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教学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教学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教学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冲积作用,间有滨海堆积或湖泊堆积
大陆停滞水
堆积
湖泊平原
湖泊堆积作用
沼泽地
沼泽堆积作用
大陆构造
~侵蚀
构造平原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塬,粱、峁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
岩溶(喀斯特)
岩溶盆地
地表水及地下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峰林地形
地表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石芽残丘
地表水的溶蚀作用
溶蚀准平原
地表水的长期溶蚀作用及河流的堆积作用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
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
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
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
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
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
山地名称
绝对高度(m)
相对高度(m)
备注
最高山
>5000
其界线大致与现代冰川位置和雪线相符
高山
3500~5000
>1000
以构造作用为主,具有强烈的冰川刨蚀切割作用
中高山
500~1000
低高山
200~500
中山
高中山
1000~3500
以构造作用为主,具有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和部分的冰川刨蚀作用
低中山
低山
中低山
以构造作用为主,受长期强烈剥蚀切割作用
丘陵
<500
<100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
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
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物的颗粒粗大,且多呈亚角形,中部颗粒较细,多为块石、碎石、圆砾、角砾及砂等,尾部颗粒更细,多为细砂、粉砂、粉土和粉质粘土等,有时还有淤泥等软土。
洪积扇的地下水位在顶部埋藏较深,向中部及尾部变浅,在尾部及边缘地带常出露地表,形成条带状均沼泽地。
2、坡积裙
坡积裙是由山坡上的面流将风化碎屑物质,携带到山坡下,并围绕坡脚堆积,形成的裙状地貌。
坡积裙的物质组成直接来源于山坡,因此,一般分选性差,细小和粗大的颗粒相互夹杂在一起。
有时由于重力作用,粗颗粒堆积在紧邻山麓,细颗粒则堆积得稍远一点。
3、山前平原
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暂时水流在山前堆积了大量的洪积物,这些洪积物和山坡上面流所挟带下来的坡积物汇合起来,形成了宽广平坦的山前平原。
山前平原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外貌上看,环绕着山前地带成一狭长地形,靠近山麓地形较高,由于山前平原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所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地形。
山前平原堆积物的岩性和山区岩层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如山区岩层中有煤系地层分布时,在山前平原上则广泛分布着夹杂煤屑的粉质粘土层。
在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洪积扇向山麓的下方移动,因此山前平原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果山区在上升过程中曾有过间歇,在山前平原上就产生了高差明显的山麓阶地。
4、山间凹地
被环绕的山地所包围而形成的堆积盆地,称为山间凹地。
山间凹地由周围的山前平原继续扩大所组成,凹地边缘颗粒粗大,一般呈亚角形,四地中心,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浅,有时形成大片沼泽洼地。
三、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1、河谷
(1)河谷的分类
①侵蚀河谷:
由地表水流所切割成的河谷。
②构造河谷:
由地壳错动所产生的低地,后来又经流水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③火山河谷:
分布在火山裂隙处的河谷。
④冰川河谷:
经过冰川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⑤岩溶河谷:
在岩溶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⑥凤成河谷:
由风力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2)河谷的发育阶段
①少年期河谷:
河床坡度陡,流速大,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加深加长,河谷成“V”字形,出现陡崖深谷。
(a)隘谷:
具有垂直深切的崖壁,谷底宽度与上部大致相同,谷形狭窄,谷坡陡立、谷底完全被水淹没。
(b)嶂谷:
两侧谷坡分得较开,坡麓具有陡壁或有缓坡,谷底部分被水淹没。
(c)峡谷:
是嵌入岩层很深的河谷,两壁陡峭,谷底狭窄,大多数狭谷的底部被水淹没。
②壮年期河谷:
河谷纵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往往成不对际的“U”字形,侧向侵蚀为主,河曲发育,晚期有蛇曲及牛轭湖生成,原始地形受到强烈破坏。
(a)河曲:
由于河流侧向侵蚀时,若一岸遇到坚硬岩石,水流冲击坚硬岩石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冲刷对岸,久而久之,河谷变得弯弯曲曲,这样的河谷称为河曲。
河流受冲刷的一岸,弧形内侧朝向河床,称为凹岸;
其相对的另一岸则为堆积的一岸,弧形内侧反向河床,称为凸岸。
(b)蛇曲:
侧向侵蚀的继续发展,使河谷愈来愈宽,而河床则在河谷底部弯来弯去,这种河谷的地貌形态称为蛇曲。
③老年期河谷:
整个河流均达平衡剖面,侵蚀作用几乎停止而堆积作用特别显著。
河谷特别宽阔,阶地完整,牛轭湖和蛇曲特别发育,巨大的河流则出现广阔的冲积平原。
(3)河谷内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①河床:
河床是谷底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
河床由于受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来弯去,经常改变河道的位置,这样,河床底部的冲积物就复杂多变。
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的岩石或者是大块的碎石、卵石,但由于侧向侵蚀的结果常带来大量的细小颗粒,并可能有软土存在。
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河流挟带来的粗大颗粒交错在一起,使河床下的堆积物复杂化。
山区河流河床底部的堆积物本身也往往是不固定的,当下一次较大的洪水下来时,原来堆积的物质被搬运走了,而又雄积下来新的物质。
平原地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
②河漫滩:
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称为河漫滩。
河流上游,河漫滩往往由大块碎石所组成,但是是不稳定的,再一次洪水到来时可能把它冲走。
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
河_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
河漫滩的地下水位一般都较浅,在干旱地区往往形成盐渍地。
由于河流挟带的碎屑物不断堆积在河床的两侧,这样有时靠河床一侧的河漫滩地形较其他部分为高,河漫滩上的低洼部分则逐渐形成河漫滩湖泊或河漫滩沼泽地。
③牛轭湖:
牛轭湖是河流产生蛇曲的结果。
当河流弯曲得十分厉害,一旦河流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淤塞,就成了牛轭湖。
在枯水和平水期间j牛轭湖内长满了水草,渐渐淤积成为沼泽。
在洪水期间,牛轭湖有时就和河流相接成为溢洪区,牛轭湖一般是泥炭、淤泥堆积的地区。
④阶地:
阶地是地壳上片、河流下切形成的地貌。
当上升过程中有几次停顿的阶段,就形成几级阶地。
阶地由河漫滩以上算起,分别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等。
阶地愈高,形成的时代愈老,这样,高阶地上土的密度就比较大,压缩性也比较低。
但是,高阶地靠山坡的一侧也可能有新近堆积的坡积层、洪积层,其压缩性高,结构强度反而低。
在低阶地上,土的密度就较高阶地为小,地下水位也较浅,特别要注意低阶
地上地形比较低洼的地段。
这些地方有时积水,生长一些水草。
这往往曾是河漫滩湖泊和牛轭湖的地方。
有时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堆积物埋藏很深,成为透镜体或条带状的淤泥。
(4)阶地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
(a)横阶地:
垂直于河流方向的阶地。
高度相差很大,一般位于谷底有坚硬岩石的地区,也往往产生在构造变动的地方。
河水从高阶地上往下流形成了巨大的瀑布、跌水或急滩。
(b)纵阶地:
平行于河流方向的阶地。
阶地面比较平缓,成狭长的条带形,呈台阶式,每一级阶地都有前缘、阶坡、阶地面和后缘。
前缘或后缘冲沟一般较发育,常有滑坡分布。
纵阶地又可根据其成因分为:
1)侵蚀阶地:
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侵蚀阶地。
这种阶地只有在山区河流中才能见到。
2)堆积阶地:
河流最早切割成为广阔的河谷,再在其上进行堆积,待地壳上升时,河流在堆积物中所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根据堆积的形式又可分为:
1)上叠阶地:
河流在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逐渐减小,侧向侵蚀也不能达到它原有的范围,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上叠阶地。
2)内叠阶地:
河流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超过了原有堆积物的厚度,甚至
切割了基岩,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内叠阶地。
3)基座阶地:
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其上又覆盖着河流的堆积物,这种成因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2、河间地块
河谷相互之间所隔开的广阔地段,称为分水岭。
在山区,分水岭通常是峻高的山脊;
在平原地区,分水岭常表现为较平坦的地形,外表上不很明显,水仅从一个微高的地段流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称为河间地块。
河间地块本身的地质构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原先是构造平原,受相反方向两条河流的切割而成为剥蚀准平原类型,有的原先是洪积扇或阶地,为几条吏流同时切割而成了河间地块。
河间地块的地表水分别流入各自的河流,地下水也分别补给各自的河流,地表水的分水岭常和地下水的分水岭相一致(岩溶地区除外),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四、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平原
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开阔,堆积作用十分强烈。
每当雨季,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降低,堆积大量碎屑物,在两岸逐渐形成了天然堤。
当洪水继续向河床以外广大面积上淹没时,流速愈来愈小,堆积了更为细小的物质,形成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
或者,当河流的阶地达到非常大的面积时,这个具有平缓的微微切割的广大地区也称为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上岩石埋藏一般很深,第四纪堆积物很厚,细颗粒多,地下水位浅,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
在冲积平原上,凡是地形比较低洼或水草茂盛的地方,过去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常有较厚的带状淤泥分布。
冲积平原上有时被风成砂所掩盖,形成了复杂的砂丘地貌。
2、河口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了大量的碎屑物,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地段,称为河口三角洲。
由于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最末端,人海处经常受到海浪或湖汐的顶托,流速几乎为零,使淤泥等最细小的颗粒能全部堆积下来,形成巨厚的淤泥层。
河口三角洲地下水位一般很浅,地基土的承载力比较低,常为软土地基。
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海岸线不断往海域方向扩张,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日益扩大,反之,则渐趋缩小。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时期,流速迅速减小,产生了大量的分流,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网。
小的分流往往成为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沟,这些小河沟后来又被河流冲积物所掩盖,成为暗浜或暗沟。
五、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1、湖泊平原
由于地表水流将大量的凤化碎屑物带到湖泊洼地,使湖岸堆积、湖边堆积和湖心堆积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形成了大片向湖心倾斜的平原,称为湖泊平原。
湖泊平原由于是在静水条件下堆积起来的,淤泥和泥炭的总厚度很大,其中往往夹有数层很薄的水平层理的细砂或粘土夹层,很少见到圆砾或卵石。
土的颗粒由湖岸向湖心逐渐变细。
湖泊平原上地下水位一般都很浅,土质也软弱。
2、沼泽地
湖泊洼地中水草茂盛,大量有机物在洼地中积聚,久而久之产生了湖泊的沼泽化。
当喜水植物渐渐长满了整个湖泊洼地,便形成了沼泽地。
在平原上河流弯曲的地段,容易产生沼泽地,大多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地方。
另一方面,当河流流经沼泽地时,由于沼泽地的土质松软,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往往迂回曲折,有时形成许多小的牛轭湖。
在山区山坡较平缓的地段,由于地表水排泄不畅或由于地下水的出露亦可形成沼泽地。
六、岩溶(喀斯特)地貌
1、岩溶盆地
岩溶盆地是一种漏斗状或盆状的凹地,常以较高、较陡的悬崖与周围相隔离。
盆地的规模大小不一,形态上变化也很大,有时由数个岩溶盆地串通而成狭长形的带状地。
岩溶盆地的底部比较平坦(底部低洼部分常有软土、淤泥存在)。
地表河流或地下暗河流经其中,常有漏斗、竖井、落水洞等分布。
盆地边缘常有石灰岩的风化残积物(红粘土)及悬崖崩塌物的堆积;
岩溶盆地的周围常有各种形式的岩溶下降泉出露,地表水及周围的下降泉均由无数的落水洞或暗河所排泄。
当洪水期间,这些落水洞或暗河被堵,排泄不畅时,则形成暂时积水,淹没盆地底部或成为一个季节性的岩溶湖泊。
岩溶盆地常一连串地沿着断层线、褶皱轴或主要节理方向上发育,因这些构造形迹的存在,使岩溶盆地更易发育。
落水洞、竖井:
是由于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凹地、高倾角节理、裂隙密集交叉处溶蚀扩大而成,起着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作用者称落水洞;
不起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通道作用者,称竖井或天然井。
漏斗:
为倒圆锥状或漏斗状的低洼地形,由于水的侵蚀并伴随着塌陷而成。
溶洞、暗河:
是以岩溶水的溶蚀作用为主,间有潜蚀和机械塌陷作用而造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称溶洞。
当溶洞中有经常性的水流,而流量又较大(大于50L/s)时,则称力暗河。
2、峰林地形
岩溶盆地的边缘进一步受到溶蚀破坏,使连续的石灰岩悬崖切割分离而成柱形或锥形的陡峭石峰,就形成了峰林地形。
许多石峰分布在一起的称峰丛或峰林。
当峰林地形形成后,由于地表河流的侧蚀作用和进一步的溶蚀作用,石峰的高度减低,相互间的距离增大,形成了孤立挺拔的孤峰,有时称为残峰。
在厚层水平的石灰岩地区,当垂直节理发育时,经强烈的溶蚀作用而成密集壁立的石峰称为石林。
峰林地区的地面常崎岖不平,常有石芽发育,并有漏斗、竖井,、落水洞、暗河等分布。
峰林往往顺岩层走向排列,在背斜的轴部峰林最易形成,而且发育也较完善。
在产状平缓、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地区,峰林则常成星点状分布。
3、石芽残丘
当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表面或裂隙流动时,常将岩石溶切成很深的槽沟,共长度小于五倍宽度者,称为溶沟,大于五倍者称为溶槽。
溶沟之间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
石芽分布在石灰岩裸露的地面上,成为石芽残丘。
石芽的形态表现多种多样,有山脊式、棋盘式和石林式;
或裸露于地面,或隐伏于地下。
石芽之间溶沟底部的红粘土,一般含水量较大,土质较软。
4、溶蚀准平原
岩溶盆地经过长期的溶蚀破坏,形成比较开阔的平原称溶蚀准平原。
其上常有稀落低矮的残峰分布,地表为河流冲积层或石灰岩的凤化残积物(红粘土)所覆盖,河流两旁或
河床底部有时有灰岩出露,地面分布着漏斗或落水洞,或有石芽出露地表。
暗河时出时没,常见有地表塌陷及造成塌陷的土洞。
第四纪堆积物
一、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
可能遇到的第四纪堆积物有下列几种(见表3)。
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表3
成因类型
主导地质作用
风化残积
残积
物理,化学风化作用
重力堆积
坠积
崩塌堆积
滑坡堆积
土溜
较长期的重力作用
短促间发生的重力破坏作用
大型斜坡块体重力破坏作用
小型斜坡块体表面的重力破坏作用
大陆流水
坡积
洪积
冲积
三角洲堆积(河~湖)
湖泊堆积
沼泽堆积
斜坡上雨水、雪水间有重力的长期搬运、堆积作用
短期内大量地表水流搬运、堆积作用
长期的地表水流沿河谷搬运、堆积作用
河水、湖水混合堆积作用
浅水型的静水堆积作用
潴水型的静水堆积作用
海水堆积
滨海堆积
浅海堆积
深海堆积
三角洲堆积(河~海)
海浪及岸流的堆积作用
浅海相动荡及静水的混合堆积作用
深海相静水的堆积作用
河水,海水混合堆积作用
地下水堆积
泉水堆积
洞穴堆积
化学堆积作用及部分机械堆积作用
机械堆积作用及部分化学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冰碛堆积
冰水堆积
冰碛湖堆积
固体状态冰川的搬运、堆积作用
冰川中冰下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冰川地区的静水堆积作用
风力堆积
风积
风~水堆积
风的搬运堆积作用
风的搬运堆积作用后来又经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二、主要的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1、残积物
岩石表面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而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
残积物在形成的初期,上部的颗粒较细,下部颗粒粗大,但由于雨水或雪水的淋漓,
细小碎屑被带走,形成杂乱的堆积物,没有层理、具有较大的孔隙度。
残积物颗粒的粗细决定干母岩的岩性,因此,有些地区残积物是粗大的岩块,而另一些地区可能是细小的碎屑。
残积物没有经过水平的位移,颗粒具有明显的棱角,但由于大的岩块受到重力作用在下坠过程中可能将周围小的岩块挤出,产生缓慢的、微小的水平位移。
残积物的成分与母岩的岩性密切相关,如花岗岩的残积物中,长石常分解成粘土矿物,石英常破碎成细砂;
石灰岩的残积物则往往成为红粘土。
残积物的厚度取决于它的残积条件:
在山丘顶部常被侵蚀而厚度较小,山谷低洼处则厚度较大,山坡上往往是粗大的岩块。
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和岩石风化程度不一,因而在很小的范围内,厚度的变化很大。
残积物一般透水性较强,以致残积物中一般无地下水,但当堆积在低洼地段而下伏母岩又为不透水层时,则有上层滞水出现。
2、坡积物
高处的风化碎屑物由于雨水或雪水的搬运,或者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斜坡或坡脚,这种堆积物称为坡积物。
坡积物的岩性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但与高处的岩性组成有直接关系。
坡积物一般具有
棱角,但由于经过一段距离的搬运,往往成为亚角形。
坡积物没有经过良好的分选作用,细小或粗大的碎块往往夹杂在一起。
但由于重力作用,比较粗大的颗粒一般堆积在紧靠斜坡的部位,而细小的颗粒则分布在离开斜坡稍远的地方。
坡积物中一般见不到层理,但有时也具有局部的不清晰的层理。
新近堆积的坡积物经常具有垂直的孔隙,结构显得比较疏松。
一般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在水中很易崩解。
坡积形成的黄土,其湿陷性一般比洪积或冲积形成的黄土要高得多。
坡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在坡积物非常复杂的地区,有时形成上层滞水。
坡积物的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厘米到一二十米。
在斜坡较陡的地段厚度较薄,在坡脚地段堆积较厚。
一般当斜坡的坡度愈陡时,坡脚坡积物的范围愈大。
3、洪积物
山区或高地上的暂时水流将大量的风化碎屑物挟带下来,堆积在前缘的平缓地带,这种堆积物称为洪积物。
洪积物具有一定的分选作用。
距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堆积物的颗粒粗大,碎块多呈亚角形;
离山区或高地较远的地方,堆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颗粒形状由亚角形逐渐变成亚圆形或圆形。
在离山区或高地更远一些的地方,洪积物中则往往有淤泥等细颗粒土的分布。
但是,由于每次暂时水流的搬运能力不等,在粗大颗粒的孔隙中往往填充了细小颗粒,而在细小颗粒层中有时会出现粗大的颗粒,粗细颗粒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洪积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层理,但在靠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层理紊乱,往往成为交错
层理;
在离山区或高地远的地方,层理逐渐清楚,一般成为水平层理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由山区或高地前缘向平原补给。
由于山区或高地前缘地形高,潜水埋藏深,离山区或高地较_远的地方,地形低,潜水浅;
在局部低洼地段,潜水可能溢出地表。
此外,如粗大颗粒的洪积物尖灭在细小颗粒的上面时,潜水也可能在粗细颗粒的交接处溢出地表。
洪积物的厚度一般是离山区或高地近的地方厚度大,远的地方厚度小。
在局部范围内的变化不大。
4、冲积物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
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
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
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
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
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
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
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原来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的粒度常较河漫滩的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和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的夹层。
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的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
平原河谷冲积物(除牛轭湖外),一般是较好的地基。
粗颗粒的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细颗粒的稍低,但要注意冲积砂的密实度和振动液化的问题。
(3)三角洲冲积物
三角洲冲积物是河流搬运的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人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而成。
一般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