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Word格式.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阳·
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窘、绞”等生字,会写“痴、愧”等生字,正确书写“牧童、祸患、幼稚”等词语。
2、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牧童》。
积累有关童年生活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5、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摘抄感动的语句。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
习作”“回顾·
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
《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
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
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1、会写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4、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表达方式:
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体会相声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义。
2、通过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指导学生积累精妙语言。
3、本组教学要和本次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完美。
四、课时分配
《杨氏子》
2课时
《晏子使楚》
3课时
《半截蜡烛》
1课时
《打电话》
口语交际·
习作三
回顾·
拓展三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
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
《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
《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1.能正确认读32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3.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1.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2.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
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
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
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
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
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书写“召集、商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口语交际: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4、学习缩写。
让学生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1、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2、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3、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
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五、教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
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
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
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
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
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
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
(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
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
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人物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
2、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
3、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
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
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
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