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3215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docx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

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

“鸟呢?

是不是死了?

”当你回答:

“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

“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

”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

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

“有人要杀人啦!

救命!

救命!

”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

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

“不要听!

不要听!

”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6、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

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

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

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

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

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

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

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

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

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

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

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

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

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

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11、认知失调理论——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sowosky./forum.php?

mod=viewthread&tid=40061

例如: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自我肯定理论等

12、维特效应

.kaixin001./repaste/10604161_2057898736.html?

stat=xh

13、权威与顺从——米尔格莱姆实验

14、去个性化

baike.baidu./view/140219.htm

15、集体极化

16、囚徒困境

baike.baidu./view/316629.htm

17、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平衡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18、爱情三元论

19、海德归因理论和凯利归因理论

20、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

21、自我效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社会心理学的格言,和大家分享

1.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

——埃里克森

2.人对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的,把它作为必然的,不允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

——埃里克森

3.简言之,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的社会中,尽管养育孩子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在这方面缺乏培训,对什么人能养育儿童、怎样养育儿童都没有规定,其结果是,很多儿童缺少个人价值感,他们对父母感到害怕,不知道怎么与他们相处,他们担心因他们不理解的原因而受到父母不公正的惩罚,他们感到不安全和不适应,他们渴望温暖,他们需要支持,但却得不到。

这些儿童感到迷惘、害怕、焦虑。

——凯伦.霍尼

4.现代的兴起,使人类不再被禁锢于封建制度的壁垒,我们获得了自由感……我们愿意成为怎样的人都行,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自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自由可以是可怕的东西,它强迫我们每个人去面对那些我们必须独自承担责任的个人决定……为避免自由带来的焦虑,大多数人接受了社会为我们选定的角色和可预见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回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封建制度下所拥有的安全的小牢笼里。

我们找到了有保障的职业和常规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变成了一部大机器上的螺齿。

——弗洛姆

5.拥抱自由的关键是自发性——经历并表达出我们真实的欲望。

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别人期望我们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表达出了在的感情。

——弗洛姆

6.我们是单个的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要找到我们人生的意义,正是这样一些观念,使许多人感到恐惧,使他们能逃避这种恐惧。

因此,与某些人将自己与有权力的政治和社会力量联系起来的原因一样,焦虑和不安全感使某些人转向……但是,专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我们在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控制之下,而人道主义则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机会。

——弗洛姆

7.我们处在一个“焦虑时代”,在过去的美好日子里,我们下午在公园漫步,炎炎夏日的晚上在走廊里乘凉,这些日子都已经被日益增大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和比别人干得更好的压力取代了。

8.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

1)、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2)、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

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

不怕被抛弃,但害怕亲密);

3)、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相信他人,而不相信自己,需要依靠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怕亲密,但害怕被抛弃);

4)、恐惧型的成人,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值得爱……回避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的痛苦(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括号为个人注解]

依恋类型会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但我们应该为那些不安全型依恋的人说几句宽心话。

当这些人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他们要想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9.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们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必须”这句话,例如“我必须去上课”、“我必须去见朋友”等。

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干这些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不做任何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在特定的时刻,行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10.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

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虽然有益,但多数人花费过多的时间反省过去、计划未来,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11.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罗杰斯

12.多数人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浙大的。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给我们爱和支持,但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

就是说,大多数父母都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

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收回他们的爱。

孩子们逐渐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

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

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

作为承认,我们也还在继续这这一过程,我们只是把那些最有可能被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容纳入自我概念。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还有另一部分容,它们不被赞许或有可能被反对,与接受和表达这些思想和情感的做法相反,我们会否认或扭曲它们,把它们从自我概念中剔除出去。

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与自己真实的情感的联系,也不可能成为心理和谐的人……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一直爱孩子,接受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生活。

——罗杰斯

13.达到目的可以获得有能力的感觉,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成功之后……只有当我们努力在每时每刻发生的体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乐趣的时候,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来临……到达目的并不是终点。

奋斗过程才能带来享受。

幸福来源于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屈从于社会准则或他人的要求。

14.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朋友、爱人的自我表露。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是使自己更透明。

我们要愿意并且能够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充分地表露自己。

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点或者坏习惯。

我们害怕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者失去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尊重。

但是,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使我们更加担心,永远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

通过把感情转变成文字,我们会更加认识这些情感,仅仅在头脑中思索这些情感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用词汇来表达心的感觉将使人“看见”自己的情感,并且能更有效地对待它们。

——朱拉德(Jourard)

15.男性和女性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围表露时才被接受。

对于男性来说,这通常意味着保留信息(隐忍、沉默,尤其是对于心中的一些细腻感受,听听《男人哭吧不是罪》会更明白);对于女性来说,则意味着开放和表露,但只是在有关社会认为是适合女性探讨的话题上(比如化妆心得、情感经历,而不是政治新闻、个人野心等)[括号为个人注解]……或许随着传统性别角色逐渐被弱化,男性和女性和他们的朋友交流时都会感到更加自由。

16.“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你可以与别人只有很少的接触,但只要你对此满意,就不会觉得孤独。

相反,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多朋友,但只要你仍然感到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友谊,你依然会觉得孤独。

17.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融入社会和完成自己份的事是骄傲的源泉,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独立性最被看重……在个体文化中良好的自我感觉是过上好日子的关键,而符合社会角色是集体文化向幸福的法门。

18.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

19.心理学家很少能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解释人类行为……但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哪个理论是正确的”,而在于“这些观点会怎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