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3412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生物产业等调整振兴规划Word下载.docx

三是高层次人才缺乏。

人才机制有待完善,缺乏高层次的管理团队和创新团队,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企业家和技术带头人。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

其中生物医药包括化学药品、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生物农业包括农业良种、林业良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领域;

生物能源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能源物质(含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

生物化工是指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造新型材料和化学品;

生物环保主要指利用生物技术从事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治理,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及相关设备。

  1.国际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技术重大突破正在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作为新兴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战略主导产业。

全球生物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生物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近5年翻了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

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

二是生物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生物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三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仍将保持生物产业发展的强势地位。

目前,发达国家是全球生物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和研发投入的主体,这种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北美、欧洲、日本的生物医药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83%,研发投入占全球的90%以上。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近10年前10大跨国公司市场份额已由20%提高到47%。

四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继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完成大宗原料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后,正在经历第二次将新药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等研发环节向低成本市场转移。

随着世界非专利药物市场的快速放大,特别是在2003—2006年世界专利药专利到期高峰后,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加速进入第三次产业转移。

  2.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态势。

从国内情况看,国家将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推动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生物产业已成为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

主要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生物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08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25%。

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

二是生物医药将继续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以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发展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将持续快速增长。

预计到2015年生物医药实现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占生物产业的比重达到3/4左右。

三是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化成为发展热点。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等将成为生物化工领域的高成长行业;

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新型畜禽疫苗、生物农药等将成为生物农业的主攻方向;

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等将成为生物能源的重点发展领域。

四是产业集聚化趋势明显。

上海、北京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现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66%。

(三)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健康、粮食安全等问题,迫切需要把握生物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积极培育生物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省发展生物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正处于由传统生物产业为主导加快向现代生物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当前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也为我省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从资源、技术、要素成本等方面分析,我省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劣势并存,总体上优势大于劣势。

从资源禀赋看,一方面我省气候适宜,生物物种较多,在产业发展的生物资源禀赋上有相当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生物资源主要依赖于土地资源,我省突出的问题是土地资源紧缺。

所以,我省发展生物产业不能走美国、巴西等国家以土地资源为支撑的生物能源发展路子,应该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业生产副产品,特别是大量的秸秆资源和动物脏器资源,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产品。

从技术方面看,生物产业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支撑问题。

我省整体技术研发能力、资金支撑能力不足,要选择技术水平最接近的领域优先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企业主体看,尽管有一些技术领先或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但总体上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的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

因此,既要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又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增强产业发展带动力。

从要素成本看,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保障条件好,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生物产品。

总体上看,生物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是新技术革命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产业发展前景好,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我省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先导产业加以重点培育,着眼于产业竞争优势,努力在一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今后10年发展成为战略支撑产业奠定基础。

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三次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

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河南作为有近1亿人口的农业大省,发展食品工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食品工业快速增长,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效益不断提高。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成为调结构、扩内需、带就业、保增长的突破口,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促进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2009—2012年食品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以来,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644家,实现增加值104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倍,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4.3%,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

全省全部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约6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378亿元、利润343.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和2.6倍。

小麦粉、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饼干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均居国内首位;

味精、饮料酒等位列全国第二;

鲜冷藏冻肉、白酒、果汁、卷烟等居全国第三位。

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6家,其中双汇集团35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食品企业,涌现出了华英集团、大用集团、众品食业、三全公司、思念公司、白象集团、科迪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等6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占全省的61.2%,汤阴、临颍、新郑等14个县(市)进入全国食品百强县行列。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食品工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

具有优势的小麦和肉类加工仍以初级加工为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方便、功能型产品发展不足,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卷烟制造业等占全行业的比重为4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规模以下食品企业占80%,质量安全水平低,行业“小、散、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变。

三是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不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弱。

多数企业缺少现代化的成套流水线,物耗、能耗偏高。

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食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居全国第7位。

  

(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1.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食品工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已经完成农产品初级加工向食品深度加工的转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一是食品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2—3倍,加工食品占饮食消费总量的90%。

二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通过联合并购、建立全球性的购销网络,世界百强食品跨国公司已占全球食品市场的20%。

美国猪肉加工前四位企业集中度达到50%,加拿大肉类加工前四位企业集中度达到56%。

三是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明显。

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工业,新型膜分离设备、连续冻干设备、超低温单体冷冻设备等大型关键装备得到普遍应用。

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或废弃物进行二次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

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且正向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是各国食品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优势。

区域特色食品在全球食品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巴西成为全球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国,法国的葡萄酒年产量占世界葡萄酒产量的1/6,新西兰控制了全球40%的乳制品贸易。

2.国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41997.3亿元,是2005年的2.1倍,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0.5∶1提高到1.1∶1。

但是,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1/4。

总体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将加快由资源驱动为主向资本技术驱动为主转变,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食品工业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人口的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食物工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预计2020年前,食品工业仍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势头。

二是产品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产品方便化、多样化是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预计未来10年,各种方便主副食品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年均增长将超过20%。

安全、营养、方便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三是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快速提升。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保鲜、包装、监测检验、综合利用等工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加工精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将明显提高。

四是产业链整合步伐加快。

大型加工企业加快建设规模化种养殖基地,构建“市场———制造———种养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打造全产业链集团成为新的发展模式。

以现代物流为手段,制造、运输、配送、零售等环节产业链加速整合。

五是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市场份额及资源配置加快向品牌、资本、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集中,乳制品、肉制品、饮料、速冻食品等行业将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将迅速提高。

  (三)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的基本判断

  当前,我省食品工业既有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原料资源。

同时,国内多数省份均将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由食品工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

1.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的比较优势。

(1)农产品资源丰富。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大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4,果蔬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

(2)产业基础较强。

我省在小麦和肉类深加工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链控制能力,小麦粉、方便面、速冻米面、肉制品等产品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和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红枣、果汁加工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在乳制品、油脂、调味品等领域也形成了一些区域品牌,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3)市场优势明显。

河南是近1亿人口的大省,本地加上周边内需市场巨大。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稳步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

(4)区位优势突出。

河南地处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辐射四周,已初步建成发达的物流通道,具备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

(5)要素成本较低。

河南劳动力充足,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原料、能源等成本相对沿海省份也普遍偏低,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综合成本优势。

河南拥有一批食品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较强,同时拥有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

2.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的比较劣势。

(1)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食品工业发展要求。

河南农产品生产仍以传统的分散方式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基地较少,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生产对原料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食品加工与农业生产之间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制约了食品工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也增加了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2)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河南食品加工业处于由农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深加工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型过程,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不高,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难以有效延伸产业链,同类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围绕食品工业发展的社会化流通和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冷链物流网络发展较沿海省份相对落后,粮食储备、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不完善。

围绕骨干食品企业的配套协作产业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4)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化。

河南农产品加工原料绝大部分由本省供应,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造成增值率小、成本高、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

通过到省外建立原料基地、充分利用原料优势的骨干企业数量少,原料供应渠道控制能力弱。

总体上看,食品工业是河南省综合优势较强的产业,处于加快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潜力巨大,成长性好,关联度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着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和精深加工,完善产业标准和配套体系,推进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培育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品牌为支撑的集约化方向转变,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1号)精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2009—2012年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十一五”时期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总量从全国第9位上升至第7位,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企业完成增加值(不含交通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902.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4%;

实现销售收入3294.7亿元、利税422.1亿元、利润308.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7倍、2.8倍和3.7倍;

完成投资846.3亿元,是2005年的4.7倍。

在输变电装备、农业机械、矿山装备、基础件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磨机和球磨机、支护高度最大的矿用液压支架、第一套特高压开关和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品和技术装备。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是区域配套能力不强。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二)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分工合作日益增强、国际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

  1.装备制造业是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在较长时期内仍是发达国家着力发展的核心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一直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与脊梁。

当前,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值仍占70%,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

特别是高端产品仍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明显,其他国家短时期内难以超越。

  2.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和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

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成本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仍然存在。

今后较长时期内,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将加快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兼并收购成为主要途径,外资将大规模投向研发中心、维修服务中心、销售网络和具有技术深度的加工组装等高端环节。

  3.服务在装备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增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对制造方的要求日益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特点,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日趋紧密,服务的价值越来越高,制造服务已成为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向。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通过转移传统制造业、保留高质量的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水平的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方式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继续处于高端位置。

  4.更加重视产品高技术化和基础技术开发应用,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呈现绿色化、集成化、信息化和极端化特征。

制造环节正在向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复利用转变,集成技术向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单元等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超微超精和超大超重装备的制造技术明显提升,装备制造领域进一步延伸拓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第二大国,在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内在质量、综合竞争力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今后一个时期,在国内需求拉动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双重动力带动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将进入加快升级转型、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黄金发展期。

主要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一是巨大的内需市场继续成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是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步伐将明显加快。

随着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施,为装备制造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空间。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关键设备、大型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成套装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宽带薄板及宽厚板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将逐步实现自主化。

三是企业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趋势更加凸显。

围绕培育大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由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大型装备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将在全国形成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装备企业集团。

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为国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人才,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是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从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实现顺差以来,成套装备和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

未来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持续提高,并逐步成为向世界提供成套高端技术装备的大国。

五是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为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强省战略的支柱产业,产业基地化、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成为增创新一轮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点。

  总体上看,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情况下,装备制造业将保持更加快速的增长态势,并有望在近期内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第一大国和装备产品输出中心。

  (三)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我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要求看,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支撑,企业的节能降耗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保障。

从各国工业化的实践看,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产业。

当今世界的制造业大国的崛起和腾飞几乎都是凭借装备制造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些小国或新型工业化国家之所以能够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于在某些装备制造领域代表着世界领先水平。

从发展环境看,国家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实现工业经济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河南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优势表现为“三有一高”:

有潜力、有基础、有优势、关联度高。

有潜力,即有需求前景,具备成长性。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装备制造业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