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3219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 专题一 古代中国史.docx

高考历史学科知识专题讲解专题一古代中国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纲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

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

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例题1】第136页13题

【解题思路】141页13题

【反思】中国古代在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上往往采取分化央机构的权力如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或者设立监督机构如御史。

在权力的相互制衡中达到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目的。

【变式训练1】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西周分封制②西汉“中朝”的建立③明朝的内阁制④清乾隆帝建立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③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的意思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皇权不断加强,不断分散和削弱相权。

也称“内朝”。

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

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

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是清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标志。

【答案】C

【方法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强化。

(1)秦朝正式建立。

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共内容包括: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西汉巩固。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汉景帝接受晃错“削藩”的建议,后平定七国这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又削夺大批王候爵位,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3)隋唐完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

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4)北宋加强。

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从兵权入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然后,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进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权、财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5)元代新发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达到顶峰。

明初废承相,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纲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点解读】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变式训练2】

《梦梁录》记载:

“……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

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A.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D.《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解析】本题考察宋朝时期的史实。

根据提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象属于在南宋时期,因此排除A项,西藏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B项应是在北宋;《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

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答案】D

【方法归纳】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

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④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考点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纲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点解读】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比重不如政治、经济史主题,在高考中对思想文化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集中考查了儒家主流思想和书法、文学等主干知识。

但“一定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在当今政治、经济两大板块频繁考查之际,文化史的内容也应引起重视。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可能会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加以对比分析、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的联系比较。

【例题3】第31页26题

【解题思路】38页26题

【反思】材料式选择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

还要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差别,天下为公是强调天下人做主,而民贵君轻则是强调统治者应该重民,内涵差别很大。

【变式训练3】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虚静以统天下”应该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方法归纳】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考点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纲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考点解读】

本专题不是高考的重点,在考察时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在内容上涉及较多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书法与绘画及京剧。

在试题设计时主要考查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难度不大,但形式较为灵活,可以以材料、图片等形式呈现。

【例题4】宋史专家邓广铭说: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解题思路】①说法错误,设置中书门下,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然而,强化君主专制这说法是错误的;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是在明清时期。

答案选C。

【反思】要尊重材料,不能夸大了材料所表述的范围,在本题中明确限制了时间“宋代”,可以排除明清时期的③,再看选项B、D都排除,那么A、C两项的区别在于①②谁准确,这样就能找到准确答案。

【变式训练4】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以上材料反映了()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材料中只提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和概括,也即①②;③说法是错误的,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魏晋时期;④为造纸术传入西方后产生的影响。

【答案】B

【方法归纳】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专题训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