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话最后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和说谎的皇帝、大臣、百姓们予以对比,突出孩子的天真、率性,以及大人们的虚伪、愚昧。
在心理描写方面,作者主要刻画了皇帝、察看织布的老大臣和官员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虚伪分析得非常透彻,符合人物的个性。
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形象非常有利。
(五)反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语。
反语能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第22课《诗二首》
《天上的街市》
本文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著名作家、诗人、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二)文章主旨
这首诗,作者通过奇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天上街市繁华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四幅美丽图景,诗人通过这四幅图景,表现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三)文体知识
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
所谓“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四)重点内容
1.第一节中的“明”“闪”“现”“点”等词语好在哪里?
前两句都用了“明”字,联想自然。
这两个“明”字用法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点亮的意思;
后一个是形容词,明亮的意思。
状写明星用“现”,显现的意思,描摹了星星闪现的过程,用词准确。
“闪”与明星搭配,“点”与街灯搭配,都十分妥当。
2.第二节中的“我想”和两个“定然”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能否删去?
这几个词语表明这节中所写的景物是诗人的想象,如去掉就变成了写实,这样不仅不合事理,诗的韵味也消失了。
3.短短的16行诗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天上的美景明明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却又如此加以肯定,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四次使用“定然”这个表示绝对肯定的词,一是使人感到诗人的想象真实可信,形象鲜明;
二是表示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
4.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的愿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太阳船》
(一).文学常识吴望尧,笔名巴雷,台湾诗人。
创作文类包括诗、散文、小说等,为五十年代台湾现代诗坛重要人物之一,他将现代科学思想融入现代诗的想象之中,其创作风格卓尔不群,覃子豪誉其为颇有奇气之“鬼才”。
曾获蓝星诗奖、国家文艺奖、侨务委员会海宣荣誉奖。
(二).文章主旨
作者借“太阳船”寄托了自己对光明和幸福的渴望,对故乡和大陆的思念。
(三).重点内容
1.“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作者为什么着一“划”字?
用得好吗?
用得好。
以动写静,写出了“巨船”般的太阳缓缓升起的美丽景象,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情感。
2.“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诗中“黑暗”一词该如何分析?
抓住颜色特点写景物,光暗云浓,平静被打破,暗示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坚信只要奋斗,以“开拓”之火灭“保守”之淫威,终将收获溅起无数银星般的多彩生活。
诗中还有很多表示颜色、使用非常精当的词语,如“镀金”“白昼”“白银”“灰色”“银星”等,细加分析,韵味无穷。
3.诗人说:
“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你是怎样理解“溅起”一词的巧用的?
妙用动词,一字传神。
落日西下,唤醒了银星千颗,预示着昼夜更替时的黑暗不再来,表达了诗人对精彩缤纷生活的憧憬和奋斗的情感。
4.太阳船沿着“神秘的航线”,由“白昼”驶近“黑暗”,诗人的情感也随之波动。
请简要地做出分析。
诗人眼见如船只般的太阳,在宽阔无边的天空海洋里艰难地前行,由清晨驶向黑夜,溅起银星千颗。
诗歌中巧用各种色彩,如“镀金”“白银”“灰色”等,画面的颜色由绚烂的金黄,随着“太阳船”的行
驶,过渡到耀眼的银白色,又转入夕阳火烧般的橘黄色,最终归于静谧的银灰,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日落图。
在黑夜来临之际“太阳船”没有冲破黑暗,反而以“付之一炬”的姿态,沉没于“灰色的波涛”中,颇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情怀。
景之热烈,令人震撼;
情之真切,蕴于字里行间!
第23课《女娲造人》
1.文学常识
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
《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
往。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
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3.文章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
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4.重点内容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5.修辞手法的运用:
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
(1)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
(2)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3)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
(4)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第24课《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塑者》
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作家。
他善于讲动物故事,并以此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所编
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寓言:
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
植物或其他事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
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3.课文寓意
本文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一个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
1.课文寓意
本文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
人。
2.重点内容
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却又败给蜘蛛的原因各是什么?
蚊子在向狮子挑战时善于审时度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致使狮子狼狈不堪被打败。
可在战胜狮子后,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洋洋得意之时自投罗网,败给蜘蛛是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的结果。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
—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文章主旨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杞人忧天》
1.文学常识列子,郑国人,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全书分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文章主旨
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3.文章结构
(1)故事起因: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2)故事发展:
有一个热心肠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去开导杞人。
(3)故事结束:
杞人的担心没有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4.重点问题学习了这则寓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
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
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无益家国事莫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己边事做起,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它的特点是具有劝喻性和讽谏性。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吕不韦:
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
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
创作有显著影响。
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4、《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
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
《穿井得一人》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理解课文
明确: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
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五、《杞人忧天》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寓意:
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二)启发: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附: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
引资料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
强调;
特定称谓;
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小说)开头要吸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说明情况,交
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叙述结束,自然收尾;
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
考
4、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
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
句式整齐有节奏。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
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
(时间+地点)+人+
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