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867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

碧水汹涌澎湃地向前流去,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

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2)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生动、形象?

(断、开、回)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

(生生互读,比赛读。

4.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前方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

(4)小结:

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

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5)指导朗读。

(三)再读古诗,品悟作者情感。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

(板书:

青山 碧水 孤帆 日)

2.小结: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过渡: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4.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爱一起朗诵吧。

(四)总结方法。

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读:

读通古诗。

(2)解:

理解诗意。

(3)想:

想象诗歌画面。

(4)悟:

感悟作者情感。

带着这样的学法总结,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首古诗。

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通读、理解、想象、悟情的环节后,使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方法。

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1.导入。

人们常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

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是第二首,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首。

3.师生共同交流,了解作者苏轼。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4.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

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

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说一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5.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

(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诗歌。

6.精读诗歌,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学习诗歌第一句。

课件出示:

水光潋滟晴方好。

①理解“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③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想象说话。

湖光山色)

创设情境:

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

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④指导朗读。

(2)学习诗歌第二句。

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过渡:

晴天的西湖真美!

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

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说说想象的画面。

③课件出示:

雨中西湖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

此时的青山犹如仙境。

(3)学习古诗的后两句。

过渡: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第三、四句。

①了解“西子”。

(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②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淡妆浓抹”指什么?

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

(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

淡妆浓抹)

③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

(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表演化浓妆的样子。

④课件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

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

(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⑤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

(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引读:

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相宜)

⑥导读:

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

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⑦指名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

⑧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方法尝试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用现代文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古诗。

让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入情入境地诵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另外,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与喜爱,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首。

2.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

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

此环节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意在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导入:

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课题:

望洞庭。

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4.过渡:

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

学生对于洞庭湖并不了解,通过直观演示洞庭湖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洞庭湖之间的距离、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通过看图,初步感知诗文,为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磨”读二声。

3.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

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

相互。

和:

和谐。

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

远望。

7.过渡: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

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下注释,师释意,学生对诗句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促进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课件出示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引导学生品读)

(1)朗读诗句,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

“秋月”。

(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4)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多么宁静啊!

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潭面无风镜未磨。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同桌互读评价。

3.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感悟诗歌的情感。

(1)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①作者的才学。

②政治上的不得志。

③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2)欣赏画面,配乐齐读。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

结合作者资料,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四、欣赏名句,感受美景

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配乐朗诵)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李端《宿洞庭》

2.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3.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延伸,拓展有关洞庭湖的相关诗句,从而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在感知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

2.指名读,给生字口头组词。

3.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找出认为较难写的字,教师示范。

5.学生独立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仪展示,师生进行评价。

在学生独立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点拨,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要点,从而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

二是学习课文里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本篇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语言,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引导学生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另外,在设计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抓住中心句和重点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第1自然段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第4自然段中的“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阅读方法。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短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2.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边听边想:

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放录像,教师解说:

“这美丽的小岛,这迷人的风光,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课件出示:

课文第1自然段。

)(板书:

富饶的西沙群岛)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课文要向我们介绍些什么?

(学生根据“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回答。

美丽又迷人的西沙群岛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通过欣赏歌曲和视频,真正给学生带来听觉与视觉上的双重体验,学生在图片的引领下,仿佛置身于海边。

学生课前对西沙群岛有了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阅。

2.课件出示:

富饶、优美、瑰丽无比、岩石、海参、大龙虾、划过来、威武 鸟粪、祖祖辈辈、建设。

3.学生自学生字词。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4.学生根据出示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瑰丽无比、富饶”的意思。

5.课件中的词语消失,出现会认字:

富、饶、优、瑰、岩、虾、划、武、粪、辈、设。

6.说说自己预习生字时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交流记忆生字的好方法。

“饶、优、虾、设”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瑰、岩、粪、辈”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7.学习多音字“参”,用不同的读音组词语,理解不同读音的不同含义。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掌握好生字新词就会在学习课文时扫清障碍。

所以,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掌握字、词、句,顺利完成“以识字为重点”到“以阅读感悟为重点”的过渡。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对易混字进行指导。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我们试一试,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用横线标出来,注明“中心句”。

(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

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对应的段落,做上标记。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里的海水与平时见到的海水有什么不同?

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海水图片,感受海水的美。

引导学生读出海水的美。

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学生接读:

风景优美的地方。

3.海水为什么这么美?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4.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自然段。

通过感悟文章的重点句子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抓中心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富”“优”“浅”“鼓”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进行练写。

3.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书写指导要尊重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要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千奇百怪、祖祖辈辈、山崖、蠕动、威武、懒洋洋、划过来、珊瑚、渔业、鸟粪。

(指名读,齐读。

2.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对西沙群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你能用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西沙群岛吗?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培养学生温习旧知识的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分段品读,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在文中圈画出来。

(珊瑚、海参、大龙虾。

2.珊瑚。

(1)出示各种珊瑚图片,感受它的多姿多彩、鲜艳夺目,指导学生读出它的美。

(2)读句子,展开想象,珊瑚还会像什么?

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句子。

(如:

珊瑚有的像蘑菇,有的像云朵,有的像树枝,真是千姿百态!

3.海参。

(1)出示海参图片。

教师简介:

海参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是有名的滋补品。

一般体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三米左右。

(2)文中说它是怎样移动的?

(蠕动)“蠕动”给人怎样的感觉?

(懒洋洋)

(3)指导学生读出海参懒洋洋的感觉,感受它“懒洋洋”的动作特点。

(4)“到处都是”说明了什么?

(多)

4.大龙虾。

(1)出示大虾图片。

观察大龙虾的外形。

(2)哪个词体现了大龙虾的样子?

(威武)自由练读,读出大龙虾的威武。

海里的物产还真是丰富,既有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还有威武的大龙虾。

你喜欢哪种动物?

把描写这种动物的语句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数量最多的还要数——(学生接:

鱼)。

谁喜欢海底的鱼?

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课件展示各种鱼,体会鱼的美。

并指导朗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部分。

2.“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这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了吗?

(没有,这只是举例说明。

)仅仅几种鱼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海底的美不胜收了,想想,还有各种形态的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如果你是它们中的一员,该有多快乐啊!

学生自由练读后,美美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3.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老师边分析边在黑板上作画:

第一种:

左边是水,右边是鱼。

第二种:

水中有鱼,数量繁多。

运用夸张手法,表达鱼的数量多,这样写很有感染力。

)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鱼很多?

(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教师点拨:

作者让我们先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鱼,我们总体的感受是鱼多;

接着分别介绍了四种美丽的鱼;

最后讲“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让人感到这里的鱼确实很多。

全段结构:

总—分—总,条理清晰,这种写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用。

4.体会这里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熟读后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用我们学习前四个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思考:

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体现了西沙群岛的什么特点?

2.理解“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我们听说过花果山是猴子的天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鸟特别特别多)出示课件展示西沙群岛鸟的图片。

教师解说:

西沙群岛天上飞的是鸟,树上停的是鸟,地上落的还是鸟。

这里到处是鸟,这里是鸟的天下,鸟的天堂!

课文是怎样介绍“鸟的天下”的?

树多——鸟多——蛋多——粪多。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

(四)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与第1自然段相似的句子,点明写作方法:

首尾呼应。

2.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总结全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对重点段和重点句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及阅读了解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与赞美,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岩、虾、挺、鼓、数、厚、宝、贵”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做做小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挺”右边是“廷”,不是“延”;

“厚”外部是“厂”,不是“广”;

“贵”最后一笔是点。

3.师着重指导生字“挺”“数”。

4.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师提醒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整洁。

6.投影反馈,生进行评议。

写好字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通过做小老师提醒,参与写后评议等多种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识字中去。

四、回顾全文,读写结合

1.课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齐读题目:

富饶的西沙群岛。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想怎么向初来此地的游客介绍西沙群岛呢?

通过回顾全文的结构,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小导游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第2~5自然段的内容。

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

让学生以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习作,这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海滨小城》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