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720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外知识文档格式.docx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

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

以贫民身分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忘年交

不拘于身分形迹的朋友――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3、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经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3、4――8、9岁的儿童――垂髫(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9――13、14岁的少年――总角(头顶两边的头发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

13、14――15、16岁少年――豆蔻(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以初夏喻人未成年)

15岁的男子叫束发,15岁的女子叫及笄

20岁的男子――弱冠;

30岁的男子――而立(立身、立志之意);

40岁的男子――不惑(不迷惑、不糊涂);

50岁的男子――知命(知天命);

60岁――花甲(耳顺);

70岁――古稀;

80、90岁-耄耋;

100岁――期颐。

二、时间、节日

1、古代纪年月日方法

纪年法:

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与干支兼用。

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样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如《五人墓碑记》: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

《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纪年:

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

如“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也有年号和干支兼用的,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另外,由于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我们就可以根据地支判断出某年肖某动物。

如1996年为丙子年,子属老鼠,所以1996年为鼠年,同理可以推断出2002年属马年。

由此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算出每一个公元年的干支年及其所属的生肖。

纪月法:

常用序数。

月中初一称朔,十五称望,近在望后之日称既望,月末称晦。

每季度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

纪日法:

除用序数外,也有用干支的,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另一种是地支纪时法,即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个时辰的变化。

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子时即现在的23时至1时,然后依次类推。

一夜分五更(或称五鼓)。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附表)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1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01-03

平旦

戊夜

03-05

天色

纪时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地支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现代

23

1

3

5

7

9

11 

11

13

15

17

19

21

2、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 雨水      二月 惊蛰 春分

三月 清明 谷雨      四月 立夏 小雨

五月 芒种 夏至      六月 小暑 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 秋分

九月 寒露 霜降      十月 立冬 小雪

十一月 大雪 冬至     十二月 小寒 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风俗礼仪

1、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

元宵,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清明前1或2日。

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在每年4月5日或者6日。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重午。

乞巧,七月初七,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

重阳,九月初九,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的习俗。

喝菊花酒,插茱萸。

腊日,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的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有吃“年饭”、“守岁”的习俗。

2、礼仪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十二生肖,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

悌指对兄长要尊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三牲是指:

一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是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

少牢,指只有羊猪而没有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第一类,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第二类,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

第三类,佛教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

第四类,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陨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四、地名、官名和科举名词

1、地名

地名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等。

地区名,如“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等等。

政区名比较复杂,因为各朝各代政区的划分多有变化,现在只能就主要情况举例。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来又有十二州之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的是郡,如张衡就是南阳郡人。

汉朝还有由皇帝所封的王国,如张衡曾为河间相,河间就是国名。

唐宋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天下共二百多州。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各朝的情况大体相同。

此外,还有省、路、府、道等,各朝的情况很不一样。

各级政区官署所在地,叫做治所。

城市村镇名,如“大梁”是战国魏国都城、“咸阳”是战国秦国都城、“鸿门”、“霸上”都是古代小地名等等。

山川关隘名,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岱”指泰山以及崤山、函谷关等等。

此外,有些地名,还有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杭州,又称临安,武林;

福州又称三山。

山东、关西、江表、剑外、五岳,山、河的阴阳;

江:

长江。

河:

黄河。

长安:

西安。

汴京:

开封。

河北:

黄河以北。

关中:

函谷关以西。

山东:

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大都、顺天府、京师:

北京锦官城:

成都,也称锦城。

吴郡、吴门:

苏州。

西域:

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长亭:

古代驿路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作为人们送别的地方。

江左:

即江东,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畿:

古代京都管辖的地区。

瓜洲:

古时著名渡口,在扬州南长江边。

鸿门:

今陕西临潼县东。

吴越:

古时称苏南、浙江一带。

荆州:

今湖北湖南一带。

京口:

镇江。

四明:

宁波。

永嘉:

温州。

通州:

南通。

维扬:

扬州的别称。

胡:

旧时称西北地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瀛洲:

古代传说中海上仙山之一。

另外两座是蓬莱和方丈。

2、官名

古代职官的情况,异常复杂,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领率百官,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入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简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政府大权。

翰林:

明清时代进入翰林院供职的进士通称“翰林”,担任编修国史、起草文件等工作。

监生:

明清两代在国子监(由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左司马:

官名,掌管军中政务和粮饷。

郎中令:

统管皇帝侍从警卫的长官。

右贤王:

匈奴官名,是单于下面最高贵族长官之一,通常由单于继承者担任。

相:

汉时由中央调到地方管理地方军政的官员。

当时分封到各地的王侯不过问军政,只享受封地上的赋税。

公府:

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太尉执掌军事,司徒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司空掌管全国水利、建筑、皇家祭祀等。

三公,为当时中央最高的官。

六部:

最稳定的名称为: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类似后世的司局长),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曾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别驾、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地位类似后世的军区司令),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这以前称县令,以后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司马:

官名,州刺史(唐代实行州、县制,州的长官叫刺史)的副职。

青衫:

古代官服的颜色按品级高低而定。

青色是唐代官位低微者的服色。

作者当时官级为从九品,最低。

里正:

古时乡官。

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

明代改名为里长路,南宋行政区域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

郡原为古代行政单位,管辖数县,明代已废。

但由于古代州郡并存列,所以后来习惯上仍把州叫作“郡”。

府:

官署的通称。

左迁:

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出:

由中央调到地方任职为“出任”。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前往刺探情况,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做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隋代省的长官叫巡抚,两省或一省设一总督,省下又分道和府,管若干府县民政的,叫道;

管省内某一事务的,叫督粮道、兵备道等等。

再有一种情况是,古代官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

此外,还有封爵和勋号。

3、科举名词

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如张衡曾被举为孝廉和连辟公府。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到了明朝,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即省级考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

会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统称进士。

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也称这种文章为制艺、时文、四书文(就四书范围出题)等。

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称监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

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讲、助教等。

4、官职的任免升迁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于是辞相印不拜”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

升级可用迁升、迁授、迁叙;

降级可用迁

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前两种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下车:

五、其他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文房即指书房。

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即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松,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

竹,经冬不凋,自成美景,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出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拨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提到的竹梅兰菊。

兰,花朵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傲霜斗雪,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梅竹见上条

计量:

数量:

贯:

古时用绳索穿钱,一千文为一贯。

(亿:

古代十万为亿) 

长度:

舍:

一舍为三十里。

一射之地:

即一箭之地,大约一百五十步。

(咫:

八寸。

一驾:

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

匹:

布帛的单位,一匹是四丈。

礼节习俗、传统节令:

六合:

古代结婚要选年、月、日的天干地去都适合的日子,称其为“六合”再拜:

拜两次,古代的隆重礼节。

酹,洒酒于地表示祭祀或立誓。

勒:

在石碑上刻字,一般用于记录功绩。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不可改变的常道。

古代以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妇女常在十九日聚会,置酒嬉戏。

流觞曲水:

古代文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集会,在弯曲的水流中,放上盛酒的杯子,任其流动,酒杯在谁的面前受阻停留,谁就取而饮之,谓之曲水流觞。

座次方位的尊卑:

(朝堂、公堂坐北朝南为尊;

官员上朝站位以右为尊,左为卑;

坐车时则反之;

酒席上以东为主位,以西为宾位;

建筑物以面南为尊,面北为卑。

右族:

豪族,也叫豪右。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贫民住在左边。

用具(象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朝版,用象牙、玉或木材制成。

又称象简、手版。

上面可以记事以备忘。

缠头:

观赏歌舞的人赏赐给歌妓的罗锦之类的财物。

辇,古代帝王后妃坐的车。

尊:

古代酒器,少牢:

用猪、羊各一头祭祀祖先。

用猪、羊、牛一头祭祀祖先叫太牢。

古人又把羊叫“少牢”,牛叫“太牢”。

庐墓:

古人在父母死后要在墓旁结庐居住一段时间,这种守坟的房子称为庐家。

阙:

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

五音:

中国五声音节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更古的时候叫宫、商、角、徵、羽。

五谷:

六艺:

(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周礼》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