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874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

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

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5.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有所冲击;

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身自由的问题;

D选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

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7.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详解】根据材料“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小麦价格暴涨”可知,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故①项正确。

《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时间上不符合,故②项错误。

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且发展了稻麦兼种技术,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③项正确。

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因此它不可能于南宋初年“开始”从“北方”传入。

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排除ACD,选B。

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丝织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

【详解】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

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故选C;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中并非体现,排除D。

9.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

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

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

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反映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联系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

10.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1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

“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

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

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

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12.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详解】从材料中的“商亦无害”,可以看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答案为D项。

从材料中的“学者不当自为之”来看,重农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重商主义并未盛行,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排除A、B、C项。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

这项政策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这种政策。

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对人们的社会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13.晚明文献记载:

“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

”材料表明当时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朝贡贸易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晚明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商品的质量以及人们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内容;

B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朝贡贸易,而不是“海禁”;

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天朝上国的地位依旧存在,没有改变。

14.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

“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

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

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

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

故选B。

【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

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16.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官吏贪腐严重

B.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英国大量走私鸦片

D.中国被迫开设商埠

金银是世界上通用的硬通货币,白银外流导致我国实际支付能力降低,购买力降低,因而导致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走私,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现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选C;

晚清官吏贪腐和小农经济与铜钱的需求量增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

中国被迫开埠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

17.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不符合“短短三十年”范畴,排除A。

通过材料“1900年庚子国变”“短短三十年”判定可知,洋务运动开展了30多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排除B,选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性质上不同于洋务经济,排除C。

18.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刘锡鸿本人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却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这体现了刘锡鸿的官场功利主义,这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B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故A错误;

材料反映了晚清外交官员对西方有一定的认识,故C错误;

刘锡鸿的言行与小农经济无关,故D错误。

19.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

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

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没有体现出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排除B、C项;

这一决议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

20.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在1940-1943年的数量急剧增长,即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因此本体选择B选项。

A选项不符合1941-1942年的情况;

C选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沿海与内陆的区别;

D选项结合所学可知是错误的,是为了抗战而准备物资。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经济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发展情况是比较有倾向化的,所有的工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为了抗日战争服务,因此这种工业往往都是武器制造或者所需要的必要的战争必需品。

而在日本占领区域也同样是为了战争服务,生产战争所需要的物资。

21.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

A是材料现象;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

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

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

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

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

“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

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2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

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

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

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24.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

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

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

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

故选C。

25.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