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2573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

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

……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伯里克利”你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文化的繁荣活跃②商贸的频繁③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④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2.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

3.2010年10月16日,世博会迎来某国国家馆日,当天,《新民晚报》从“重回美索不达米亚、硝烟散尽文明复兴、一波三折牵手世博”三部分报道了该新闻。

请问当天是下列哪国国家馆日

A.埃及B.印度C.伊拉克D.墨西哥

4.16世纪左右,欧洲“绅士”(gentry)阶层大多住在乡间宅第,喜爱田猎,坐享田租。

他们拥有政治、法律的特权,并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这些“绅士”获取其身份主要依靠下列哪一途径?

A.经营工商,累积财富 B.应征从军,建有军功

C.拥有封地,身份世袭D.通过考试,获得资质

5.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

”此人是

A.孔子B.悉达多C.耶稣D.穆罕默德

6.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

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

下列用词排列正确反映了上述三种观点的是

A.侵犯;发现;文明相遇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发现;侵犯;文明相遇D.发现;文明相遇:

侵犯

7.《礼记·表记》说: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8.“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

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9.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在我国封建社会作为统治思想先后体现的有

①道家“无为”②儒家的“仁政”③墨家的“兼爱”④法家的“法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④①②D.①②③④

10.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

“皇帝为丞相起”。

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明朝B.宋朝C.唐朝D.西汉初

1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12.有人认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A.民族融合的作用B.分裂中孕育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发展D.君主专制逐步的加强

1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

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D.中古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14.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15.以下是中国古代两本史学名著的篇目,与这两书体例相同的著作分别是

继乱之世:

鲁莊公

莊公元年

莊公二年

莊公三年

莊公四年

莊公五年

……

卷十:

孝文帝纪第十

……

卷第四十一:

勾践世家第十一

……

卷第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A.司马光《资治通鉴》/希罗多德《历史》

B.司马迁《史记》/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C.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迁《史记》

D.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16.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7.严从简在《殊域周资录》中描述道: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朝贡贸易B.民间贸易C.互市贸易D.市舶贸易

18.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9.“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概念,也可叫“中世”“中古”,主要适用于欧洲,后来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扩大。

以下对“西欧中世纪”概念解释中,不恰当的是:

A.希腊罗马文化与“文艺复兴”期间的时代B.可以泛指整个欧洲封建时代

C.是一个神权至上、文化毁灭的黒暗时代D.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

20.右图是漫画家为某一历史事件创作的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

图中的房间里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C.法国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斗争激烈

D.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在法国得以确立

21.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

”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需求D.世界市场的形成

22.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23.梁启超批评近代中国某一派别: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而不知有国务”。

文中的“□□”应是:

A.洋务B.政务C.时务D.事务

24.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

”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它超越了英国1689的《权利法案》

B.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C.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D.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5.有学者说:

“南北战争以北方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工业化的深入和拓展造就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同质的民族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这里所说的“同质”是指

A.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B.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C.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D.统一的联邦和统一的经济制度

26.“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条件中,同样也为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典型地反映了上述过程的是

A.英国圈地运动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宅地法》D.日本明治维新

27.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

28.中国近代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29.“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继续                 B.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0.1953年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

A.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

C.改变不合理的劳动产品分配制度D.将单一所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

二、最佳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

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

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

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对材料所述现象最为准确的理解是:

A.严刑峻法的现象有所改变B.执法中渗入儒家伦理观念

C.儒学在汉武帝时地位较高D.儒家伦理已完全取代法家

3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汉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C.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产生民主制D.希腊政治文明受到于地理环境左右

33.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刻“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最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又带来的割据混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34.有位史学家说:

“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对于科举制以上两种说法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B.两种说法都过于绝对,

C.因为没有标明时间,所以无法判定D.由于两个人的时代不同因而看法不同

35.观察下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可以得到的深层次的信息是: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

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900

93%

7%

美国1850年

约2300

87%

13%

A.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未开始工业化B.工业革命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C.工业化程度越低农村人口比例越大D.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三、非选择题(共75分)

36.选官制度(12分)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

我们研究制度,必须是一种通学。

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通彼此。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以“选官制度”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