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4390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归纳: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

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原因: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

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2、经济方面: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

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

◇设置管理机构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

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7、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巩固国家统一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

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

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

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统一台湾

1、原因:

(1)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2)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过程:

(1)攻:

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郑克塽投降;

(2)守:

随后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

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知识延伸】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是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端

3、影响:

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三)平定蒙古准噶尔贵族叛乱:

1、原因:

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

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

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

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

3、意义:

①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带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②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管辖与治理

③增强了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起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四)加强民族团结(总原则:

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汉族:

1、措施:

①崇尚儒学,尊奉孔子;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成效: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

对其他少数民族:

1、措施:

①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②册封活佛(顺治:

达赖;康熙:

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③设“木兰围场”,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2、成效:

既加强了民族团结又通过分而治之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思考】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有什么意义?

通过康熙帝的努力,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空前的巩固和发展,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国家统一,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康熙帝的实践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入侵

1、原因: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

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

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

3、性质:

反侵略战争。

4、经过:

康熙帝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5、结果: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内容: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

▲性质:

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影响: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6、影响:

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使用“中国”国号)

【知识拓展】在近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三、康乾盛世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康熙自评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材标题把康熙帝定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一、开创儒家思想

(一)背景

1、春秋:

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孔子决心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二)内容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

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评价:

消极——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积极——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处理人际关系的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

老百姓——“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统治者——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评价:

积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消极——仁爱有等级

【辨析】礼与仁的关系:

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

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

3、中庸(协调礼仁方法)——哲学概念

①中庸的含义: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礼、中庸

思想核心

思想基础

中介

(三)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二、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意义: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标:

——“成人”,成“君子”。

“成人”:

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成君子”:

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评价:

积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

消极——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

——孔子整理编撰“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

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三、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

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

①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

维护等级,不平等;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一、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哲学方面:

1、哲学观点:

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

②理念属于人的思想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

③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