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622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策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换言之,新闻报道是需要“守门人”的。

传播学大师图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论及“守门人”的时候指出——从发送者到最终的接收者之间,被淘汰的内容可能是数量巨大的。

这发送者指的就是各种介质的媒体,而接受者就是媒体的观众听众读者和网友。

由此可见,“守门人”首先是对于可进入下一传播渠道的信息拥有选择权的人,《视听之友》的守门人,就是在座的各位。

其实,“守门人”在使用这种“选择权”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过滤式”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海量的信息,哪些信息对我们的读者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不同媒体的“守门人”,会根据自己媒体的受众定位,来过滤取舍信息。

另一种是“再加工式”的。

我们知道,新闻报道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这种反映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充分考虑适合需求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再加工”是必要的。

比如我们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会有不同角度;

同时,我们对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也可以把类似的新闻事件“捆绑”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报道。

这就是对新闻的“再加工”,咱们现在很多的版面综合内容实际也是对新闻的再加工。

我们在进行着“守门人”的工作时,其实已经在逐步接近“新闻策划”了。

对于什么是新闻策划,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很多种,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我认为比较贴近的定义。

武汉大学夏琼新闻策划广义上可以包括公关策划、广告策划、经营策划、竞争策划。

比如咱们做过的很多活动,例如母亲节的评选、儿童用品展的活动都可以算做广义的新闻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周建明教授新闻策划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对媒体本身的策划和对媒体内容的策划,前者包括市场定位、受众对象、经销策略等;

后者包括专版时段的策划、栏目的策划、具体报道的策划。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策划,是单纯的新闻策划,就是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做出某种安排的“策划”。

也有人会问: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

新闻策划,是对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做安排。

它就像是一个厨师,面对各种已经摆在面前的菜肴原料,进行搭配和整合,从而制作出五花八门的美味可口的菜肴来。

在事实的基础上谋求新闻作品的精彩,是新闻策划的原则。

以2002年3月秦皇岛电视台《秦皇岛新闻》节目连续三天播发的一组总题为《民间大使再续美妙经历》的报道为例:

这其中,安排了首日的《迈克奥谢依先生今日抵秦》和《新闻背景:

迈克奥谢依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中美民间大使》,次日的《迈克奥谢依先生与山海关的哥赵清再聚首》,第三日的《数十家中外媒体港城上演新闻大战》和《这次的经历更美妙:

迈克奥谢依先生今日惜别中国》。

如果没有因为与江泽民主席的书信来往而名动世界的迈克奥谢依先生再次来到秦皇岛这一极具新闻性的事件发生,上述这组最后获得了河北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是不会出炉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2002年3月6日下午电视台新闻部接到国家、省、市外事及宣传部门批准采访的通知时,距离迈克奥谢依先生的火车到达山海关站的时间还有50分钟,距离7点35分新闻播出只有不到两个半小时,当时电视台新闻部负责人在办公室大喊一声:

谁知道迈克奥谢依!

两个人举手,“立刻领机器叫车去山海关火车站,迈克又来了,全部现场报道,今晚就上新闻”。

在两名记者飞驰前往山海关火车站的同时,台里熟悉网络的记者紧急梳理相关信息,制作《新闻背景:

迈克奥谢依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中美民间大使》,这篇报道的文字稿同时以短信的形式发到前方记者的手机,供其做现场采访问题设置的参考。

迈克从下火车到出站被外事部门接走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这一刻钟里他一直在回答秦皇岛电视台记者提出的、经过了短暂但有效的策划的四个问题——“是什么促使你在离开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产生再次来华的念头”、“此次来华的第一站选择秦皇岛是因为你那著名的美妙经历就发生在这里吗”、“第一次来华时你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学者,这一次你已经是一个受到众多国际媒体关注的名人,这会影响你此行的心境吗”、“你怎么看待中美两国民间交往和政府间交流合作的关系”。

当晚秦皇岛新闻播出了长达三分五十秒的现场报道和一分二十五秒的新闻背景,其中现场报道部分被中央四套中国新闻只字未改的转发。

第一天的新闻播出后,参与报道的记者为接下来的采访搜集信息,包括迈克奥谢依先生的个人经历、爱好、家庭成员情况、政治立场等具体内容,设置采访提纲和问题,一直加班到第二天凌晨。

应该说,时间仓促但准备充分的策划是这篇连续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就是一例比较典型的“新闻策划”

而“策划新闻”,其实是“制造新闻”。

许多媒体的“自编”、“自导”、“自演”就属于“策划新闻”。

“策划新闻”多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事找事”;

第二种是“有事生事”。

先说第一种“没事找事”。

比如某电视台策划了一个活动-----电视观众节。

这个观众节由“主持人与观众见面会”、“通过测试评选最佳观众”、“记者专访最佳观众”、“最佳观众才艺表演”等项目活动组成。

于是,电视台的专题报道组,就一路跟踪这些活动,并在每天的新闻节目中播放相关活动的报道。

再说第二种“有事生事”。

这种情况往往是已经有一个新闻事实在那儿了,然后,再通过媒体的“导演”,制造出事件来(生事),媒体再一路跟踪报道。

比如《浙江青年报》(后改名为《青年时报》)有一年曾经就做过一件“有事生事”的“策划新闻”报道。

一天,记者偶然中得到了一个信息:

一个叫马骏的少年犯在少管所组织的一次演讲活动中,读了一封给妈妈的信,十分感人。

于是,编辑部就开始“策划新闻”了,推出了一个主题为“替小马骏找妈妈”的活动。

当报纸上刊发了小马骏给妈妈的一封信后,许多善良的妈妈们,纷纷和报社联系,要做小马骏的“妈妈”,报纸也每天刊登这方面的新闻,搞得满城“沸沸扬扬”的。

后来,报社终于给马骏找到了一个“妈妈”。

于是那天的报纸头条标题便是《小马骏有了一个新妈妈》。

到此,这个新闻该是报道完了吧?

没有。

编辑部在原有的报道的基础上,又在“有事生事”了:

他们紧接着推出了为“100个‘小马骏’找妈妈”的系列报道。

报社和团省委少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少管所合作,找出来100个没有妈妈的少年犯,并在报纸上公布了100个少年犯的相关资料,发动社会大众为少年犯找“妈妈”。

结果,100个“小马骏”都有了一个能帮助他们的辅导员“妈妈”。

后来,这组系列报道,获得了全国新闻报道的大奖。

新闻的发生是客观的,但是,新闻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要由人来传播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事件还是人活动的结果。

因而对新闻事件进行人为的干预和利用,应该是可以也是可能的。

至于策划,也是媒体编辑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

制订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的报道要点,要求记者在某一时段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内容,都应属于策划的范围。

例如,咱们报纸前一段做过的三八节报道。

有事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基层,采写的一组颇具水平的策划报道。

策划,是实施媒体编辑方针的手段。

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它与新闻策划的区别是:

后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的利用;

前者则是“制造新闻”。

在这种“制造新闻”的策划下,如果此后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是真实的,于社会无害的,尚且还属于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范围。

因为有时媒体处于某种需要,不得不这样为之。

但是,另一种策划新闻,就不能原谅了。

比如有媒体为了表现“穷山沟农民变富了”这样的主题,费劲心机,和当地有关方面一起导演了“一场戏”:

让那儿的孩子穿上有关方面带过去的新衣服,记者为这些孩子拍了照片后在媒体上登了出来。

这种策划出来的“新闻”,就是假新闻。

又如前些年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新闻”:

发现了有人用纸箱做成馅的包子。

经查,这是一条假新闻,是记者通过“策划新闻”策划出来的。

由于其社会影响极坏,那个记者很快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所以,策划新闻总是不太好的,为了新闻报道的需要,而去人为地“策划新闻”,是违背新近发生的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的。

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遭遇新闻”、“了解新闻”、“发现新闻”。

所以,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有区别的。

对于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新闻策划,我们是提倡的。

因为作为“守门人”,我们是为了让新闻报道做的更好,对公众更有用。

二、策划的重要性

新闻策划,对与每一个媒体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对于咱们周刊来说,新闻策划尤其重要。

(一)每一期杂志的内容,都要精心筹划

一本新闻期刊,页码不会少于64页,多的会有100多页。

《观察与思考》有64页,《新民周刊》有80页,咱们视听之友报有48版,整本达到70多页。

并且新闻期刊的栏目众多,五花八门。

新闻期刊的总的文字吞吐量也较大,每一期少的要有六七万字,多的则会达到数十万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编辑出版报纸的时候,是一定不会,也不该“有什么稿发什么稿”的。

如果是“有什么稿发什么稿”,那这本期刊一定是没有灵魂的,也一定是一堆文字的杂乱堆积。

有责任心的编辑,会在每次编辑稿件的时候,有一个通盘筹划的过程。

这个筹划,就是新闻策划。

怎么来开展这种策划呢?

有两种多见的形式,一是报编辑计划(报选题);

二是召开选题会。

1.报编辑计划

每当要做新的一期期刊的时候,编辑就要实现向总编汇报自己的编辑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是相对具体的,比如在什么栏目上安排什么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为编辑你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什么和发表这篇文章的理由是什么。

总编要根据期刊的定位,对编辑们报上来的编辑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这个统筹安排包括否决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编辑计划,并对可以发表的文章提出编辑意见等等。

这个过程,我们认为就是一个策划的过程。

而且这个策划的过程往往是动态的。

这种动态只有到了杂志的所有内容都最后确定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清样”后,才会变为“静态”。

甚至这种“静态”也只是相对“静态”,在没有正式印刷前,也可能现调整内容的情况。

所以,我们说,这种策划会贯穿于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全部过程。

2.召开选题会

不少期刊是通过召开选题会的方式,来开展策划活动的。

当然,选题会是不应该代替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所有策划工作。

选题会只能说是所有策划工作中,或者说是整个策划链中最重要的“动作”。

要开好选题会,一定要事先有所准备。

《观察与思考》在每期杂志的编辑前,都会召开选题会。

而在选题会召开前,编辑、记者们根据“提交的选题不少于三个”的要求,已经在准备自己的选题了。

编辑、记者在选题会上,并不是简单地报三个题目,而是清楚地表明两点:

一是选题的基本情况;

二是要做这个选题的意义和理由。

当编辑、记者都介绍完各自所报的题之后,有一个60分钟的讨论。

在讨论中,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和看法。

这“60分钟的头脑风暴”非常有好处。

因为一个人眼光和判断,往往会有局限性,非常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对其进行补充和提升。

其实,总编也往往会根据大家的意见,最后做出“裁定”:

哪些选题是值得做的;

哪些选题是有问题的,不值得做的。

以上两点,咱们报社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

(二)每一期期刊的内容,都要突出重点

美国的《时代》周刊是最早采用“封面故事”的形式来突出杂志的重点期刊。

我们国内的一本叫《新周刊》的新闻期刊,最早引进《时代》的做法,也推出了“封面故事”这样的东西,结果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对一本新闻期刊来说,在每一期上,着力推出一个主打内容,已经是一个大家都在做的“套路”了。

当然,实践也证明,这种“套路”还是讨巧的、非常必要的。

它使得每一期的期刊都有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当期期刊的“主张”,是能够代表期刊水准的精心策划之作,集中体现了该杂志社的智慧和采编能力。

我们随便找来几本新闻期刊来看一下。

《新民周刊》2008年3月的第9期,在“封面”这个主打栏目中,编辑部以《2008奥运冲刺》为主题,一共发了《中国军团冲金大揭秘》、《北京奥运十大看点》、《冲金之路不平坦》、《瞩目金牌榜首“三国演义”》、《人到奥运年》、《“奥运金牌战略”变迁史》等6篇稿子,共占用了15个页码。

《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3月的第10期,在“封面故事”这个主打栏目中,编辑部以《三十年前后文物命运对比/平地崛起的一代》为主打标题,一共发了《马末都:

收藏有假》、《马末都:

“捡漏儿”一代》、《30年代文物命运对比》、《父亲与古玩》等4篇稿子,共占用了28个页码。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新闻期刊的主打稿,都是编辑部当期着力推出的一组围绕一个主题的稿子。

这一组稿子,我们称之为“新闻集装箱”。

(三)如何写好一篇报道,要经过周密考虑

记者所报道的选题一旦被确定,记者就应该立即和主管总编甚至总编沟通,这种沟通就是策划。

通过沟通,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等对记者所要写的稿子的主题、角度、结构、主张、配图以及篇幅的长短,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

因此,我们常说,记者在杂志上所发表的文章,凝聚了编辑部集体的智慧,是各道工序辛勤劳作的结果。

三、报刊新闻的报道策划

(一)什么是报道策划

要解释什么是“报道策划”,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报道”。

所谓“报道”,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向公众报告新闻,于是“报道策划,就是对这种新闻传播行为的策划,是新闻机构对一个时期或一项专题的报道所进行的有创意的设计、指挥和调控。

新闻的本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怎样对新闻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社会影响,策划这种能动性手段便在合适的时机被派上用场了。

报道策划是策划什么

“策划”,是当今媒体颇为时髦的一个词汇,被众多媒介人士津津乐道并付诸实践。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新闻是客观发生后被记者发现和了解到的,不是策划出来的。

于是就牵扯出一对很容易混淆的概念——“新闻报道策划”和“策划新闻报道”。

从我们上面对报道策划的定义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策划是对新闻报道行为的能动性创造,对媒体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

而策划新闻报道是指对尚未形成的事件经过媒体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使其成为完整的事实,为媒体报道提供依据。

简单地说新闻报道策划是策划报道形式,策划新闻报道是策划报道内容。

新闻报道策划自不必说,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策划新闻报道则存在很大争议。

有些人认为“新闻始终不是策划出来的,否则就违背了新闻规律”。

也有人认为“策划新闻报道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与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

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地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

所以可以说,新闻原本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策划者将其‘挖’出来了而已。

因为有些新闻就隐藏在看似没有新闻价值、很程式化或者很公文化的东西之中”。

在这种争议中,其实我们只要把握一个分寸:

事实第一、新闻第二,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这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规律。

新闻报道不能超越事实本身,只有当事实发生后,才能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离开了基本事实的报道策划只能是空中楼阁,策划出来的报道就会成为虚假报道。

《大河报》2009年8月6日刊发了一则《约80万人口的开封市区,宠物犬已多达20万条,伤人、扰民,狗患凸显。

开封市民希望给养狗立规矩》的新闻,狗患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全国都有的现象,但却在随后的后续报道中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在国内引起了共鸣,引来全国媒体的关注,自2009年11月8日起,中央电视台四个新闻栏目陆续对此进行了报道,持续近20天,“新闻直击”栏目主持人还电话采访了记者,媒体也随着新闻声名大振。

“狗事”是如何做大做强的,媒体本身的作用恐怕是最直接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媒体策划的新闻报道,是否也属于是“策划新闻报道”呢?

其实不然。

这次系列报道的起因是《大河报》接到不少热线电话,反映郑州养犬办只收费不办事,无证、违规养犬比比皆是,被狗咬伤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养犬办存在的意义何在?

问题是读者提出的,不是记者无病呻吟。

既然有了新闻线索,记者就开始顺藤摸瓜。

在做专访的时候,对一些敏感话题紧抓不放,让当事人谈、专家谈,在谈的过程中出新奇。

记者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一个单位一个单位不停地拜访,让诸如“养狗是少数人的权利”“你是不是党员”等奇谈怪论不断见诸报端,带动了新闻链条快速滚动,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时间网评如潮,专家评论如潮,媒体关注了,官员关注了,新闻报道最希望出现的互动效应也出现了。

随后,《大河报》新闻调查系列报道《养犬办被指只管收钱不管事》、《盈利式管理是狗患之源》、《养犬办两年花了731万?

》引发郑州市市长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有关部门公开账目。

而该系列报道也最终于2009年11月10日《大河报》发表郑州市新闻办解释养犬办经费去向而漂亮的画了个句号。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媒体直接介入的报道,也是因为先有了“狗患”这个事实,其报道是因势利导、反映事实、揭示事实。

相比之下,有些媒体的做法就出格了。

从2006年3月开始,直至2007年春天,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疯狂追星故事成为被国内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

在整个追星事件过程中,媒体通过提供资金和各种帮助“积极”介人事件之中,对病态追星行为反复聚焦、特写、放大,进行大肆的宣传炒作,营造着疯狂追星的社会氛围,使得处于病态和困境的杨家疯狂追星行为得以继续并不断疯狂“升级”,并最终导致杨父自杀悲剧的发生。

综观媒体对整个事件过程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杨丽娟追星事件既是一个社会事件,更是一个媒体“制造”的“媒介事件”。

一些媒体在事件报道过程中违背职业规范,参与、推动事实的进程,甚至导演事实,对悲剧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香港《文汇报》在2007年4月7日的社评《反思杨丽娟事件,透视国民素质的滑落》一文中批评内地媒体报道不当时指出:

“内地部分媒体早就介入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全过程,推波助澜之下,令事件愈演愈烈。

在助长杨家追星疯狂行为乃至酿成杨父蹈海身亡方面,部分传媒难辞其咎。

杨父身亡后,部分媒体又出钱把杨家母女接到深圳,从深圳接到兰州,再从兰州接到北京接受歌手捐赠。

在所谓新闻策划下,一幕悲剧被传媒利用为炒作和扩大销路的对象,这亦显示内地部分传媒质素下滑。

(二)报道策划具有多面性1.站在不同立场,报道策划有不同倾向媒体的立场不同,报道的倾向性不同,报道角度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2002年2月底,河北“五胞胎”孕妇王翠英住进北京妇产医院,这是北京妇产医院建院43年来接收的第二例“五胞胎”。

第一位“五胞胎”孕妇由当时国内妇产科权威林巧稚医生亲自接生。

旋即,这一国内外均属罕见、平均几率只有“六千万分之一”的事件成为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话题。

《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大量篇幅的报道每天牵动着千万北京市民的心。

3月8目,《羊城晚报》以一篇《揭开五胞胎生育之谜》披露出一个惊人的消息:

“五胞胎”不过是王翠英夫妇“盼儿心切”之下吃药“歪打正着”所导致的结果!

其实,在《羊城晚报》披露“五胞胎”生育之谜前,北京一些媒体的记者采访主刀医生翟桂荣时已经了解到这一内幕消息。

“一般说来,跑同一个‘口’的记者往往形成一个圈子,有事情大家会互相通知。

然而这件事情只有几个记者知道,并且不约而同地压下来了,他们就是担心报道出去后造成影响,让这一家人得不到帮助。

毕竟我们首先要保护的是生命。

”京城某知名媒体的记者接受采访时说。

看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楚了,媒体对于“五胞胎”事件迥然不同的报道方式,其实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的。

选择不披露真相的媒体首先考虑到的是为处于极度贫困中的产妇一家寻求帮助,体现的是“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画面。

他们的报道也的确是有了成效,人们纷纷向“五胞胎”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

而《羊城晚报》看似“冷漠”的报道,却让人看到了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对妇女和儿童的“关爱”,一种对科学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据《羊城晚报》报道,多胞胎产妇面临着心肺功能障碍、血液浓缩、肝功能损害等危险,多胎妊娠将引发高流产率、高血压、产后大出血,同时,多胞胎孩子长大后也往往会出现智障、病残。

多胞胎虽然令不少夫妇向往,但它却不符合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对产妇及孩子本身都将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而吃药所引起的副作用将会更大。

这篇报道所真正要揭示的正是人们违背“优生优育”这一人类进化繁衍史,盲目追求“多胞胎”的愚昧思想,是要给人们一个警醒。

2.报道策划有选择地选择现实

200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

华莱士的专访,在回答关于新闻自由问题时说:

“我们是要有选择性,正如美国同样有选择性。

关于中国的新闻,美国的报道是很少的。

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比我们要高得多,美国的媒体在新闻选择方面要求也是很高的。

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闻事实之多不胜枚举。

对于如此之多的新闻信息,美国是当然不可能“有闻必录”的,那美国媒体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2000年7月20日至9月1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媒体共发表中国报道149篇,其中有关人权问题的报道46篇,有关中美政治和贸易关系的报道36篇,有关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报道25篇,有关台湾的报道22篇,其他报道20篇。

报道频率基本上每种媒体平均有1—2篇中国报道。

从报道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传媒报道中国的基调是什么。

2000年夏天,我国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国际公关活动。

江泽民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电视访谈,向美国公众传递了中国对美国友善的信息,同时针锋相对地表明了中国的原则立场;

国务院新闻办和文化部在美国举办了大型中国文化活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举办的议会以及宗教和政治领袖峰会等。

但是,出于新闻的选择性原则,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官方主办的这一系列公关活动采取了回避和低调的处理方式,正面报道很少。

2000年8月30日美联社以仅有的一篇《中国试图改善其在美形象》报道了“中华文化美国行”活动,对该活动中大量丰富的文艺演出和展览,仅一笔带过。

而这段时间美国媒体报道的主题依然是“人权”和“中国威胁论”,与之有关者大报特报,反之则轻描淡写或根本不报。

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