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8997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何谓“散步”和散步美学所追求的境界。

第二部分,主要讲各门艺术(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除戏曲和舞蹈外其余的都有详细的阐述)的意境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第三部分,主要讲西方的一些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对西方的艺术的看法。

第四部分,主要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古代诗歌表现的民族精神。

而本文研究主要是放在《美学散步》的第二部分,对各门艺术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而宗白华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

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

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

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而“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

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

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

二、各艺术门类中表现的境界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艺术意境可分为两类,一是模仿自然表达人生的是诗歌和绘画,一是非模仿自然而表现人生的是,音乐、园林建筑、书法而舞蹈也融入其中。

艺境也就是艺术境界,在宗白华使用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没有严格的区分,艺境也可以说是意境,而在此只是特指各门艺术的境界,因为在他常常交替使用“意境”、“艺术境界”、“心灵境界”等,如在《中国艺术艺境之诞生》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然而在“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就是艺术境界,“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花,这就是‘艺术境界’。

”[3]69-70

所以宗白华所讲的艺术门类如下

空间艺术(静)

时间艺术(动)

雕刻

拟容艺术

模仿自然

绘画 

诗 

有定联想

园林建筑

音 

无定联想

从上面的表,从纵向来看,雕刻、图画、建筑为空间艺术,拟容艺术、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

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

绘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

园林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

从这儿可以看出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 

它包括诗歌和绘画;

一类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 

它包括音乐、园林建筑。

所以这两种类型表达了宗白华的艺境形态和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审视。

[4]102

(一)诗歌、绘画的艺境(心灵相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生于象外)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然而“在宗白华那里 

意境概念是一个诗学概念 

而非纯粹的美学范畴 

”[5]此话说明了宗先生的意境就是诗学,然而在《美学散步》中对诗歌的艺境理论的篇目不多但是在其他的著作中有所闪现,在《美学散步》中专门谈到诗的意境的有《新诗略谈》。

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把诗定义为:

“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3]287此处说明的就是诗的“意境”就是诗的“本质”。

要表现诗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完满诗人人格和完满诗人的艺术”,这就是说诗要表现创作者的情绪的意境。

这就是一种哲理表达而宗白华主张哲学与诗的融合,他说:

“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

[6]所以宗白华认为诗歌要表现哲理意蕴也要表现诗韵。

注重哲理表达同时也注重形式表达,诗的形式就是文字,而文字有两种作用:

一种是音乐的作用,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唐代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唐诗人诗中的境界是: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也就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哲理的意境,如果要写好诗就还要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

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

”[3]287-288所以宗白华说诗的意境:

“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 

是一切真诗、好诗的 

(天才的 

)条件。

”[3]289

然而诗的境界同时也和绘画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蓝田烟雨图》时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

“画写物外形,要物行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

孔武仲说: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张舜民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等。

这些都说明了诗画本是一家无法分开的,所以说诗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分不开同时也与一切的艺术是相通的。

而这种诗的境界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中有强烈的表现。

宗白华在《艺境》中说:

“杜甫诗云:

‘篇中接混茫’。

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

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

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7]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

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

“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

”[8]288-289这也就是说“远”是中国传统中山水画的一种意境表达方式,从而从有限的空间见到无限的空间,来表达人生的启发,“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

山水画除表现“远”的境界之外还要有“气韵生动”,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9]85这就表现了笔法大于意境,而与“笔不周而意周”的就是“气韵”而画学则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为主,要达到画的最高的境界就必须气韵生动。

唐代批评家张彦远说:

“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

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

”[9]58“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9]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

“气”的范畴在先秦、汉代哲学中已出现。

在老子哲学中,“气”是一个与“道”“象”紧密联系的范畴。

而“韵”产生“气”候,最早为音乐范畴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且作为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

“韵”最早使用是在东汉蔡岂《弹琴赋》“繁弦既抑,雅韵用扬”。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

声律》中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说法。

后来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将“气”、“韵”连缀使用,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

谢赫认为绘画有“六法”,“气韵生动”居首位。

“‘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没有虚空,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8]29

绘画有气韵就是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有其气韵生动以后就必须还要表现骨气(绘画表现在骨法)就能更深入的表现绘画的艺境。

宗白华说骨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

一是,骨的表象都是依赖于“用笔”。

所以宗先生表达绘画所要达到“空间(登高望远)”、“形象姿态”、“气韵生动”、“骨法”就能达到绘画的艺境,也就是唐代大画家张操所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的中心.

也就是明朝人沈灏在《画麈》中赞美画中的境界时说:

称性之作,直参造化。

盖缘山河大地,品类群生,皆自性现。

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

这也就是张操论画所说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就抓住了画的境界的要旨,同时表达了宗白华对意境虚灵化,生命化的一种理解。

(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的艺境

宗白华先生对音乐美学的境界是从“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中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的境界,而书法的境界则是从“书法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园林建筑的则是从“飞动之美”到“空间的美感”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意境“境生于象外”的美学思想。

1、音乐:

(时间表达)

许慎《说文解字》说:

“乐曲尽为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

“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在古籍中“境”与“竟”通用。

所以后来“竟”逐渐被后起的“境”所取代。

也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一种境界的。

什么是音乐?

早在先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篇音乐美学的理论《乐记》出自《礼记》中,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乐记》中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顾行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 

,谓之乐。

”[10]音乐最初使用来巩固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强调争取民心,保持社会的和谐。

而音乐语言的演变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的慢慢演变的,古代的乐不是纯粹的音乐而“长言之”的歌唱境界,心情激动的时候就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也就是舞蹈境界,就如,《毛诗序》所说:

“情动于中而行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此可知音乐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逐渐的演变过程,在产生音乐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舞蹈。

宗白华又提出在由逻辑语言到音乐的过程就是就产生了“字”和“声”,“字”就是概念 

它表现的是人的思想 

而思想应该反映客观真实,所以“字”里要求真。

“声”就是声腔和旋律 

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 

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运动使诗歌语言中的“字”变成音乐旋律化的歌唱 

所以“声”里要求美。

歌曲中有了“字”就有了属于与人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乐曲中有了“声”就表现真理的语言以融进音乐美的境界中 

这样“字”与“声”的关系 

也就是“真”与“美”的关系。

也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的“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境界。

[3]59

而音乐也就由最初的嘈生、响声到后来的“咬字行腔”,如《乐记》中说:

“声成文,谓之音”由乐音构成乐曲,形成音乐形象。

这种合于律的音和音组合起来,就是“比音而乐之”,这就含有节奏、和声、旋律。

而节奏、和声、旋律它是音乐的核心,它是形式,它是内容,所要为欣赏者表达的一种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内容善。

在稽康《声无哀乐论》中有:

“美有甘,和有乐。

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

应美之口,绝于甘境。

”“甘境”即是指美境,“和域”即为音乐美境。

在《论语·

八佾》中也记载: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又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追求的音乐应该是“尽善尽美”也就是音乐要表现的真、善、美的境界。

同时音乐是最不确定的,最难捕捉,最神秘的艺术表达,比别的艺术更强大更持久地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音乐的流动中,我们的内心似乎有些神秘的琴弦被神秘的手指拨弄着,随之摇荡、兴奋、激昂、徘徊。

我们被莫名其妙地打动了,在短短的一刹那,我们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中。

[11]46

所以音乐的境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由字、声、行文到后来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表现了音乐随时间的演变而达到逐渐的成熟。

然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是在于抒情性,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是随着不同的时期时代反映不同的音乐美感,来表达不同的社会现实,故而音乐所反映的是时间艺术,也就是音乐美的范畴主要是从时间里的形象概括的。

2、书法:

(传达空灵动荡的境界)

中国的朝代众多,字体也多,当时被官方统一的字体有小篆、隶书、楷书,不同书法所表现的境界也各不相同,而楷体的境界更多宁静、匀整,意境偏静、偏小,而行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草书“纵心奔放”,比较随意奔放的是草书。

但是所有的书法都有一个基本的法则。

晋卫夫人《笔阵图》: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然而在明人丰坊的《笔诀》里描述更详细,《笔诀》里说:

“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

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

然大要先知笔缺,斯众美随之矣。

”[3]①因为中国字起始时是象形字,所以在字的结构里、笔画里、章法里,都显示着象形里的骨、筋、肉、血。

邓以蛰说:

“骨与筋可谓笔画之实质矣。

但欲达到骨与筋之境地,则为表现之事也。

……然骨与筋为笔画成立之根本,无此二者则无所谓笔画,亦无所谓书法也;

故称之为笔画之实质,无不宜也。

”[12] 

所以骨与筋为笔画之基础,以此表现中国字的一种气势和生命力,用字的结构表现出生命力。

于是宗白华说: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

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

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

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

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3]161于是书法境界就凝结于骨筋之内,就有一种生命的灵气。

所以中国书法就表现一种艺术美宗白华说: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13]他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在此不强加论述,从用笔方面宗白华从艺术美的角度深度论述了“一笔之美”,故张彦远所说的“一笔而成,气脉贯通”这一笔并不是一条不断的直线,而是指有始有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

而中国书法透视着结构美和空间美,这就要怎么处理字的结构,处理空白出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与笔画同等的艺术效果,宗白华说:

“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

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一重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

”[3]171-172中国书法主要表现的是以形为主,于是就要表现形式美的布局和结构的分配。

最后要达到书法的境界就要有书法的章法,那就是一气呵成,有创造性,能从中窥探出宇宙的包容。

宗白华认为书法的境界出了在基本的在生命意识和基本的用笔方法上就是在于合理的搭配组合,结构的布局分配。

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辅相成,空白与实有之间的相互呼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配方式所表现的意境也各不相同。

不管是颜真卿书法中宫敞豁,意境恢弘;

还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都表现了对气、韵、神、文、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强调。

[11]45,最主要的还是要表达出各种艺术之间的融汇贯通,就如他《中国书学史.绪论》编辑后语中说: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底,舞蹈底,建筑底抽象美。

”[14]

3、园林建筑:

(境生于象外)

中国园林建筑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雕塑等众多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中说: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

”[15]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只有一篇专门研究园林建筑的论文《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此篇论文从两个方面讲了建筑美学的思想,那就是飞动的美和空间美。

所谓飞动的美,就是最初古代的工匠把动物的想象运用到园林建筑中,给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感觉有飞动的感觉,也就是有生命。

如在《诗经·

斯干》中“如跂斯翼,如失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就表现了飞舞生动的气韵,也就是中国建筑里说的“飞檐”。

建筑的美表现在飞外还有最重要的境界美那就是空间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16]此表达的就是从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时空,从而感受和领悟,宇宙和人生所获得的哲理。

最能表现这种宇宙人生的哲理的是,云南昆明的,世界第一长的对联,其中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

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

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

四周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想:

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

几杵疏钟;

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这就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艺境在于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表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思考宇宙人生。

园林怎么表现空间美感,这是空间美的关键,而要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美,其中的方法有,借景、分景、隔景等一些方法,然而其中的借景又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一些。

借景就是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借用另一个地方的景物。

分景就是,在一个园林风格中的一个布景一部分是自然景物,一部分是人造景物。

这样就是造成园林中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美感冲击,给人层层深入的意境美感。

而隔景就是在一个园林中有两种不同的美感冲击,如一个空间中分割成两种季节形成包围的感觉,大空间中有小空间。

就如王维的诗句: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如镜中”所以“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境界”[3]67也就是沈括在《浮生六记》中说的: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17]这也就是空间所表现的空间意境。

三、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和空间意识

在《美学散步》中论各门艺术的论文中,这些论文看似分离,但是其中又有共同的联系那就是“舞”。

同时这些论文又表现了空间意识和作者的生命意识,虽然“散步”是随性而已的但就如散文中定义的“型散而生不散”,在散中有自己至成体系的规律,用一条无形的线把各门艺术相互联系,那就是“舞”和共同拥有的不同的空间意识,也表现宗先生的人生追求,艺术的人生、人生的艺术。

在《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中作者把,宗白华的艺术门类分为两个方向,“从纵向来看,雕刻、绘画、园林建筑为空间艺术,书法、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

图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

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

”[4]102-103作者从横纵两个方面分析了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分类,从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方面归纳,说明各门艺术是有各自的相互联系的。

就在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之中说:

“尤其是“舞”,这是最高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从“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

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

”[3]79这就是各门艺术联系的中间桥梁同时反映了宇宙人生观。

在《乐象》中记载:

“德者,性之端也。

乐者,德之华也。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10]从这儿可以看出音乐、舞蹈、戏曲、诗歌的结合。

而诗歌又与建筑有密切的联系,就如王之涣的《登鹤雀楼》、苏东坡《聚远楼》、刘禹锡《陋室铭》、崔颗《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苏轼《涵虚亭》、王安石《愁台》等诗文的意境,无不与特定建筑相关联。

诗人不是对窗、帘、门、栋、栏、楼的材料、造型感兴趣,而是衷情于它们关联着的自然景观或人情意味。

透露着自然的人情味的同时也表现了美丽的画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