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7375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格式.docx

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

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

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拓展延伸(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我知道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A、转椅的运动B、钟摆的运动C、滑滑梯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E、拉抽屉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

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

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

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B、比赛帆车说明:

  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

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

桥"

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

蚂蚁是怎样的?

能画一只大蚂蚁吗?

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

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

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

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

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

,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

蚂蚁想家了吧?

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

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

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八、发布下一节课举行“我的观察研究”报告会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集、整理有关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和病毒的异同点。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每组4个)、报纸(每组2张)、资料(每人一份、书每组一本)。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

  教学重点:

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细菌的繁殖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简述虎克故事。

  师:

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

它有什么特点?

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

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

  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

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

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

  

(2)浏览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3)勾画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

  (4)解释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5)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

  (6)交流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1)细菌的大小。

  2)细菌的形态。

  3)细菌的生活。

  4)细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板书。

  

(2)播放课件,加深认识。

细菌到底有多小?

细菌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模样?

细菌如何生活?

细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

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内容,加深对细菌的特点的认识。

  1)细菌的大小——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

  2)细菌的形态——各种菌图及细菌的鞭毛。

  3)细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细菌的繁殖——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并想象出细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识。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菌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具体说一说。

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信息,我们知道了细菌极其微小,有三种形态,这是细菌的外形特点;

细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极快,这是细菌的生命特点。

  三、分析比较,认识病毒

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内容,说一说细菌病毒与人有怎样的关系。

  1.细菌和病毒对人、动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课件,学生阅读课件内容,汇报。

  2.细菌和病毒的益处。

其实,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与动物的尸体),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细菌能分解腐烂的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益处呢?

请同学继续阅读。

  播放课件,阅读细菌和病毒的益处,汇报。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一)布置作业一,丰富细菌和病毒知识。

  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和益处,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讲究个人卫生。

  

(二)布置作业二,设计“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

  1.搜集有关“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条件”。

  2.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

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1.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

2.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

3.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

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

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

  师生小结:

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

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

  2、老师手中拿个鸡蛋,请你猜测一下如果现在把手松开,鸡蛋“命运”会怎样?

  (学生回答打碎)当你在猜测手中鸡蛋的“命运”时,你就在进行预测。

在科学探究中,而预测就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测”。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

(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

  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

学生判断会上升。

学生做下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

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

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

乒乓球会怎样呢?

学生汇报预测结果。

实验验证。

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

(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2、听故事认识预测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她叫珍妮·

古道尔,她是位举世文明的动物行为学家。

学生听完故事后提问:

珍妮是通过什么来预测黑猩猩下一步行动的?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

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

下面考考你。

谈话:

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

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

为什么?

  情形1:

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

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

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

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动手验正

  1、教师讲解:

科学预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因果,另一种是预测趋势。

观察下面的实验:

在装水的烧杯里放5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

如果放入10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

再放入15克盐呢,情况又会怎样呢?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

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

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

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

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

  2、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自然害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

你知道地球上发生了哪些难以预测的大灾害吗?

  3、师:

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

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

让学生感知:

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

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

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

  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

  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

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尤其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4.信息搜集法

  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建筑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思考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

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对工程与技术领域知识有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在认知特征与思维水平方面: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

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横梁的材料、长度、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前概念,这为本课中“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测、研究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已有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方面:

学生从五年级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因此在本课的对比实验中,只要学生能识别变量,找到控制变量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能顺利开展实验。

  在科学情感态度方面:

学生在以前的科学实验中多次进行猜测、验证猜测的活动,已经理解了科学推测必须经过实验验证的道理,这为情感目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在个体差异方面:

由于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轮流担任实验操作员,所以他们在实验操作能力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基本能完成实验操作任务;

在数据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提出假设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

  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长度、宽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纸条若干

  

(2)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3)木块若干

  (4)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5)垫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实验记录单

  (8)小组分工:

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教学过程】

  一、科学视野:

用“梁”、“柱”搭一座桥

  1.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

  2.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

你们的桥能承重吗?

  3.承重时,横梁会有什么变化?

(弯曲)

  4.引出课题:

抵抗弯曲。

(板书课题)

  5.科学中,我们一般把抵抗弯曲能力简称为抗弯曲能力。

你们的这座桥抗弯曲能力如何?

怎么测试一下?

(添加重物)

  6.学生汇报各小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科学探究:

探究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

各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相同吗?

根据你们的观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长度、宽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设:

横梁跨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具体的地质、环境等因素,就同种材料而言,横梁能改变的因素是宽度和厚度。

谁来说说,当我们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时,抗弯曲能力可能会怎样变化?

  如何证明你们的假设?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出示木块、纸条、垫圈图片。

  认识吗?

  可以怎么用?

  观察第二组材料,有什么发现?

(摸一摸)

  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你们的猜测吗?

  ①改变条件:

宽度、厚度。

改变方法:

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

  ②控制变量:

对比试验,除改变条件以外的量都不变。

  4.确定实验方案。

  ①将两木块对立作桥墩,保持一定距离。

  ②将纸条平放于两桥墩上作横梁,添加垫圈,观察横梁变化。

  ③继续添加垫圈,直至横梁刚好弯曲至桌面,记录数据。

  ④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只改变宽度或厚度),重复上述操作,边实验、边记录。

  ⑤整理材料,提交数据。

  5.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控制变量:

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用KT板上的标志线控制横梁跨度不变。

  ②操作要求:

垫圈要轻轻地放在纸桥梁的中间位置。

  ③计数原则:

纸桥梁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不能算。

  6.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

增加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

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7.思考:

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观察横梁的横切面是什么形状的?

怎样安放更好?

能用材料证明一下自己的理由吗?

(几乎所有的横梁横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都是立着安放的,也就是横梁的厚度比宽度大。

可用冰棍木片、塑料尺子进行演示证明。

  三、科学延伸:

工程与技术的涉猎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

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

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