

地籍是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地籍提供具有法律依据的、精准的、持续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大体资料,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大体依据。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是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保土地所有者和土地利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资料。

二、土地的功能

(一)生产功能

1.支撑功能

2.养育功能

土地的本质属性是有生产能力,它能够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植物和动物产品。

(二)承载功能

对生物体来讲,土地的最显而易见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撑。

植物固定在土地中才能维持直立;

人类活动的场所,包括衡宇、道路、桥梁等一切建筑物都附着于土地。

(三)资源功能

(四)生态功能

土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是万物(生物)生存、生活、繁育的基地、环境。

(五)景观功能

(六)仓储功能

(七)储蓄功能

土地是固定资产。

随着数量减少、需求扩大,价钱不断上升。

土地经投资和劳动,可增值。

因此,土地具有储蓄和增值功能。

(八)调控功能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

(一) 

土地资源科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土地资源学属于资源科学研究范围。

资源科学是为解决或减缓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彼此交叉、彼此渗透、彼此结合产生的学科领域。

资源科学分为综合伙源学、部门资源学和区域资源学三种类型。

土地资源学在资源科学中属部门资源学(见图)

(二)

(二) 

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在土地学科科学体系中,土地资源学是土地科学的一个续分二级学科。

土地生态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测量学

土地利用学

土地统计学

土地科学或土地学土地工程学

土地法学

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经济学

土地行政学

其他

2.2. 

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位置

土地科学是关于人类熟悉土地、改造和利用土地的整个知识体系。

它主如果由基础(土地)科学、技术(土地)科学和(土地科学)工程技术的三类学科所组成。

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技术体系中,属于基础(土地)科学的其中之一。

哲学

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土地科学技术的三个层次学科

基础土地科学学科

技术土地学科

土地科学工程技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土地观或人地观

土地利用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法学

土地统计学

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估价

土地市场学

土地生态工程

土地利用工程

土地保护工程

土地复垦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二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式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是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从熟悉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计划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完整进程。

据此,能够把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归纳为土地资源组成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

区域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

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资源的开发计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等。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由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可知,土地资源学研究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

土地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决定了其研究的多学科性。

除自然科学家外,还应包括社会科学家、经济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2.关联性与复杂性

由于土地资源学研究涉及的土地资源问题中不肯定性、任意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的因素太多,各因素之间彼此作用的关系十分复杂。

另外土地利用系统中的“人”,又是最为活跃、最有主观能动性,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活动也最有目的性的重要因素。

3.现实性和预测性

现今世界面临着粮食、能源、人口和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与土地有关。

土地资源与人口、土地资源与粮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土地资源学是适应现今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的形势产生的,土地资源学研究也是针对当前所碰到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

这就是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现实性特点。

同时,社会是在向前进展的,而土地资源的特性也是在随着时刻的转变而转变,随着社会的进展而进展,因此,咱们研究土地资源问题必需能够正确估量土地资源进展的趋势,预测社会进展将会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影响,这就土地资源研究要具有必然的预测性。

4.区域性和全局性

土地资源存在着专门大的空间变异性,各地土地资源有不同特点,存在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研究土地资源时必需对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深切细致的研究,掌握各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按照区域特点成立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生产名、优、特产品。

同时要特别注意,土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紧密,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三)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理论

从土地资源研究的实践看,下列几点较为成熟,成为土地科学理论的核心。

1.结构——功能理论

土地结构决定土地系统功能的原理是土地系统研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理论之一。

土地结构——功能理论主要包括:

⑴土地组成因素的区域共轭性

即在地球表层上,土地的综合特征的形成与特定的地理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土地各组成因素间的特征关联性显著。

从一个土地组成因素的特征能够推断出其他土地组成因素的特征,乃至土地的综合特征。

⑵土地要素作用的协同性

土地的利用价值受土地质量的制约。

土地质量是土地各类要素特性彼此联系协同作用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土地质量的好坏,并非取决于某一个要素的好坏,而使取决于土地各组成要素的协调程度。

在土地利用中,土地某些要素特性虽然十分有利于某一土地用途,但由于个别要素特性对土地利用的限制作用难以克服,则土地资源的优势因素难以发挥,使土地的整体质量不高,土地利用价值降低。

⑶土地综合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进展及其地域分异是各类土地组成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地表上表现为自然特征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亦即通常所讲的均质性。

在土地资源研究中,正确熟悉土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十分重要。

第一,揭露土地类型的均质性程度、土地类型间的相对不同、土地类型形成、进展及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人们对土地自然特征及利用改造方向的探讨,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正确熟悉土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能够增强自然区划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宏观上把握土地系统的功能发挥,指导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门化、规模化方向进展。

第三,土地类型结构分析是从土地个体、类型研究上升到区域研究的转折点和衔接处,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四,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为土地系统状态的诊断与分析提供依据。

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就意味着要对土地进行调查和评价,这是了解土地适宜性、限制性的重要手腕,是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

2.对应变换分析理论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大体的生产资料,是工业、交通运输及其他产业的建设场所,土地结构与地球表层中存在的各类地域结构,如产业部门结构、生产布局结构、产销与消费结构、经营管理体制结构(区域经济模式)、社会文化结构等,能够进行对应变换。

(1)土地资源结构直接影响区域产业部门结构

一块矿产资源丰硕的土地,有利于工业的进展,工业就可能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块光、热、水充分,土壤肥沃的平原,往往是种植业进展的良好基础。

同理,湿润的山地林业发达,广漠的草原畜牧业兴旺。

(2)土地类型结构直接影响生产力布局结构

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平原面积广大的地域,土地集中连片,其农业布局容易实现生产地域专门化,大片的土地集中生产少数几种,乃至一两种作物,以充分发挥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优势,但在一个地形崎岖,垂直不同明显的山区,其土地复杂的生态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类型,农作物的散布与农业机械化都有庞大的影响,农业实行多样化立体布局有助于土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3)土地景观对比结构与时刻演替结构制约着环境结构

土地是不断进展和转变着的。

土地的景观对比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环境的稳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