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433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6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图片学习描写景物四Word文档格式.docx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我们看看是怎样观察的:

  看到:

(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

看到嗅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转到听觉,通感)

看到: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比喻),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推想看到: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观察荷塘的顺序:

荷塘——荷叶——荷花——(静态)

风送荷香——荷叶颤动——形成波痕——荷叶下脉脉的流水(动态荷塘)

写法:

实写和虚写结合,观察和想象交融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观察荷塘四周的顺序:

荷塘四周:

树——杨柳最多

四周小路旁: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

阴阴的——像烟雾——杨柳风姿可辨

树梢上:

远山——只有大意

树缝里:

路灯光——渴睡人的眼

多是实写,偶有虚写。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样两段描写,抓住了荷塘中怎样的特征呢?

我们看,两段中除了有一处写微风吹动荷叶是动景外,其余写的都是静景。

微风吹动荷叶也许发出了些许响动,作者没有写,只说“送来缕缕清香”。

作者写出的是一个寂静无声的荷塘。

细致观察就可以发现景物的特征,从而把握景物特征,就可以为写文章用了。

除了“我”一个人,作品中也没有交代任何其他人。

一个人在这寂静无声只有月光洒下来的荷塘中是否有一些孤独呢?

这就是作者写的荷塘,“宁静而寂寥”是荷塘的主要特征。

可见这样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内心的。

作者的一切描写,不管是静景还是动景,都抓住“宁静而寂寥”的特征来描述,其目的是烘托人的心绪。

可见景物描写绝不单单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一定有它特定的作用的。

2从相似景物或相反景物的比较、对照中寻找特征

我们细致观察下面两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

时间:

初春。

白桦长出的叶子嫩绿的,小小的叶子,小叶子如刚刚咬破卵壳出来后的绿蝴蝶在白桦的周围乱飞。

右边一棵白桦上白桦狗子(白桦的花)毛茸茸、肉嘟嘟,一串串泛着鹅黄,透着青绿。

(图片观察顺序:

从左到右观察)

空间:

远处是一带灰褐色起伏的山峦。

山脚下隐约透着白色的楼房和红瓦盖的平房。

靠近白桦有两棵乔李和几棵云杉。

乔李树枝上叶子刚刚舒展开,一缕向上的枝条透着青春的朝气。

云杉绿绿的,如宝塔般耸立着。

透过白桦下端的缝隙,有白杆黄座的路灯挺立着。

道路上有行人隐约可见。

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由房舍、道路、隐约的行人以及树种的多样,我们推断,初春的白桦是人们栽种或移植的景观树,白桦和其他一些树木一样有人照料。

第二张图片:

季秋。

有的白桦叶子已经变黄,有的已经掉光了叶子。

白桦的树干不在有任何遮挡,赤裸裸地呈现在原野上。

白桦变黄的叶子不想轻易离开枝头,拼命地拽着树枝。

尽管秋风不时地将它们抖动,使其松手。

天空,蓝天白云。

蓝天高远清丽,白云悠悠飘动。

地上,衰草遍野,草莛变硬,草叶变枯,草色由绿而褐。

由野草、成片桦树林和它们构成的景象,我们推断,季秋的白桦是野外山地或丘陵上的一片桦树林。

桦树林是自然繁殖生长而成,没有非自然因素的影响。

从上面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哪些特征呢?

(1)白桦春天特征和秋天特征完全不同。

白桦,春天吐出新绿,开出新花,秋天叶子变黄、掉落。

白桦皮,春天新鲜、有光泽、温润,秋天老旧、暗淡、干燥。

(2)春季和秋季大相径庭。

春季万木吐绿,百花争艳,而天空多不甚高远、清亮、明丽。

秋季万木凋零,百花多凋落,而天空多高远、清亮、明丽。

1从相反景物(春天和秋天)的比较对照中可以发现季节特征:

春天,草木萌发,植物生长。

秋天,草木凋零,植物衰败。

2从相似景物(树木)中可以发现白桦和其他树种的不同

白桦花柳花

云杉花

(图片来自XX图片)

白桦花跟柳花相似,春天开花,花成串,一律朝下。

柳花成串,却一律朝外,云杉花则很像一些肉类植物,一律朝上。

这就是我们从相似景物——树中发现白桦花与其他树木花的不同。

这就是白桦的特征。

如果我们跟踪观察,还可能发现不同树种花期也是不尽相同的。

3从同一景物地域差异上找出特征

在广西,滴水观音花长在野外,高达几米。

在内蒙古,滴水观音花只能作为室内盆栽了。

4从时间变化和时令差异上找出特征

春天:

草木吐绿,风带着柔情。

夏天,草木繁茂,风飘忽不定。

秋天:

草木凋零,秋风萧瑟。

冬天,草木俱寂,寒风凛冽。

这是整体上,到个体上,每一个时间节点或时令节点其特征也是不同的。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描绘景物做到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富于联想和想象

我们观察上面的图片,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把图片内容表现出来:

那天空多么明净,仿佛一面镜子。

那蓝天多么纯净,仿佛一潭清水。

那天空多么洁净,仿佛净水洗过一般。

举头望去,头顶是一片碧蓝色的海洋,如晴朗天空下卫星传回的大海照片。

环顾四周,天空若一块淡蓝色的帷幔,把大地围拢起来。

湛蓝色天宇的那面,一定是色彩斑斓的世界。

天空下是悠悠的白云,宛若大海上一队队船队扬起的白帆。

白帆向大海深处驶去,驶向他们梦想所在。

蓝天下悠悠的白云,如一团团蒲公英种子,若一团团飘动的柳絮,他们去选择飘落的地方,要让自己在大地上生长。

如果把蓝天比作舞台,白云就是舞台上靓丽的主角,他(她)要在舞台上尽情展现多彩人生,尽情演绎精彩故事。

(整体顺序:

由高到低)

1.从距离角度,远景和近景是相对而言,远景天空,近景白云。

2.从方位角度,有仰视、有环视:

仰视天空白云,环视天空白云。

3.从动静角度,有动景、有静景:

动景白云,静景蓝天。

4.从季节角度,秋的特征。

5.从感官角度,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看、听、嗅、尝、触摸。

6.从虚实角度看,有实写,也有虚写(比喻、拟人等);

7.进行联想和想象,有蓝天、白云的大胆联想和想象。

大地部分:

树木

放眼望去,是整片白桦林。

白桦上已经没有一片绿叶,有的甚至没有了一片叶子。

(实写)眼前几棵粗壮的白桦,虽然叶子已经掉光,可精神抖擞地高高耸立着。

(实写和虚写结合,虚写用拟人)他们仿佛在告诉身旁的小树,失去叶子也许变得不那么美丽,可退去铅华,保持本真,远比华丽的外表重要(虚写,拟人)。

这几棵掉光了叶子的粗壮白桦,皮肤没有春天长出新叶时那样润泽,干巴巴的;

颜色没有春天长出新叶时那样入眼,灰白、暗淡。

可他们的根扎入地下更深,干更加笔直粗壮,枝杈更加坚挺而有力。

(实写)这几棵白桦呀,如同经历了风雨的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对梦想充满希望,对未来坚信不疑。

(虚写,比喻)

风吹过来了,白桦的叶子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仿佛在浅吟低唱;

没有叶子的树枝吱吱叫着,宛若小鸟在高歌。

风更大了,叶子随风飘荡,有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树枝,飞向远方;

没有了叶子的树枝,坚挺地傲视着大风,呜呜作响,仿佛在高喊“来吧,来得更猛烈些吧!

”(实写虚写结合,虚写用比喻、拟人)

走近白桦,白桦那粗壮的根部安若磐石,纹丝不动。

(虚写,比喻)贴近白桦的根部,有泥土的芬芳,有白桦皮微微的、浅浅的芳香。

(实写)出于好奇,我撕下一小块翘起来的白桦皮放到鼻子前,淡淡的清香钻入肺腑,把它放入嘴里,味道却有些苦,远没有闻起来清新舒畅。

(实写)这也许就是苦尽甘来吧。

(虚写,拟人)

我触摸着那铮铮铁骨般几乎满是结子的树干,我的思绪荡漾开去。

(大致顺序: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1.从部位角度,写白桦叶、枝、干等;

2.从方位角度,仰视枝头、俯视树根、环视四周等;

3.从动静角度,有白桦静景;

也有动景;

4.从感官角度,眼、耳、鼻、舌、身都有体验;

5.从虚实角度看,有实写,也有虚写(比喻、比拟等);

6.对白桦有联想和想象。

7.从距离角度,远处整体,近处个体

野草

我俯视地上那片野草,它们整整齐齐地挺立着。

我俯下身来端详它们,草莛变成灰色,草叶成为褐色,莛上的穗子成了空壳。

那草莛从根部到梢头都变得很坚硬,摇一摇,从根到梢直挺挺晃动。

风吹过来,草叶也刷拉刷拉响起来。

它们完成了使命,已经把种子落在了地上。

那褐色是它们的笑脸,那哗啦哗啦的响声是它们胜利的歌声,那坚挺的身躯,更是它们面对肃杀不屈不挠,信心满怀的体现。

1.从部位角度,有对草叶、草莛等观察;

2.从方位角度,俯视整体观察野草、观察单个野草等;

3.从动静角度,有动景,也有静景;

4.从感官角度,有眼、耳、身观察;

5.从虚实角度看,有实写,也有虚写(比喻、拟人等);

6.进行联想和想象,有联想(通过比喻、拟人进行联想)

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就可以做到使描绘的景物形象逼真,色彩鲜明,描写时再加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来的景物就会活灵活现了。

当然这不是一天做到的,只要多角度细心观察,忠实记录,再试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慢慢体会,一定会成功的。

3、描写景物要凸显个性,赋予景物以意义和价值。

(一)凸显景物个性

A从色彩对比上凸显特征、个性

秋的特征:

天蓝蓝,云洁白,树叶黄,野草枯。

秋天白桦特征:

白桦叶子渐渐染黄,然后变成黄褐色。

它不像枫叶那样红彤彤的,可给人的感觉一点也不逊于枫叶。

几场霜冻后,白桦叶子便从树上飘落了。

白桦白灰色树皮由鲜亮变得暗淡,由润泽变得干巴。

B抓住主要特征凸显个性

天高远,云悠悠,树落叶,野草衰。

白桦暗黑色的枝条在风中摇曳,灰白色的表皮越发有些暗淡,浑身暗黑色的结子也凸显出来。

冬天快到了。

C通过联想想象强调特征,凸显个性

秋是特征:

联想:

天气凉,落下霜;

叶飘零,愁断肠;

北雁南飞,草枯黄,满目凄然景象;

硕果累累,丰收景象;

菊花遍地,各色芬芳;

鱼翔浅底,水清目畅。

由落叶想到秋风,由枯草想到秋霜。

秋天白桦的特征:

几棵掉光了叶子的粗壮白桦,皮肤没有春天长出新叶时那样润泽,干巴巴的;

这几棵白桦呀,如同经历了风雨的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对梦想充满希望,对未来坚信不疑。

由白桦根深,干笔直,枝杈坚挺有力,联想到经历风雨的战士。

D运用多种方法凸显特征、个性

1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

  

看看大家是怎样进行粗笔勾勒和工笔细写的:

“渐近故乡时……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凸显故乡荒凉衰败景象)(鲁迅《故乡》)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呀: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细写林海“绿”这个个性)

(老舍《林海》)

我们试着把上面的图片也进行粗笔勾勒和工笔描写:

粗笔勾勒:

湛蓝的天底下白云悠悠,高原上一大片白桦傲然挺立着,尽管许多都掉光了叶子,可那气势直冲云霄。

(抓住白桦气势特征勾勒)

工笔细写:

碧蓝的天空下,满眼都是白桦。

那些还带着黄叶的白桦,看上去朝气蓬勃,是白桦林中的青年,他们都穿一身白衣服,显得精神抖擞。

那些掉光了叶子的白桦,傲然挺立着,是白桦中的壮年,他们的打扮没有青年鲜亮,可顶天立地的气概令人景仰。

(通过写叶子、树皮、和整体形象,抓住白桦精神气概特征,用拟人的方法工笔细写)

  2正面(直接)与侧面(间接)描写结合

看看老舍的描写: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凸显天气毒热个性,前一句是直接描写,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老舍《骆驼祥子》)

我们也试着写写上面图片:

正面(直接)与侧面(间接)描写结合:

”小草被风吹得左右摇晃,他们看到白桦坚挺的雄姿,向他们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抓住白桦大风中坚强挺立个性,前一段直接描写,后一句间接描写。

  3实写与虚写结合

看看朱自清的大手笔: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实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虚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实写)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实写虚写结合)

(实写和虚写结合写春的生机勃勃)

(朱自清《春》)

白桦叶子越来越黄了,(实写)一片片要插上翅膀飞走了,带着特有的芬芳,带着母亲的血液,带着喜悦。

(虚写)在依依惜别的时刻,叶子恋恋不舍。

(虚写)叶子飞走了,它把芬芳传播出去,把血液浇灌大地,把喜悦播散开来。

(虚写)

(抓住白桦秋天叶子变黄掉落的特征,虚实结合写叶子的牺牲精神)

4动景与静景结合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静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动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动景)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静景)

(动景和静景结合写百草园有乐趣个性)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秋日的天空呀,明净如一面镜子,纯净若一潭清水,洁净像清水洗过一般。

那哪是天空?

简直就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海洋!

天空下的白云呀,如一群群白鹭在海上嬉戏,若一群群海鸥追逐游动的鱼群,像一队队白帆驶向大海深处。

(这里抓住秋天蓝天明净,白云悠悠的特征,静写蓝天,动写白云,凸显蓝天纯净,白云的快乐和向往)

5远景与近景结合

吃过早饭,雾气消散了一些,我站在酒店大门外的一块平台上扶栏望去,便见数十条宽幅白练挂于岩壁上,高崖三叠,白练三折。

上午八时许,我从德天瀑布的东南面顺着石阶下行,到了归春河岸边。

在岸边我乘上了竹筏。

竹筏渐离水边,向着瀑布下的深潭划过去。

离瀑布渐行渐近,水声訇然。

竹筏靠近瀑布:

素练扯断,玉珠迸裂,堆雪滚滚,雪浪高翻;

千军呐喊,万马奔腾,声若滚雷,山谷震荡。

(抓住德天瀑布水流激荡水声訇然的特征,由远及近写出瀑布的奇丽壮观)

(赖国宾《领略德天瀑布》) 

 

眼前几棵粗壮的白桦,虽然叶子已经掉光,可它们昂首挺胸,傲然耸立。

他们仿佛在告诉身旁的小树,失去叶子也许变得不那么美丽,可退去铅华,保持本真,远比华丽的外表重要。

(抓住白桦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天,毫不畏惧的特征,由远及近描写白桦)

  6多感官结合

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结合描写景物。

名家有很多例子,这里不再赘述了。

我们前面是这样写图片的:

眼前几棵粗壮的白桦,虽然叶子已经掉光,可精神抖擞地高高耸立着。

贴近白桦的根部,有泥土的芬芳,有白桦皮微微的、浅浅的芳香。

出于好奇,我撕下一小块翘起来的白桦皮放到鼻子前,淡淡的清香钻入肺腑,把它放入嘴里,味道却有些苦,远没有闻起来清新舒畅。

这也许就是苦尽甘来吧。

(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种感官结合,写白桦坚定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品质)

7多种修辞手法结合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凸显景物个性。

湖边,小鸟跑着;

湖里,大鸟游着。

湖中太阳拉长了影子,把湖水也染成金色。

太阳掉入湖水里的刹那,惊动了水底安眠的鲫鱼、华子,它们扑棱棱骤起,搅浑了一片清水。

(赖国宾《令人慕恋的达里诺尔》)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草原融入天际,天际坠入草原。

天边,厚重的云朵伏在草地上,繁茂的绿草长入云霄中。

茫茫原野,绿草如茵,一座座蒙古包如一粒粒珍珠洒向草原,一群群牛羊如一叶叶扁舟穿行碧浪中。

空中百鸟鸣唱,蒙古包里姑娘小伙放声。

清风徐来,那歌声、鸟鸣,连同牛马的欢呼雀跃声,一同被送入天宫,玉皇大帝暂时辞却了歌女,也专享这天籁之音。

天上,连片的白云,千形万象。

或苍梧东岳,或斜榭飞亭,或奔马卧牛,或轻羽萃鳞。

天水相连处,奇观常现。

或“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天衬水,水映天,天于水中流连忘返。

白云轻轻唱着《敖包相会》,要邀水中的鱼儿对唱。

鱼儿要衔一片白云,去送给钟情的伴侣。

以上是笔者拙作《令人慕恋的达里诺尔》里的片段,文中根据表达和突出景物个性需要,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仅供阅读者参考。

E渲染笔者的印象和感受突显特征、个性

天蓝得叫人感动,水清得使人赞叹,叶黄得令人震撼,草枯得让人惋惜。

(二)赋予景物以价值和意义

下面我们进一步观察秋天那张图片,进而写出一篇作文。

不同的观察的角度,可以确定不同的中心景物,中心景物不同,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有差异。

1从季节的角度观察,秋是中心景物。

2从图片呈现的内容观察,桦树是中心景物。

3从地域角度观察,野外是中心景物。

我们选取哪个角度?

选择什么为中心景物呢?

我们确定两个,先做一个简要分析,再从中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1从季节的角度,秋是中心景物,文章要围绕“秋”来写,从“秋”的角度立意、谋篇。

2从图片呈现的内容角度,白桦是中心景物,文章要围绕“白桦”来写,从“白桦”的角度立意、谋篇。

一、从季节的角度,“秋”是中心景物,文章要围绕“秋”来写,从“秋”的角度立意、谋篇。

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再通过联想想象,运用一些描写方法来表现这张图片

图片上的大致情形是:

天空,蓝天白云;

地上,白桦树的叶子已经变黄,野草变成了灰紫色。

(这个看的顺序是由上到下)这是把看到的叙述出来。

这不是描写。

这张图片把“秋”的特征很好地抓住了。

我们怎样仔细观察,再通过联想想象,运用一些描写方法来表现这张图片呢?

根据上面学到的,一是有一个顺序,二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三是仔细观察,四是抓住主要特点,五是要根据立意进行联想和想象。

(1)顺序上我们采用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就像上面,先写天空,再写地上,写地上由树木写到野草。

(2)把图片上的景物分成两部分,天空:

蓝天、白云;

大地:

树木、野草。

这里就要考虑立意了,也就是通过写“秋”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细致观察每一个部分,要从不同角度观察,要多种感官观察,要进行联想和想象,要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在观察、联想中考虑到立意,也就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秋,是谷物成熟收获之际,可以引申为收获、丰收之义。

写“秋”写收获。

2秋,是草木凋零季节,有“萧瑟”之义,表示悲愁。

写“秋”写愁。

也可以反其道行之,写“秋”,写秋天景物面对凋零、萧瑟,不惧怕,不猥琐,直面应对,甚至乐观地看到未来,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

3秋,还可引申为“某一时刻”、某一时期。

写“秋”写人生的某一时段,或事业的某一阶段,一般指收获或鼎盛时期。

根据“秋”的不同寓意,确定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根据立意观察、联想,进行描写,义也就在其中了。

接着考虑文章的布局、层次,开头、结尾,整个文章就了然于胸了。

我们看看古人笔下的“秋”: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陶渊明写秋的衰败寂寥,借以感叹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