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975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其体现的精神特征是(  )

A.民族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

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法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儒家的思想

8.它创造性地确立了“六经分类”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它是(  )

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

9.“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这一观点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戌戊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一曲《沂蒙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

临沂有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

这位“书圣”是(  )

A.钟繇B.顾恺之C.王羲之D.柳公权

11.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是下图的一个典型特征,这幅美术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  )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三民主义实践的表现有(  )

①武昌起义成功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4.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

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结的歌剧艺术。

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经济的发展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D、主流思想的演变

15.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则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这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A.魏源、洪仁玕B.洪仁玕、康有为C.康有为、孙中山D.孙中山、陈独秀

16.史学家洪业在研究杜甫生平时,根据杜甫41岁以后的诗常常提到妻儿,情深意切,证明杜甫成婚于41岁左右。

有的学者据唐代元棋《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考证,杜甫成婚于31岁左右。

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具有历史真实性

B.元棋的研究是第一手史料,其考证应当可信

C.孤证不立,洪业和元镇的研究都是不足为信

D.研究历史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仔细考辨

17.马克思指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能够用来评价(  )

A.中体西用的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8.下图是讽刺达尔文的漫画,其中包含的信息不包括

A.宗教人士反对进化论B.进化论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

C.进化论是一个科学理论D.达尔文受到教会的攻击

19.2014年7月6日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

”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以下内容与材料中“精神世界”内涵一致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④“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

“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

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这体现了作者(  )

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

21.下列关于三民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核心是民权主义 

③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2.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最直接的结果是()

A.各种保守思想泛滥B.促进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C.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D.北大成为世界名校

23.“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以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这一推理最可靠的前提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A、有少数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B、有少数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C、一般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D、一般都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

24.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

“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25.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26.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

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C.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27.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

“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

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

”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B.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8.孟子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农民阶级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是金文

B.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

C.文人画是元明清时期的主要艺术成就

D.雕版绘画最早开始于明清时期 

30.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创性的理论,下列理论与观点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③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①③②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3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

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魏源认为来自欧美的外国人)“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

他还批评那些坚持“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反对“师夷”亦即向西方学习的人,是株守一隅、夜郎自大的“夏虫井底之蛙”。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整理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

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

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

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

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有何重要影响?

(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有哪

些。

(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

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

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了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

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

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美国在这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技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展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著名的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大循环》

材料四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对待科学态度变化的表现及其主要原因。

产生了什么后果?

(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的“科技兴国”战略。

这对美国的世界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对科技持怎样的态度?

这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乱君,无乱国;

有治人,无治法。

……法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

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

君道》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说:

“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

——叶士奇《草木子》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

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认为,中国近代国家有四个特点:

……(三)尊法律、重制度,而不偏赖人伦道德以为治。

(四)扩充人民之参政权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治国的基本原则,简析其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高二月考三历史答案2015.11

一、单项选择

1.【答案】A2.【答案】B

3.【答案】B【解析】:

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在线购物比商店的货架购物要强大得多,这说明网络购物冲击了传统的商店经营模式,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4.【答案】D【解析】黄宗羲的主张本质上仍属于儒学的范畴,黄宗羲的思想并没有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故①②④都是对“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的正确理解,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故③本身有误,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6.【答案】D【解析】“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反映了卢梭认为人受理性的制约,主张依靠情感、听任本性更可靠,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卢梭也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选择D项符合题意。

7.【答案】A【解析】百家争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

材料的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

这明显体现出法家的思想。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提出辩证施治原则和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

9.【答案】B【解析】不选C.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君主,而题目中主张君权存在,所以只能是B答案.

10.【答案】C【解析】灵活运用教材基础知识,注意“书圣”指的是王羲之。

11.【答案】D

12.【答案】D【解析】李贽的思想强调尊重人的自然欲求,主张男女平等,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体现了复古思想,①正确;

③体现了一种开新的思想;

②④则在强调古代思想精华的同时,强调新的思想,属于“复古开新”,故①②③④均符合复古开新的思想。

13.【答案】A【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③④不符合题意。

14.【答案】A【解析】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政治、思想状况,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根源。

15.【答案】D【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是指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而“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则是指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孙中山、陈独秀。

16.【答案】D

17.【答案】B【解析】康有为变法借用孔子名义,写了《孔子改制考》一书,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一面

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因而C项与漫画主题不符,不能从漫画中反映出来。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不是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故④表述不准确。

22.【答案】C【解析】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实际上有利于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这样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23.【答案】C

24.【答案】A

25.【答案】A【解析】“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

兼备,气韵生动。

是文人画的特点,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

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

郁闷的心情通过绘画表露无疑。

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称“疏体”是唐代吴道子的画风,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排除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句说的是王维,出自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排除C。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含寓淡泊名利、心向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意不吻合。

排除D。

26.【答案】C【解析】维新思想。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可知梁启超的态度是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题干材料选自他的《欧游心影录》,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对东方文明的期待。

一战给人们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当时不止梁启超,凡对人类命运略表关注的东西方学人,都在思考着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除了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好处外,是否也有值得反思、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

他们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以科学为主要内容的

西方文化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而以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东方文明似乎正好可以用来补西方文明之穷,这在梁启超那里的表现,就是比较审慎地提出了东西文化融合的看法。

C正确;

A是洋务派主张;

BD材料没体现。

27.【答案】B

28.【答案】A

29.【答案】C

30.【答案】D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

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3)特点:

为现代化而启蒙。

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4)作用:

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

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32.[答案]

(1)表现:

由积极采用新技术到抵制新技术的推广。

主要原因:

“蒸汽时代”的辉煌成就助长了惰性,致使其思想保守、目光短浅。

后果:

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相对落后。

(2)战略:

重视科技引进和创新,先引进和研究应用技术,再引进和研究基础科学。

使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促进了其世界科技中心地位的确立,科技中心地位又巩固了其经济中心的地位。

(3)态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优先发展科技。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使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4)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科技立国是必经之路;

科技没有国界,应重视吸收和转化人类优秀的科技成果。

33【答案】

(1)人治比法治重要;

强调治国者的素养;

注重权力监督。

(2)原则:

分权制衡;

民主法治。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奠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觉醒。

【解析】考查对于古今中外治国思想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问古代中国治国特点可以从实质人治;

君子指道德素质;

御史台指的是监察权力。

第二问首先西方治国原则分权制衡;

可以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加以归纳。

第三问可以从材料三直接提取:

“尊法律、重制度”政治变革;

“扩充人民之参政权利”强调人民觉醒;

还有所学知识经济发展;

思想启蒙;

概括任意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