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939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Word下载.docx

世界——作品——作家

文学接受环节:

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传播环节:

读者——作品——世界

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

世界——文学本质论

作家——文学创作论

作品——文学作品论

读者——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的特征

(一)实践性

文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文学实践,它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实践的检验。

(二)认知性

(三)主体评价性

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不同的文学理论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一)理论来源

西方古典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学说时继承与超越的直接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

代表人物:

康德,主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

(二)实践基础

(1)19世纪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

(2)对西方19世纪以前文学实践的总结概括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

(1)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反映生活

(2)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文学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2.艺术实践论,文学是作家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的结果

3.艺术生产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论的文艺观

(1)艺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艺术活动包含了艺术生产的目的、手段、产品的价值、产品的消费

(2)艺术生产具有特殊性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文学艺术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3)艺术消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文学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了解)

三、全球化文学理论下的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了解)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功用

一、遵循文学规律以推动文学发展

文学具有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

二、设立文学规则以遵循文学规律

文学是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

三、健全文学制度以保障文学运行

第一编文学本质论

第一章文学活动

第一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文学活动的三大内容

文学创作活动、文学传播活动、文学接受活动(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活动)。

二、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一)世界——再现说(再现说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和再现,文艺起源于对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

从燕子学会了造屋;

从天鹅和黄鹂学会了唱歌。

”——德谟克利特)

1.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认为:

文艺起源于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

2.柏拉图认为:

世界有三层:

理念、现实、艺术,现实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故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如床。

3.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对世界的摹仿有二种:

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

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所以,诗人、艺术家描写的现实比历史学家描写的现实更真实。

他还认为,悲剧即是对人的性格行为和命运的摹仿,等等。

中国再现说:

4.《周易·

系辞传》:

“观物取象”说

5.荆浩在《笔法记》中: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6.叶燮《原诗》:

“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对再现说的评价:

摹仿—再现说从文艺对世界的摹仿——再现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文学本质,它看到了文学与世界的联系,这是合理的。

但是,文学活动不单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再现,仅从文艺对世界的摹仿——再现这一方面并不能完整地、全面地解释文学的本质。

因为文学不仅仅是对世界的摹仿—再现,它还是作者情感表现的精神活动。

文学渗透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和读者的感情倾向。

对于世界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的理解,应注意:

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里的世界是指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二)作家——表现说

1.中国的情感-表现论

《尚书·

尧典》“诗言志”说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

乐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2、西方的心灵表现说

情感表现说的代表人物:

华尔华兹,雪莱,科林伍德:

“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

”。

苏珊·

朗格:

“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3、对表现说的评价

对于作者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理解,应注意:

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不是作家纯粹的自我表现,固然,没有情感给文学艺术灌注生命,那文学艺术便是僵死的东西,但情感表现也并不一定就是文学艺术,过分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作者的情感因素,忽视文学对世界的反映,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泞。

(三)作品——形式说

1)对作品作为文学活动的重要因素的理解:

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

2)代表性流派:

1.俄国形式主义文论2.英美新批评3.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4.对形式主义文论的评价

3)对形势说的评价:

形式主义文论改变了传统的文论观念,突出文本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是形式主义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虽然注重作品本身及其内在结构和规律是必要的,但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却是片面的。

(四)读者——体验说,实用说

体验说

1.读者作为文学活动的因素必不可少:

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

2.代表性流派: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1)强调读者在作品意义生成中的作用

2)重视文学文本中的未定性

3)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3、对体验说的评价:

读者体验说确实弥补了传统文学批评中对读者研究批评的欠缺,为当今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武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但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实用说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

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中国《诗•大序》把文学作为维护封建礼教的工具

孔子的“兴观群怨”论;

曹丕的“文章乃经国之用”;

西方从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

文艺复兴时期要求文学与人的解放联系;

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实用说的文学观念处于主导地位

兴观群怨说

兴:

感发意志(文学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

观:

观风俗之盛衰(文学的认识作用)

作者通过作品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生活真实,从而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风俗的盛衰、社会中的得失和历史风貌的本质。

群:

群居相切磋(交流作用)

诗歌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用来表达民间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历史上五种文学观念:

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体验说、实用说。

(上述这些文学理论史上文论学说,都突出其中某一因素,或侧重于某一种关系,但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四者缺一不可。

文学活动具有整体性。

所以这些文论学说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三、文学活动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四要素之间循环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性质

一、文学活动的对象化性质

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一)人的本质

1.物质性、自然性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2.精神性、社会性

3.历史性、文化性

(二)本质力量

1.人的自然禀性、生命力、本能、需要。

2.人在社会活动中由人的本质派生而来的各种能力和情感。

包括:

各种感性能力、技巧、体能、思维等,各种感情、观念、心理能力,如激情、想象、同情

(三)对象化

对象化就是把(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内在需求和目的通过人的活动变成外在的现实对象,从而在欣赏和观照对象的同时,达到对人的本质力量或自我的欣赏,使对象(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自我)的确证和展现。

我们说,文学活动具有对象化性质,是指文学主体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和需求通过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等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来,同时通过运用文学的手段(方式)来确证和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文学活动的自我确证性质

人的活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它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内在需要,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的创造性

1.“合目的性”(内在尺度——人的主观,情感愿望)

2.“合规律性”(外在尺度——事物的固有属性)

——内在尺度+外在尺度,塑造出具有美的意义的形象(既:

美的规律)

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特性导致作家能够按照“内在尺度”来进行文学创造,使文学创造具有能动性和再创造性。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意义

一、人类社会实践意义

(一)认识意义

(二)教育意义(三)娱乐意义

二、文化意义

(一)文学促进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

(二)文学促进人对自己认知范式的丰富和更新

(三)文学促进人对情感体验的关注和优化

三、社会交往意义

在文学活动中,人们可以实现精神、思想、情感、知识、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加强相互了解和联系。

论述分析题:

请结合李白的《月下独酌》分析文学活动的对象化性质。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

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第二章文学的性质与特征

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

文学是一种语言形式(艺术)——第二节作为语言艺术的文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1、“意识形态”一词,法文为Idé

ologie,英文为ideology。

从词源上看,它来自希腊文іδεа和λόγοѕ两个词,前者义为观念或思想,后者义为学说,合起来就是“观念学”的意思。

现在则用来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或见解。

由于意识形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产生并在一定的社会中存在的,因此也叫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制度设施等+意识形态(观念体系或思想体系)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

意识形态的两种基本规定性:

1)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如雅典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理念与海洋环境、商业传统以及辩论之风相关联

2)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如大人的爱情观不同于青年的,权贵的立场不同于草根的,民工的愿望不同于老板的。

就是说意识形态一般具有阶层(阶级)性。

人类精神活动之分类

1)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一般主观倾向性明显,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法律、道德)

2)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冷静客观,自然科学)

2、、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这是文学与哲学、宗教、道德等的相同之处。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其实是意识形态的语言化。

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实际是在说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某种感悟、观念、思想或见解的一种精神活动,文学产品则是这种精神活动的成果。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多指其立场或思想倾向性。

例析:

如舒婷的诗,80年代初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诗坛的激烈争论,一些人撰文指责舒婷的诗朦胧、低沉、抑郁,缺乏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积极、振奋、向上的激情,倾向性有问题,即不合当时意识形态的要求;

另一些人则为之辩护,认为舒婷把时代的大悲大喜转化为独白式的沉吟,以诗的形式曲折地表现了人的尊严和人在痛切中的平静和无望中的坚守

文本分析: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寂寞的红颜,荒废的年华。

无数生命为了少数个人的淫逸,无声无息地憔悴。

诗人对普通妇女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控诉,表达得非常鲜明,通俗地说,这就是本诗的思想性,从我们现在的话题来说,这就是本诗的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如《西游记》(间接反映)《红楼梦》(直接反应)写实的文学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如《乱世佳人》《三国》《水浒》;

浪漫的文学多间接反映现实生活,如女娲造人;

直接表现主管的精神世界,如《西风颂》;

象征的文学则多含蓄隐晦,如《荒原》《变形记》是对精神沙漠化之现实社会的反省和夸张呈现。

(二)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社会结构是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及其构成的总体关系。

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次

(三)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1.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又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通过政治、法律制度等中间环节而间接地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

正是因为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所以说,文学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2.文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其一,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者衰落。

其二,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造成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这种不平衡关系的原因是:

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时代风尚和文学传统、文化交流等多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文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系统“合力”的结果。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是审美活动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审美功能。

木商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能用为做某事或值几多钱的木材;

植物物学家所知觉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画家所知觉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木商心里盘算着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画家只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人与对象处于不同的关系中,人会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他(描述他、理解他)。

而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这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所在,它是一种特殊的方式。

(二)文学具有审美活动的特征

1.情感性

从作家创作来说,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符号化。

从读者接受来说,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情感共鸣和情感联想体验的过程。

“别恨离愁,满肺腑,难淘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和谁说”。

——王实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

 神思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知音篇》

2.想象性

作者创造的世界是一种想象的虚幻世界

读者通过想象才能把握作品所营造的世界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文赋》

3、.主观性

从创作来说,每一个作家笔下的世界不同于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世界。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每个读者因个人差异对同一个作品同一个文学形象的理解都有差异。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内涵

1、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文学的无功利性

虚静是指使人的精神进入到一种无欲无求、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文学的功利性

文学的功利性是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内部

(1)它作为一种掌握的方式,让我们能深刻地理解世界人生的意义

(2)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

结论

文学既是无功利,又是功利的,即文学无直接的功利,但间接的功利;

无眼前的功利但有长远的功利;

无表面实际的功利,但隐含着深层的内在功利动机。

2、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1).文学是形象的,即指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2).文学形象是理性的,即在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时,要运用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理性的手段、方法。

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表达着理性的内容,文学在以感性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又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在运用感性直观能力的同时,也运用理性分析、推论能力,是感性形象和理性内容的融合。

3、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所以在文学形象中总是渗透着作家的情感。

2).文学以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所以作家的情感倾向和思想倾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融汇在他所塑造的形象中。

三、文学的社会综合性

第二节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精神活动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一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

各类艺术在对象、内容、形式等方面之所以会有差异,都与媒介有一定的关系。

于是便有了根据媒介不同对艺术进行的分类。

西方文论中亚里斯多德较早看到了这一点。

二文学是以语言为本体性构成要素的艺术

语言是作为工具被造出来的——语言作为工具而诞生

语言建构个体人生——语言是人的存在之家

语言是文学意义生成的本体性要素——作家创作时的意义生产

三、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模糊性和延展性

1.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与含义的丰富性

2.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3.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4.文学形象的特殊魅力

(二)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

1、强大表现力

一是它的普适性。

二是语言既有再现功能,又有表现功能。

2、自由性

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使其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创造了自由的艺术时空。

其他艺术使用自然符号,要受到时空限制。

第三节文学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的论述

理论(科学)方式(精神活动性质:

理论或认识性。

相应学科: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实践方式(宗教性或幻象性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

实践——精神(宗教道德艺术)方式(伦理性或意志性道德意识,伦理观念)

学界第四种方式:

艺术方式(审美性或情感性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学)

二、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世界呈现在人的感官面前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直观和表象”,人类与这种外在形态发生关系就是艺术掌握。

三种掌握方式的内涵:

从人的角度看,世界有三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世界本身具体的物质实在,人类与这物质实在发生关系就是实践掌握,它必然要或多或少然而直接地使这实在的世界发生变化,给它打上人类的印迹,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等。

另一种形式是世界呈现在人的感官面前的外在形态,也即马克思说的“直观和表象”,人类与这外在形态发生关系就是艺术掌握或审美掌握,如旅行者欣赏一片美丽的风景,画家画画,作家写小说等。

再一种形式是世界内在的本质、属性、规律、特征、关系,等等,与这些方面发生关系就是理论掌握。

理论掌握离不开具体的实在世界,但它只是把这实在世界作为出发点,最终它要抛开这实在世界,对其进行抽象的把握

艺术掌握和理论掌握的区别很明显(具体的感性的掌握与抽象的理性的掌握之间的对立)

艺术掌握和实践掌握的区别比较复杂:

前者对世界外在形态的改变是在想象中进行的,后者是对世界物质实在的掌握。

它对世界的外在形态的改变是在现实中进行的,而且必然导致物质实在的改变。

三、文学掌握是艺术掌握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

艺术掌握:

1)感官途径,直接掌握——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2)心灵转换,间接掌握——文学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功能

对于文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对它估价很高,以为它作用很大,有些人却把它说得一钱不值。

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的说法就截然相反。

曹丕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曹植则说: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有时,一个人前后的看法,也会大不相同。

鲁迅早期将文艺的社会功能看得很重,他以为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张扬国民的个性,改造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则当然要推文学,所以认为提倡文学运动最要紧。

这是启蒙主义思想,而启蒙主义者往往是过高估计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