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835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诗词背景

此诗原注:

“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词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生字书写

拼音yì

部首巳 

笔画6

1.有分别;

不相同:

~口同声|大同小~|日新月~|求同存~。

2.奇异;

特别:

~香|~闻。

3.惊奇;

奇怪:

惊~|深以为~。

4.另外的;

别的:

~日|~地。

(本诗中的意思)

5.分开:

离~|~爨(亲属分家)。

6.姓。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

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

“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运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表达了自己孤独和对他乡的陌生之感,这种游子思乡的情绪在平时不一定会表露出来,但是一旦遇到“佳节”,见别人都在热闹的团聚,自己的孤独与思乡情绪,就会一下子涌现出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戴装有茱萸的香囊,据说可以避灾。

诗人在此,写故乡的兄弟们登高,佩茱萸,却发现少一人的遗憾,来反衬自己身在异乡不能回去,自己心中的遗憾。

阅读延伸 

重阳节的来历:

传说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瘟魔给他的家乡带来一场大瘟疫,他的父母因此病死。

他到东南山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学艺。

桓景拿着师傅给的降妖青龙剑,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

“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了。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他把茱萸叶、菊花酒分给大家,瘟魔不敢近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从那时起,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

练习题1

1、农历九月九日是(C)节。

A.端午B.清明C.重阳D.中秋

2、山东是指(B)

A.山东省B.华山以东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B)

A.山东B.他乡,外乡C.不同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5、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练习题2

一、解释带点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九月九日”是指_____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三、默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学过哪些与节日有关的古代诗歌,请你背一背,并写下其中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同学们会背了吗?

谁来背一背?

(生背)。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又是一个万物凋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独特之处,所以古人特别得喜欢吟诵秋天。

你还会吟诵其他有关秋天的古诗吗?

(生可背,可拿卡片)

同学们小小的年纪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有关秋天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诗题)。

谁来读一读诗题?

同学们一起来读!

二、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

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生能答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即可)

2、课件: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从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王维)

课件:

介绍王维:

会写诗,会画画,据说还是一位音乐家,与孟浩然齐名,被人称为“王孟”。

他的一生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写作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提示:

不过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不是田园诗,而是和《夜书所见》一样是一首思乡诗。

明白了这么多,我们再来齐读诗题。

3、师:

怎样记住“忆”?

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

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三、理解诗意,以“意”铺陈(出示课件)

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

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

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

异国、异地……

师:

什么叫“异国”?

(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换偏旁(峰、蜂、锋)

逢年过节、相逢……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

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佳和倍都是单人旁---提醒右边上下两个土;

倍是什么意思?

(3)“遥”——“遥知”

诗人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不是指今天的山东,但诗人此刻身处长安,离家乡近两百公里。

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遍插”到底插哪儿呢?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5)是的,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我们知道了----(课件)独:

单独;

异:

别的,其他的;

遇到,碰到;

加倍;

遥知:

远远地推想;

遍插:

身上到处插满。

我们课文中还有三个注释,我们在通过注释理解词语的时候不要生搬硬套,不能字字对译,做到总体把握就好了。

7、师:

好,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8、同学们带着理解再读读古诗,读的时候想一想要在哪里注意停顿、节奏以及快慢呢?

(生读),谁来试试(一生读),你注意了停顿的地方和重音,很好!

(课件出示带停顿的诗),好,同学们给你的同桌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吧!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1、师:

年仅17岁的王维远离家乡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谁来读一读第一句?

(一生读)。

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

(“独”)

2、师:

“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课件出示)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

(“思亲”)

4、再怎么想念亲人,他仍在“异乡”;

再怎么孤独,他仍为“异客”。

5、古诗的语言非常得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

这样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1、师:

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生:

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

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你知道有那些佳节?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课件:

每逢佳节,我便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让留守儿童多说,逢年过节时想起远方打工的父母,会想些什么?

来读这句诗;

远方的父母会想念家乡的谁?

会说些什么?

父母一定会吟诵什么?

5、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独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两年未归,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

“倍思亲”)。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6、一起读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吧!

(生齐读一二句)

(三)1、师:

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他会对家乡的兄弟们说些什么?

兄弟们会说些什么?

(“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

茱萸是什么?

你能借助注释,很好!

对于茱萸的解释我再补充一些(课件:

茱萸的介绍)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

(“少一人”)

4、“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

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

(思念)

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

(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

王维少年时就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久负名。

但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

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

“九·

九”重阳佳节之日,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

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

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谁来再读一读全诗,能强烈表达出诗人思乡的情感。

5、谁来背诵?

六、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通过这两首思乡诗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学习课文还是古诗,都有它固定的方法和步骤:

读,熟读诗文;

析,体会诗意;

悟,感悟诗情;

背,熟读成诵。

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注:

特别是反复诵读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能用到哦)

3、课件:

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五、布置作业(课件)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