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世家大族在隋唐时期已消亡D.门阀士族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解析】题干的观点认为与门阀士族定型和瓦解紧相关联的标志性制度,也就是九品中正制,言外之意是门阀士族是从九品中正制中受益的,故选B;
由题干没法得出门阀士族制度兴亡的必然性,故排除A;
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D的说法过于绝对,门阀士族载气产生和发展的前期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其在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故排除D。
4.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解析】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
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A错误;
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
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
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
”这表明当时
A.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B.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D.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6.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可见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而不是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排除B。
五四运动是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体现,同时又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而是强调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排除D。
7.民政部曾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B.全民族浴血奋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C.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罄竹难书D.中国的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解析】从图示反映的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来看,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来自于不同政党、不同性质的军队、不同的社会阶层,反映出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特点,从而说明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
故答案为B项。
图示反映的不是抗日战争进程,排除A项;
C项符合史实,但图示没有反映,排除;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排除D项。
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
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
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
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8.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
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
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
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
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
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B.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D.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三类人被称作“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说明接下来的统战工作将会以这三类人为主要工作目标,而这三类人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阶层居多,故选A而排除BC;
单凭上述信息没法证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同时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
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BCD,直接出现正确答案了。
9.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古代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这表明
A.智者的出现有必然性B.政治取舍决于辩论
C.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D.雅典民主重视程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民主的决策方式是比较民主的,重视民主程序,故D项正确。
“智者”就是聪明的人,灵巧的人,有技艺的人,与材料强调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不符,排除A。
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而不是政治的取舍决于辩论,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制度保证科学决策,而是强调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排除C。
10.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
这反映了
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及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解析】材料“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说明英国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故D正确;
材料并不能说明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故A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故B错误;
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责任内阁制度完善,故C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
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说明
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
【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所以A的说法不对,故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购进机器和招聘人才,为工业化提供助力,但并不意味着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故排除B而选择C;
题干仅仅提供的是苏联单方面从资本主义国家得到需要的东西,但没有提到资本主义国家从苏联得到到东西,故D错在了“相互”,所以排除D。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
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12.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
“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
”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B.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C.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D.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解析】由“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可知这指的是欧洲原来的海外市场亚非国家在战后纷纷独立,所以其外在地位衰弱;
由“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指的是战后由于冷战导致的东西欧洲的长期对峙,故选A;
当时欧洲的分裂不是因为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和竞争激烈,而是冷战,故排除B;
战后美国只是控制了西欧,而不是整个欧洲,故排除C;
D是欧洲势力衰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
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
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
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
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成时期。
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
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
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
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
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
(1)前者主要是由国内分裂、战乱、民族压迫引起,后者主要是外国入侵造成;
前者是内政、民族问题,后者是国际、中外冲突;
前者加快了民族融合,后者激化民族矛盾。
(2)变化:
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转向中外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的研究。
原因:
①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
②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③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
④国内各地及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也是边疆研究高潮出现的原因。
【解析】
(1)据材料“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
”、“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
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从边疆危机的背景原因、性质表现和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即可。
(2)第一问,变化据材料“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
”、“。
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可以得出。
第二问原因,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和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
14.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2003年人教大纲版
《中国古代史》目录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1早期中华文明
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表1表2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答案】答案示例一
变化:
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统,概括为“祖国历史的开端”,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分为早期中华文明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说明:
表2的表述意在从历史遗存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
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表2单列春秋战国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突出“华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
答案示例二
对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表1叙述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表2表述为“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表1侧重社会形态方面的表述,表2侧重说明明清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除自身因素推动外,还与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相关。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处在近代文明转型前夜。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表1“2003年人教大纲版《中国古代史》目录”和表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目录”的内容,然后按照题目要求“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
示例1.根据材料表1“2003年人教大纲版《中国古代史》目录”和表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目录”的内容可知,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统,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2叙述主要存在几种优势: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强调“华夏”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学生联系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同样示例2.可从明清时期的历史进行叙述,提示:
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明清时期和当时世界重大史实进行说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眸】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采取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
这次税制改革,从1927年开始实施,前后将近10年。
其主要内容包括:
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
至1936年,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系统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系统。
同时,为着手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开征了所得税,为建立直接税体系奠定基础。
税制改革是因民政府前期意又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
它虽然是国民政府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
——朱雅丽《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与政府财力分析(1927-1937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意义。
(1)学习西方;
涉及面广;
分步实施;
形成了新税制体系;
进步与落后并存。
(2)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巩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为抗战作了一定准备。
(1)根据材料“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可知是学习西方;
根据材料“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可知是涉及面广;
根据材料“这次税制改革,从1927年开始实施,前后将近10年。
”可知是分步实施;
根据材料“至1936年,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系统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系统”可知是形成了新税制体系;
根据材料“它虽然是国民政府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可知是进步与落后并存。
(2)关于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采取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巩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抗战作了一定准备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本题引用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点”“意义”,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
但演说发表后,美国六个最大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了要求从中国撤军的运动。
企业界也给罗斯福施加了巨大压力。
从美国的法律观点看,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虽然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并未正式宣战,因此,美国对中日双方并未援用中立法禁运条款,对日中两国的贸易(不管货物的性质、种类)都是在“一般贸易”交易基础上进行。
据美国驻东京商务参赞的估计,在1940年1月,日本进口的金属、原棉、纸浆的40%,石油产品的约50%,废铁的70%,汽车零件的95%都来自美国。
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在美国企业以大量战争物资喂养日本侵略者方面,当然负有最大的政治责任。
美国总统有权以行政命令发布局部或全部禁运令,或执行严格特许证制度,但罗斯福在很长时间内,对日本的禁运问题举步艰难、踯躅不前。
——摘编自邓蜀生《罗斯福对华政策经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七·
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七·
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
(1)特点:
试图遏制但实际上纵容日本侵略。
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
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日本的较强实力;
中国国际影响力较小。
(2)纵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加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严重损害了美国白身在亚太的利益。
(1)由材料“从美国的法律观点看,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虽然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并未正式宣战,因此,美国对中日双方并未援用中立法禁运条款,对日中两国的贸易(不管货物的性质、种类)都是在“一般贸易”交易基础上进行”,可见,“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是试图遏制但实际上纵容日本侵略。
第二小问,由材料“美国六个最大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了要求从中国撤军的运动。
企业界也给罗斯福施加了巨大压力”“日本进口的金属、原棉、纸浆的40%,石油产品的约50%,废铁的70%,汽车零件的95%都来自美国”,可以归纳为:
(2)由上述材料,“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实际是纵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加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1951年,屠呦哟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此。
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
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
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
屠呦呦担任该項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領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017年,国务院授于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用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嵩素的意义。
(1)原因:
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
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南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