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7094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 考研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发现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发现历史上国际关系的事实真相)

政治学:

寻找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史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寻求国际社会运行的一般性规律)

国际关系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政策研究的成果是政策报告。

理论研究需要依照科学研究方法的标准用事实论证一个学术观点,政策研究的目的是提出实现政府目标的政策建议

2、国际关系学的内容

(1)国际关系学的知识体系构成

以国别和地区为标准进行研究分工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在中国最常见的分类是美国和加拿大、俄罗斯和东欧、西欧、亚洲、中东和北非、非洲、拉美。

冷战后以问题为标准划分研究领域的做法日益收到学界重视,许多问题研究部门出现:

军控与裁军(又分为防止核扩散研究、外空问题研究、防止小型武器扩散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区域化研究、全球化研究)、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研究、非政府间组织探究)、反恐、国际能源与环保、公共外交等。

(2)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问题

归为三大类:

描述性问题(是什么)、因果性问题(为什么)、处方性问题(怎么办)

第3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

1、古代关于国家间关系的思想

管子:

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

国家国际地位变化的相对性,一国崛起必然意味着另一国的衰败

荀子:

王夺之人,霸夺之于,强夺之地。

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

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争取人心,争取盟友,兼并土地三种不同的战略产生三种不同的战略结果,以及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政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国际政治中的实力相对性原理劝说秦穆公放弃助晋攻郑

现实主义思想萌芽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萨战争史》研究国家间的冲突

霍布斯《利维坦》: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观点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战争不能避免只能推迟

自由主义思想萌芽

格劳修斯《战争与和平发法》是最早的国际法著作

康德《论永久和平》

2、现代国际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

理想主义学派(以应然而非实然的角度看待国际问题,认为人性是善的,或者至少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可以通过建立类似世界政府这样的组织来避免国家间的战争)

威尔逊1918十四点讲话

现实主义理论

古典现实主义

摩根索1948《国家间政治》

新现实主义

沃尔兹1979《国际政治理论》

进攻性现实主义

米尔斯海默2001《大国政治的悲剧》

自由主义理论

新自由主义

基欧汉和奈于1977《权利与相互依赖》

建构主义理论

温特1999《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英国学派

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流派

主要流派

关注问题

核心变量

解决途径

现实主义

安全、冲突

权力、国家利益

维持均势

自由主义

发展、合作

制度、共同利益

改善制度

建构主义

和谐、进化

观念、文化环境

改变观念

马克思主义

剥削、斗争

依附、阶级利益

改变国际秩序

3、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进程

(1)研究历程与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三个方向有了新发展

1、科学研究方法受到了重视有实证检验的研究性论文数量增多

2、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增强,开始主动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消极等待发达国家学者发现问题后再参与研究开始主动创造新的理论框架,而不是重复使用已有的理论原理

3、对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关注增强,表现为对先秦思想的整理和介绍以及中国古代外交史为案例发展新的理论

进入21世纪中国学者走过三个阶段

1、整理先秦有关国家间关系的哲学政治思想

2、运用现代国际关系的概念分析他们的思想

3、借鉴中国传统思想和东亚历史创造新的理论

(2)不同流派的影响力

现实主义理论主导政策研究、理论学术研究

自由主义仅次于现实主义,在国际经济领域影响力大于现实主义,但在国际安全和国际政治方面影响力小于现实主义。

建构主义主要集中于研究理论问题,对现实政治生活缺乏指导性作用,应用性差。

马克思主义学派影响较小

第4节、国际关系研究和学习方法

1、科学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研究方法由观察和分析两部分构成

传统研究方法:

依靠历史经验和人生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国家关系现象,或对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做简单的类比或分类,然后归纳出经验性的结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要求实证步骤,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即做到假设与事实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2)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

五步骤

1、文献回顾和批评

1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知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2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走弯路,节省时间

3避免重复前人已完成的研究

4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的缺陷或不足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2、寻找研究问题

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

(1)所选的问题应是一个没有答案或者现答案有缺陷的问题,=

(2)所选问题应是有学术或有社会意义的问题

(3)所选问题是研究者有可能回答的问题,即问题难度在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条件之内

3、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是用于实证检验的,当检验的结果与假设一致时,这个假设就成了结论,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假设不成立,则需要修改假设,而不是更换检验的事实

4、检验假设

个案分析,案例比较,统计分析,模拟实验,专家访谈

首先制定出检验假设的标准,没有具体的检验标准,检验就得不出结论。

5、得出结论

6、从科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答案的合理性都是有条件的,在得出结论时,研究者要明确这个答案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完善方面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3)常用的研究变量

1自变量

不受其他研究变量的影响而自身变化的变量。

一般来讲,自变量多是事件或发展趋势发生变化的条件或原因

2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一般来讲,因变量往往是关系变化的结果。

贸易逆差(自变量)——经济关系(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1)正相关:

x增大,y也增大;

x下降,y也下降(综合国力——国家利益)

(2)负相关:

x增大,y下降;

x下降,y增大(安全环境——军费增长)

(3)强度相关:

x变化到一定程度,y才发生变化(利益冲突——战争)

(4)曲线相关:

x与y的变化率不同(国防开支——国家安全)

(5)对称相关:

x与y的变化相互影响(苏联核战略——美国核战略)

(6)不对称相关:

x变化影响y,y变化不影响x(外交技巧——对外关系)

(7)中介相关:

x的变化通过干预变量影响到y的变化(冷战后中美都需要避免双方军事冲突——认识到避免军事冲突需要安全合作——发展战略合作)

(8)伪相关:

x变化直观以为会影响y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没有关系(有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文明冲突,研究结果是日美文明有重大区别,但冷战后日美同盟得到新发展)

4干预变量

干预变量是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变量,在研究一个国际关系的问题时,可以有多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不仅对因变量有不同的影响,而且自变量之间也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联系,因此如果将其中一个自变量抽出来单独研究,这个自变量就成了干预变量。

分离主义思潮(自变量)——台湾分离主义势力(因变量)——大陆军事威慑力(干预变量)

(4)必要条件与充分体条件

任何国际现象的出现都是许多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一个国际现象时必须对相关的因素(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分析。

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必要条件,通常都是研究中所选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由于大多数国际现象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往往是多个条件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共同成为某个国际现象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形成是有过程的,有的条件先具备,有的后具备,当最后一个构成充分条件的条件具备时,充分条件就形成了。

一般来说,越难形成的条件在国际事件中的作用越大,最难具备的或最晚形成的条件常常是最重要的条件。

2、学习国际关系的方法

多读:

阅读专业书籍和杂志

多想:

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对多种不同解释进行反复思考和比较,掌握可以支撑自己看法的事实依据和完整逻辑)

多说:

通过讨论来检验自己观点或看法的合理性

多写:

通过写作提高分析国际问题的逻辑能力

第2章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第1节国际体系

(1)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

国家间交往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和状态,在没有外部约束力的情况下,国家间交往必然处于无秩序的状态。

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国际体系无政府性指的是没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强制性权威机构来管理国家之间的交往。

联合国是一个成员国议事的机构,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没有强迫成员国服从联合国规则的强力机器。

军事暴力工具只要不被一个超国家机构垄断,国际体系的无序本质就只有程度变化而不会有性质变化,当每个国家都拥有军事自卫权的条件下,国家间的基本权力才是平等的。

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

国际社会的性质是无政府的,但这个社会体系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支配国际体系运转最主要的规律就是实力向心规律。

无政府性质是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

国家靠实力聚向体系中心,大家都想占据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结果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里体系中心的最近而实力弱小的国家则被边缘化。

(2)国际社会的社会属性

五服体系:

以周天子的王城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一个有中心和边缘的体系。

王城周围五百里为甸服,种王田,为天子提供粮食。

向外五百里为侯服,提供劳役和边疆保卫。

再向外两千五百里为一宾服,宾服的诸侯国是为中原国家,宾服地区每每五百里为一圻,次序是侯圻、甸圻、男圻、采圻、卫圻,推行文化教育和提供军事支持。

再向外的地区有要服和荒服两个地区,每个地区为一千里,要服地区按次序分为蛮服和夷服两地区,各有五百里,部族实现大体相似的政令,但可减少赋税,,荒服地区按次序分为镇服和蕃服两个地区,各有五百里。

部落的制度规范从简,人员可自由迁徙。

五服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具有明确人为规范,不过这套规范是顺应无政府性质和实力向心规律的规范,这套规范依据国家实力大小规定社会等级,对国家行为的约束非常小,主要是礼节方面的约束,目的是在无政府状态下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朝贡体系——黑帮——联合国)

国际社会的社会属性是等级性,国际体系是一个无政府性质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国际体系没有社会等级。

有政府社会与无政府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社会等级,而在于决定社会等级的标准不同。

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在有政府的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

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等级缺乏有效的制度(如国际法)保证;

而在有政府的社会体系中,等级关系则可以得到有效的制度(国内法)保证。

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各异,但官僚等级体制是其核心内容,只是具体名称和规定有所不同。

(3)国际与国内道德规范的区别

国际社会上,所有国家都认为追求本国私利是道德的行为。

当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通过伤害他国利益而维护本国利益的行为没有什么不道德的,甚至是被认为符合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

而在国内社会里,除了中央政府之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

 

国际社会

国内社会

性质

无政府

有政府

等级依据

实力

权力

行为准则

丛林法

契约法

法律效力

缺乏强制力

国家机器负责强制实施

军事暴力

无军事垄断

垄断于中央政府

安全保证

自助

政府保证

认同感

缺乏全球政治认同

民族国家认同

(4)国际体系构成三要素

国际行为体

在国际社会中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组织和个人、无论哪种国际行为体,其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而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了。

国际格局

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战略关系就是对国际格局有战略影响的大国之间同盟,敌对或非敌非友等情况。

国际规范

国家间在长期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对国家行为具有不同约束力的习惯、规则、法律等的统称。

虽然国际体系具有无政府性质,但国际规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国际秩序。

在无政府性质的条件下,各种维护国际体系秩序的规范的约束力是不一样的。

(国际条约约束力强一些,国际惯例约束力差一些)国际规范中包含自由主义的观念和理想成分,但其制定和实施又离不开现实的国际权力因素。

一般来说,国际规范往往是由大国制定,小国在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遵守。

国际规范从性质上归纳为“人人为敌的霍布斯文化”,“人人为竞争对手”的洛克文化。

以及“人人为友”的康德文化、霍布斯文化是指17世纪民族国家体系形成之前国家相互为敌的国际观念与规范;

洛克文化是指国家间相互为竞争对手的观念与规范这种文化已经有近四百年历史,在当前国际政治中仍居主导地位;

康德文化是初显于欧美国家安全共同体之内的观念与文化,目前还不是主流。

2、国际体系的变化

(1)国际体系的变化

三要素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体系发生变化,国际体系的量变是经常性的,但国际体系的质变需要较长的时期,三要素哪个或哪些要素改变可以作为体系质变的标准,尚无定论。

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这三个国际体系构成要素的质变速度是不一样的。

与国际行为体和国际规范相比,国际格局发生质变相对频繁。

国际格局由大国间的实力对比和它们的大国战略构成,其中战略关系变化速度快于实力对比,短则2-3年就可改变。

大国间的实力对比变化速度慢于战略关系,需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可能发生质变。

大国战略关系变化与大国实力分配变化两者结合,使得国际格局可在30-50年内发生质变。

国际行为体的质变则比国际格局缓慢,需要百年以上时间。

(城邦国家到帝国,从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

国际规范质变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国际规范质变的标准,国际规范在不同领域内变化的速度不同,对于质变的标准也不同。

如果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的“主权规范”为标准,那么这种规范之前的非主权规范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主权规范至今也已经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历史,而没有发生质变的迹象。

军事和经济领域,我们会发现国际规范变化受到科学技术进步影响很大。

核武器出现只有20年时间,防止核武器扩散就发展成为国际规范。

不过一战时就有了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概念。

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也是变化较快的领域,总之,有关国际规范的质变标准和实践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

由于国际规范、行为体的质变速度慢,而国际格局质变速度快,因此人们在观察国际体系变化时主要看国际格局。

维也纳—梅特涅体系是欧洲由法国称霸回归到多强争霸的格局。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导了“神圣同盟”,这一体系被称为维也纳—梅特涅体系,这个体系确定了正统原则(欧洲应恢复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秩序与君主制度)、补偿原则(即以领土补偿、弥补旧日损失从而巩固正统)和干涉主义原则(即各缔约国在各领域的互相帮助)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美国成为首强但不能主导世界的国际体系。

一战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抬头,加上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美国式国际政治理想与传统的欧洲“现实政治”观念很难融合,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为了拆散英日同盟和削弱英日海上力量,美国1921年组织召开华盛顿会议,达成主要条约有《四国公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达成的一系列条约,各大国在欧洲和远东等地区的势力范围终于划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

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均衡格局。

二战临近尾声,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举行会议、雅尔塔会议研究了彻底击溃德日法西斯的问题,并且讨论了战后的世界秩序问题,包括全球性安排和地区性安排,地区性安排主要涉及欧洲和远东。

欧洲的安排又分别以巴尔干、波兰和德国问题为中心。

加上此前在1944年7—10月间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协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协议成立联合国),二战后新的国际安全、政治、经济秩序的蓝图被基本拟定。

冷战后体系是美国一超独大的国际体系。

1988年5月29日—6月2日,美国与苏联达成裁剪核武器的协议,是人类达成的第一个减少核武器的协议,里根宣布冷战结束。

1990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并得到几十个国家的支持。

苏联与1991年12月正式解体,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东西方对抗结束,民主化与市场化大潮席卷全球。

(2)国际体系的变化动力

国际体系的变化源于体系构成要素的变化,但对于导致国际体系变化的根本动力,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看法。

现实主义从物质力量变化的角度理解国际体系的变化。

因此他们将国际体系的变化归结为大国实力结构的变化,然后将实力结构的变化归结为科学技术和社会和生产能力的变化(中华帝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欧洲——先进机械工业技术)(美国——先进的电子,生物,信息,金融等技术)现实主义并不否认国际规范质变对国际体系的变化的重要影响,但是他们认为国际规范变化的物质基础是大国物质实力变化,因此将实力格局视为国际体系变化的首要因素。

自由主义利用国际规范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体系的变化,他们将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和平归结于核禁忌规范的出现,即核大国相互不敢贸然使用核武器,超级大国受此规范的制约,冷战期间始终没有正面开战,是通过代理人战争的方式,利用常规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同时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变化源于人道主义干涉规范对国家主权的侵蚀,这一规范正在改变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他们认为全球性国际规范的增加,使得国际组织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组织或共同体有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主要国际行为体的可能性。

建构主义也认为规范变化是国际体系变化的原因,但是将规范的变化归结于国家间文化认同的社会,具体地讲,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将促使国家间的社会学习和模仿,并在其中形成国家的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集体认同变迁的过程。

集体认同的变迁最终促成国际体系转换。

国际体系转换过程中有四个关键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化以及自我约束。

相互依存是国家间有赖于强制力或者说是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该派学者认为,遵循国际制度的内化,推行民主和法治、主张道义上的安全承诺这三种自我克制的途径,将使集体认同更容易实现。

(三)国际体系的类别问题

学界对国际体系的分类标准缺乏共识,国际体系这一概念运用混乱。

第2节国际格局

1、国际格局的含义

极——指代国际体系中相互对立的主导力量。

“极”的概念缺乏共识性的定义,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将一定时期内占支配地位的主导性大国视为“极”。

国际格局与实力结构之间存在差别,国际体系的实力结构是指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这一结构在任何条件之下都始终存在,然而实力结构是处于不断变化中。

当实力结构变化处于缓慢状态时,其量变在较长时期内都不会引发实力结构的质变,于是人们将这种相对稳定的实力结构称之为“国际格局”,然而当实力结构处于较快的变动状态,并可能在较短时期出现质变,人们就认为这是国际格局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实力结构处于较快变化的状态,国际格局处于未形成的状态。

国际格局与实力结构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稳定不变的实力结构,后者涵盖了稳定与不稳定两种状态。

2、国际格局的构成要素

国际格局由大国实力对比与大国战略关系两个要素构成,实力对比是指大国之间相对实力的差别,我们可以将大国区分为超级大国和强国两大类别,但同时还需要观察大国战略关系,因为大国之间的结盟关系决定了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当实力结构受到结盟这一变量的干扰,其结构形态与大国之间的实力结构形态是不一样的。

大国战略关系是指国家之间的敌友关系,大国战略关系具体分三类,盟友,非敌非友和敌手。

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可以改变国际实力结构的形态,因此需要观察国家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两个变量的结合才能对国际格局的形态作判断。

3、国际格局形态

单极、两极和多极这三个基本形态变化的根据是主导力量的变化,而中小国家实力对比变化对基本形态不构成影响,因为中小国家改变与主导国的战略关系并不能使国际格局发生质变,客观上中小国家的实力是分散的,不可能团结团结成有统一指挥的军事集团,其产生的合力远远小于独立的主导力量。

在上述三个基本形态之间,国际格局还可以有多个变种,如一超多强,一超两强,二超一强,两超两强,二超多强等等。

国际格局形态的变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大国战略关系。

4、国际格局变化动因

大国实力对比与大国战略关系都有可能引发国际格局质变。

但更深层次的变化动因还是实力对比的变化。

大国实力变化是由实力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不平衡发展规律决定了所有国家事物实力既不可能完全相等,也不可能同步变化。

实力基础不同,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不同,这三个不同的要素决定了所有国家的实力每天处于变化之中,但变化的结果也不同。

不同的变化结果使得国家间的实力差距也是每天处于变化之中。

实力不平衡发展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内生动力,就单个国家而言,实力是其在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能力基础,随着实力的变化,国家采取行动的决策会发生变化,就国际体系的整体而言,实力不平衡发展随时从程度上改变国家间的实力对比,随着实力对比变化的积累,将会改变国际实力格局,国际格局的变化则可能改变世界中心的地理位置,而所有这些实力不平衡发展的结果都不可避免改变每个国家的行为。

实力不平衡发展的速度与国际关系变化的速度正相关,实力不平衡发展速度越快,改变实力格局的时间越短,从而变化的过程就越激烈,冲突越严重,引发战争的概率就越大;

反之则相对平稳,冲突缓和,战争的危险较小。

5、国际格局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相同的国际格局下,实力等级不同的国家受到的格局约束力不同。

单极格局中,超级大国受到约束力最小,强国其次,中小国家最大。

两极格局中,超级大国与强国受到的约束力大于中小国家。

多极格局中,大国与小国受到格局的影响相似,依据利益变化改变结盟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