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169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难点:

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课前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会写“苔、藓”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草坪”等11个词语。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

3.学习第3、4自然段,体会作者选材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设计意图:

复习有关夏天的诗词,为把握全文的内容奠定基础。

1.课件出示关于描写夏季的古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约客》赵师秀)

2.这些古诗的相同点是什么?

明确:

描写都是夏季的景色。

3.夏季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使作物快速生长,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15课,继续感受夏季的奇妙。

(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分享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出示《新解新教材》“预习卡”课件。

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卡”养成三遍读书,边读边批注的学习习惯。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课堂探究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相机指导,查漏补缺

1.读准字音。

出示:

高粱 苞蕾 菜畦 铁轨 缝隙

以指名读、分组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读音。

指导“缝”“尽”的读音,根据语境读准字的读音。

点拨:

请大家先查阅字典,看看“缝”“尽”有几个读音;

再出示词语“缝隙、门缝、缝衣服、缝补”“尽量、尽管、尽职、尽情”,请学生辨析;

最后归纳总结:

“缝”字在表示“用针线将原来不在一起或开了口的东西连上”的意思时,读第二声“fé

ng”,在表示“结合的地方”的意思时,读第四声“fè

ng”;

“尽”在表示“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意思时,读第三声“jǐn”,在表示“全,都,所有”的意思时,读第四声“jì

n”。

2.分类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棚”“蔗”“缝”。

(1)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练写,集体评议。

评议时注意左中右结构汉字各部分瘦长并互相依傍,不能写“分家”。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蔗、缝”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多次读课文,可从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读准个别语句的语音语调,为学生做好范读。

3.说说读后的感受。

五、再读课文,感受万物的成长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板书:

万物迅速生长)

组织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而明确文章是从动植物、山河大地、人三方面来写夏天万物的迅速生长。

2.教师抓住“万物”一词,追问: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来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呢?

提示:

默读课文,快速梳理,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关键词,也可以自行概括。

3.学生快速阅读圈画。

预设:

学生可以从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中摘录关键词。

第3自然段杂糅了植物、自然界的山水和两个人造物,学生可能会难以辨析,教师可适时引导用“事物”归纳。

第4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也容易提炼。

从动植物、山河大地、人三方面来写夏天万物的迅速生长。

教师小结:

课文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中心,通过列举动植物、山河大地和人三个方面的生长事例,将中心句的意思表达清楚。

六、布置作业

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能找出第2自然段里的具体事物,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段中心意思。

一、梳理脉络,复习导入

1.提问:

上节课我们通过抓中心句梳理了脉络,一起回忆一下,全文围绕哪句话来写?

从哪几个方面把中心意思写清楚?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结:

通过动植物、山河大地、人三方面来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将这一段的中心意思表达清楚的。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本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引导学生推敲中心句的四个关键词“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长”“看得见的长”的意思差异。

“飞快”强调成长的速度快,“跳跃”则表示前后变化大,“活生生”的意思是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看得见的长”指实际发生在眼前的。

3.指导朗读:

在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第2自然段围绕这句话举了哪些例子?

圈画出来。

瓜藤、竹子、高粱、花、苔藓、草。

植物)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的快速生长。

动物 不同方面)

三、品读事物的“长”,体会选材独特

1.第3自然段中能体现本段意思的是哪句话?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2.围绕这句话列举了哪些事物的成长呢?

山、地、水、河、铁轨、柏油路。

3.圈画出表示事物生长变化的词语。

一天一天地变丰满、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山、地、河的变化是大家常见的。

作者为什么挑选了不太像是能和“长”搭配的铁轨、柏油路等事物来写?

这两类事物的前后顺序能不能调换?

作者在选材上是先铺叙容易观察到的变化,再写到最不易发现的变化,进一步表现了全文的中心意思: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四、学习人的成长,推敲选材魅力

1.过渡语:

文中只提及了动植物、山河大地在快速生长吗?

哪里还体现了人的快速生长?

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人也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2.引导理解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教师小结、讲解:

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

3.在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出示《新解新教材》课件)

教师提问: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珍惜时间、把握时机、努力学习。

五、总结全文

1.本文第2~4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删去其中一段可不可以?

不可以。

本文从动植物、山河大地、人三方面层层递进地围绕中心意思写,把课文的中心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

2.引导学生比较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选材的区别:

两段话都围绕全文的中心——“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展开叙述,但是第4自然段不光是用人的成长扣住“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句,并且在“夏天”和“成长”两个方面做了引申,让文章更意味深长。

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本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的特色,这种方式使其更好地感受单元语文要素的同时,也成功引导他们进行体验、感受,学生也能从夏天里的成长中获得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的启示。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是较成功的,希望下次的教学我可以将课程准备得更充足,更完善。

 

16盼

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习作: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将重要部分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以问题导入新课,更有吸引力,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聚焦课堂。

一、交流导入,引发期待

1.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自己盼望的事。

3.设置问题,引入课文:

什么是“盼”?

预设1:

盼就是希望,渴求。

预设2:

盼是一种情感,盼是深深的思念,盼是焦急的等待,盼是心灵的呼唤,盼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盼也是欲望的开始。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1.“我”“盼”的是什么?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概括吗?

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下雨了,“我”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找了各种借口,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学,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三、交流预习,分享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1.同桌交换“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四、相机指导,查漏补缺

窸窸窣窣  痱子  嘟囔  蒜薹  瞟  焖  腥味  玛瑙

以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读音。

指导“嚷”的读音,根据语境读准字的读音。

请大家先查阅字典,看看“嚷”有几个读音;

再出示词语“叫嚷、嚷叫、嚷嚷、闹嚷嚷”,请学生辨析;

读第一声的时候,只用于“嚷嚷”,其他时候读第三声。

2.指导书写“嚷、酱、篷”。

“嚷”的“口”要写得稍小一点,且居于左上部位置,“襄”的双口略扁,下面三横要紧凑;

“酱”上部要写得紧凑,“夕”字点画不出头,“酉”的长横要托住上部,里面的短横不要漏写;

“篷”的竹字头要盖住下面的“逢”。

五、梳理文脉,感知文意

1.课文是从第几自然段开始写“盼”的?

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从第3自然段开始写“盼”;

从“我开始盼着变天”看出来。

理清文章脉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引导梳理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盼”的原因——得到新雨衣,“盼”的经过——盼穿新雨衣,“盼”的结果——穿上新雨衣这三件事。

六、研读重点,提取事例

1.聚焦“盼穿新雨衣”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2)反馈交流:

课文第3~19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对于第18、19自然段是不是在写“盼”,学生可能存在争议,可以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这两段话,从中找出表现“盼”的语句来体会。

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巧妙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具体事例,再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盼”的过程,产生“盼”的共情,体验作者用不同事例表达“盼”的精妙。

2.整理“盼”的具体事例:

有了新雨衣,作者是怎么重点写了“我”盼的心理的呢?

默读第3~19自然段,找一找,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事例?

试着用关键词记录。

晴天盼下雨→下雨了盼着________→出不去盼着________→睡前盼着________→决心________

3.体验“盼”的心理: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作者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折,反反复复,你能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的心情变化吗?

(1)学生自读整合信息,尝试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教师引导注意联系课文内容,学生互相补充。

(3)聚焦最后一次“盼”,讨论:

“我”是真的不再想下雨了吗?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悟了作者心中的“盼”。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

八、布置作业

1.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读读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盼”的心理。

体会课文是如何把“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一、复习导入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步步发现作者表现中心的方法,体现阅读发现的快乐,习得具体表现中心的要点。

教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了一件她非常喜欢的雨衣,于是每天盼望着穿新雨衣的故事。

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觉得特别生动地表现了“盼”的心理?

请画出有关句子,简单批注这样写的好处。

1.学生自主批注。

2.反馈交流,在尊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发现。

要点:

(1)“为什么我一有了新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写出了“我”有新雨衣但是没有机会穿的失望、沮丧。

(2)“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生活中,你喜欢被雨点打在头上吗?

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突出“我”盼到下雨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3)“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为什么此时“我”却盼着雨“停”呢?

从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

(不能外出的失望、无奈;

第二天能够穿上新雨衣的渴望。

(4)“……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雨点是真的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吗?

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愿望成真后的激动和欣喜之情。

3.议一议:

作者是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

(1)用“想”和“心想”等词直接点明这是心理活动;

(2)用反映心理变化的词语来代替,例如句子中的“担心”“我还以为”“觉得”等。

试一试:

作者用心理活动描写直接写出了“盼”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

你能试着用这种办法写一写成绩揭晓时的那份“紧张”吗?

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语文老师正准备发批好的试卷。

我紧张得要命……

(1)把“紧张得要命”具体化,可以根据“老师发试卷时的行走路线、拿到试卷后同学的表情、老师对某些同学说的话、联想起爸妈的期待”四个不同方面,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紧张;

(2)可以用上直接点明或间接替代的词语来描述心理活动。

二、细读课文,感受多样表达

1.读一读,想一想:

默读课文第4~17自然段,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除了通过心理活动来写“盼”,还通过哪些方式写出了“盼”?

雨前、雨中、雨后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议一议:

课文有多处对“我”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你读出背后的“盼”了吗?

分角色读第5~15自然段的对话,引导读懂“我”每句话后面的“潜台词”。

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

语言及动作描写也表现着人物的心理活动,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盼”。

作者为什么要写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处雨景的描写,衬托出了“我”不同的心情。

从兴奋到担心,失望到惊喜,都写出了“我”的渴望,对雨的“盼”。

4.比一比:

心理活动、语言及动作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现“盼”上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心理活动、语言及动作描写直接体现“我”盼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变化,具体可感;

景物描写则从侧面来表现人物心理,含蓄巧妙,耐人寻味。

这样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表达,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三、提炼迁移,习得表达方法

1.说一说:

今天我们阅读了小说《盼》,你能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中心意思“盼”?

预设

(1)围绕“盼”选择事例。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2.练一练:

如果让你围绕“感动”来写,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些事例?

如果从你选择的事例中挑一件重点的来写,可以从哪些方面写详细写具体?

事件①老师帮受伤的我涂红药水。

②第一次当升旗手,老师和同学的鼓励。

③观看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

④六一图书跳蚤市场。

引导学生讨论所列事例和“感动”有着怎样的关联,同时交流讨论并选择一个重点事例(如:

第一次当旗手),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

当天的景物;

上台前的心理活动;

上台时的紧张表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自己的心理活动;

升旗结束后的心理活动等。

四、布置作业

完成《新解新教材》“预习卡”和“随堂练”。

教学资源

创作背景:

《盼》选自铁凝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夜路》,1980年11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儿童文学中有一种清澈的东西,或者说叫干净,或者说叫宁静,这是儿童文学的特质。

铁凝的作品有这份特质,所以,她才可以很自然地写出《盼》这样纯净的作品。

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同时,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归纳指导,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一语文要素。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领悟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方法。

2.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

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准备

1课时

                                    

通过回顾总结本单元通过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帮助学生习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一、交流平台,总结方法

1.导入:

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谁来说一说文章的中心意思?

《夏天里的成长》写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盼》写了“我”盼着能穿上雨衣。

2.学习活动:

梳理内容。

有了中心,就如树有了根,不过,光有树根还不行,我们还要添枝加叶。

(1)分组梳理《夏天里的成长》《盼》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哪些材料。

(2)组内交流,举例说说《夏天里的成长》是如何选择不同例子的;

举例说说《盼》是如何将重点部分写详细、具体的,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把这部分写详细、具体?

①《夏天里的成长》列举了植物、动物、山水、道路和“我们”这些事例;

“生物飞长——不热不长、赶时候长”,从景象到原因再到启示,层层递进。

②《盼》重点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后未下雨时盼下雨,下雨时盼外出,最终如愿的故事;

有直接心理描写,有对话描写,有借景抒情;

写详细了才能突出“盼”,突出“我”的童真童趣。

(3)联系自己所读过的课文,来找找跟本单元课文有相似表达特点的例子。

例如《竹节人》一课:

①围绕竹节人的游戏乐趣,分别写了怎么做竹节人,怎么玩竹节人,同学间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也玩竹节人等五个事例。

②这些事例中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

怎么做、怎么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

(4)小结文章围绕中心表达的方法。

题目紧扣中心,以总分或分总的结构突出中心,选取事例丰富内容,抓住人物心理描写等。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小结表达中心的方法:

(1)文章要先确立中心。

(2)围绕要表达的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3)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

二、初试身手

活动1:

围绕命题,判断选材。

(1)自读“初试身手”第一题,完成选材判断。

(2)集体交流。

①对于“戏迷爷爷”这个题目,你觉得中心词是哪一个?

启发思考,提示:

怎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迷”?

②8个事例中,哪几个事例不符合中心意思呢?

你是怎么思考的?

“讲故事”“听流行歌曲”“看书”跟“戏迷”无关。

紧扣题目的关键信息就能判断出提供的事例材料是否合适。

通过对材料进行辨析、选择、梳理,一步步明确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恰当的材料。

(3)小结学习方法:

抓题目关键信息;

对事例材料进行归类梳理,有助于从不同方面充分、全面地表达中心。

活动2:

抓住中心,拟写提纲。

有条理地思考,会让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根据我们总结出的方法,来试一试自己的选材水平如何。

(1)自读“初试身手”第二题,任选一个题目,标出其中的关键信息,模仿第一题的事例表达方法,从不同方面列出合适的事例。

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事例进行分类梳理。

(2)先同桌间相互交流,判断同桌的选材是否合适。

(3)指明展示所选事例,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主拟写提纲,从辨析选择到自主拟写,逐步提高要求,最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构思能力。

例如,“好斗的公鸡”,先围绕“好斗”想一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选材,再想具体事例。

好斗的公鸡和周边抢食的小鸡斗

和比它凶猛的大公鸡斗

和自己的影子斗

再如,“忙碌的早晨”,先围绕“忙碌”想一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选材,再想具体事例。

忙碌的早晨家里妈妈在忙碌

马路上环卫阿姨在忙碌

校园里老师已经在教室教导学生读书

活动3:

修改提纲,小结体会。

根据集体交流情况,各自修改提纲,反思自己的思考方法,并尝试小结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取事例的体会:

确立中心是首要条件,组织语言清楚表达是关键;

只有思考得清楚,才能表达得清楚。

习作

例文与习作

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