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506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压教学设计共4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播放影像资料:

《郭川航海30天:

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提问:

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

什么原因造成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一课时学生复习旧知:

热力环流。

(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

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

师: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

[讲授新课]

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

一、单圈环流

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

并补充如下内容。

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

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

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

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

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

生:

--------师;

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

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

2、9的旁边。

[板书]:

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

-------师:

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

生:

---------师:

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

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

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

不会。

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

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

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

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

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逐渐的给其施加真实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逐步的还原,首先给其增加地球自转这个现实因素。

[板书]

二、三圈环流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学过的三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

在高空,由于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

在近地面,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

第二个知识: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第三个知识: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简称为“南左北右”。

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比如说,北半球近地面的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东北风;

北半球近地面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西南风;

南半球反之。

接下来我们来看课件上这幅图,先来理解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图: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低压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被迫下沉30。

N(北纬30度形成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教师对照图片解释。

(这部分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需要教师讲解)

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

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

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

)在北纬30°

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请同学们以30°

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

(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

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图,加强理解记忆。

明白了低纬环流圈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学习中纬和高纬环流圈的内容。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讨论并展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补充讲解。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

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

(请同学们观察图

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

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

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

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

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

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

四带三风。

在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是使地球向左偏转,所形成风带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但气压带却与北半球相似。

请同学们快速的将南半球的“四带三风”画出来----生:

------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

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

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七风六带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

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可以重合的。

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

板书:

南北对称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

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意外,北纬30°

附近与北纬60°

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

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

附近是“副极地”。

总之可以归纳为: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赤道向北,依次出现“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可以归纳出第三个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补充:

如果不好记忆风带的风向的话,可以先把高低气压带先记住,然后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

根据这三个规律,你们再试着去记忆一下这“七风六带”。

请同学们将填图册拿出来,背着书把“七风六带”填写上去,并标注好风带的风向。

现在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加上,只假设地表均一,大气环流在“7带6风”的基础上受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到底气压带和风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假设地表均一生:

------------师: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图

2、11,先请同学们找到0°

纬线,它是变动的吗?

不是。

那太阳直射点、气压带和风带是变动的吗?

是。

我们只选择赤道附近进行分析,请同学们看到b图,此时是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的是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中部与赤道重合;

再请同学们看a图,此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

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谁来分析一下冬至日的情况?

c图,此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很好,请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

师:

由于南半球的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所以请同学们在后面在补充一句话:

就南半球而言,相对于春秋分日,夏季(12/22)南移冬季(

6、22)北移。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课堂小结

课堂延伸

现在还剩下一个假设条件,即假设地表不均一,如果我们把这个假设也将其还原,即地表均一,此时要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又会发生怎样的复杂变化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单圈环流(理想模式)

二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结果)----“七带六风”

规律:

1、南北对称;

2、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3、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三假设地表均一

气压带与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反思:

1三圈环流一直都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此理论是一个统计学理论,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其形成的过程,而要求掌握其形成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

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弱化这个难点,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强化“七风六带”这个重点上面。

除此,课本的第一自然段对大气环流的介绍与本节课“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关系不大,所以我选择了省略该内容,可以在后面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时注意提及。

2整个第二节的它有一个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在里面,即先理想化模型再逐渐的将其归于现实。

这是本节内容内在的联系,也是一个很好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很有意识的在安排这个思路。

3本来这节课我是想用PPT进行教学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看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由于担心学生自己画图耽搁时间,再加上本身对课堂驾驭能力的限制,没有尝试使用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真是一个遗憾。

4由于这节课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我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学情,导致没找到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完美结合点。

这样下来,整堂课虽然有学生在动手,但缺少学生和谐欢快的氛围,下次一定要注意。

5讲这样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幽默感。

比如说,在讲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时候如果采用情景式教学那就很好了,恰当的用一些“江湖道义”等串联起来的情景教学肯定会增加课堂的幽默感。

第2篇:

气压与风教学设计

气压与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

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大气运动产生的基本过程(热力环流),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关于“等压线及分布”内容,本课暂不涉及,留待“季风”一课中展开。

2.地位与作用

在教学内容中,“影响气压的因素”对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非常必要;

而“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又为下一课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行星风系)教学的基础;

“海陆风”的内容教学又能和下一专题中有关季风的成因,完成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分析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认识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山谷风和海陆风的成因分析,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

2.难点:

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流程示意

五、教学过程

(一)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问题情境导入: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夏天我们经常用“闷热”这样的词语,一些老年人,特别肺部、心脏有问题就特别不好受,容易发病出意外。

而进入天气转凉的秋季,我们也会用“秋高气爽”来形容,天气一般晴好适合也锻炼身体。

你知道两种季节所反映的气候要素有何差别?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感受不同季节的气压高低,使学生认识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实际上影响气压的因素还有空气垂直运动,由于在本课中暂无应用,因此计划在“行星风系”一节教学中涉及。

(二)热空气上升原理

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PTT,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你能否解释:

“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动吗?

(三)空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热力环流形成示意)教师演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引导学生思考:

大气运动有哪两种运动方式?

找一找两种运动方式的产生原因、规律。

【设计思想】大气垂直运动规律—热空气上升形成近地面低气压,冷空气下沉形成近地面高气压;

大气水平运动规律—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师生总结空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

【设计思想】有空气水平流动(风)说明存在气压差异,而气压差异是否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

冷热不均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由逆向推导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下面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形成提供正确的思考方法。

(四)山谷风与海陆风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思考题,观察山谷风、海陆风示意图,通过自己对空气水平运动产生原理的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说明山风或谷风、海风或陆风的形成原因。

教师给出相关资料:

“谷风——白天山坡受热,空气升温快,热空气上升地面形成低气压;

而在山谷空气升温慢,形成高气压,因此空气由谷底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间则相反,形成山风。

海风——陆地与海洋的热容量不同,陆地热容量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因此,白天陆地升温快,热空气上升地面形成低气压;

而海洋升温慢空气较冷,形成高气压,因此近地面空气有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间则相反,形成陆风。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相互启发。

以小组讨论方式探讨“山谷风、海陆风的成因”,尤其是让学生表述成因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教师需在学生讨论前布置要求,在讨论过程中逐步指导,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教师应该注意:

1、比较而言,海陆风示意图上的内容更明白,可首先和重点解决,而山谷风的内容可略讲。

2、请学生注意图中“冷”、“暖”差异及变化,思考原因。

3、请学生注意图中的海风、陆风均属于空气的水平运动,可设问能否简单的用冷、暖差异来说明?

思考空气水平运动的产生的相关因素。

上海(一模)市青浦区第一中学沈慧其

六、专家评析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生活的地理、发展的地理”等理念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出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第3篇:

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

二、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思考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

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三、自主学习内容(导学单)第一板块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地球不运动。

(无海陆高低之分;

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

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第二板块

地球不公转。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备用: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

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

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

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

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

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北纬30°

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附近~北纬30°

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

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而北纬30°

附近~北纬60°

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北纬60°

(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

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

有何差异?

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

由此造成北纬60°

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

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第三板块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

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

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第四板块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设的含义:

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四、教学成果展示

1、请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对板块一到四的问题发表本组的想法

2、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本组问题答案)

五、总结点评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启发引导学生完善答案,掌握知识点。

第4篇: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袁记飞作业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1.叙述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在图上标出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位置,并描述其分布规律。

3.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确定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习内容:

复习旧知识,导出新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及热力环流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

画完后请学生回答: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

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进行新课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通过学生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