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2871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docx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

年级:

2012级小学教育(数学)1班学号:

151姓名:

杨盛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

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

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

这就是近年来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这一群体在人身安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乃至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的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父母呆在一起。

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但因为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另外,留守儿童如果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未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缺乏判断能力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及越轨行为的影响,长期下去会形成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进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种:

一是呈现式,二是分析式。

所谓呈现式,主要是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个体本身表现出的问题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诸多措施的呈现。

所谓分析式,主要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各种理论解析。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实施科学认识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研究者预先编制并印刷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三、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描述性研究

留守儿童(Childrenleftathomepaythepriceofmigration),是指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地区,所占的比例高达%,分布广,数量大,按照我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中就有1个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重庆市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城市,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

据市妇联调研统计,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占全市16岁以下未成年人总数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

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

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估算,由于计算方法和对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共识,各种说法差异极大,从1000万到亿。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日报道,有关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就学儿童数的%。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村6到14周岁学龄就学儿童数量为14135万人,依据这个%的比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应达到7000万人左右,但《中国教育报》这篇报道同时又指出:

“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会少于1000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主任、副研究员孙宏艳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6755万;《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5日在《留守子女渴望亲情:

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里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万;《光明日报》2004年11月4日在《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中提到有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

四、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与自卑倾向

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情恋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

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

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易出现异常。

(二)情绪不稳定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的品尝生活的艰难。

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其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多疑敏感,一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的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

在经历过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三)嫉妒、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们中的一些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

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和相处。

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四)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容易违纪,逆反心理苗头出现。

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留守儿童对抗情绪严重。

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横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的效果。

(五)扭曲心理严重

部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由于心里的一些困惑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心里的一些烦恼也没有地方倾诉,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无法得到合理引导,导致有些留守儿童的心理严重扭曲。

杨正伟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容易出现激动、焦虑、神经过敏性高并伴随内向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形势下,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认为,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和睦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而破碎的家庭结构会使人们失范甚至犯罪。

(六)道德意志薄弱

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

所谓“他律道德”,是指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作出的道德判断;“自律道德”,是指有儿童自身具有的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儿童期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阶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监督和管教。

留守儿童的绝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下长大的,而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祖辈的娇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其自律道德水平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七)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偏移

在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

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

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过年回乡的风光极大的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

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在学校混日子,不求上进。

青春期的孩子人生价值观尚未形成,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老师和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八)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信心普遍较低。

另外,因为心里孤单以及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致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

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恶。

他们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思想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五、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其中既有社会体制层面的宏观原因,也有学校、农村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中观原因,还有家庭这一层面的微观原因。

(一)公共政策和社会体制不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与中国的户籍制度、公共政策、社会体制是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体制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成了阻碍城乡人员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

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太少,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来赚钱养家;另一方面,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体系之外。

他们居无定所的流动生活状态使他们无法考虑子女的城市就读问题。

特别是面对子女进城就读要缴纳的高昂借读费,他们更是望而却步,于是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从而成为留守儿童。

由此可见,在中国目前公共政策和社会体制还不完善的大背景下,产生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必然的,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

“家庭生活在儿童成长的每个时期,不,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

”家庭道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父母榜样作用缺位;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在一个时期内被人为地剥夺了,他们完全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约束,也缺少了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加之没有父母及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评价奖励和强化,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难以转变为稳定的道德行为。

(2)父母监控机制弱化;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其最直接后果是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生活长期处于放任状态。

加之留守儿童与祖辈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代养人的疏于管教,许多严重的道德认识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从而发展成为严重的道德行为问题。

(3)道德教育主体素质偏低;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道德素质较低以及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道德教育意识差。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

尽管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相关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总体收效甚微。

另外,学校对留守儿童道德心里的变化、发展,以及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四)农村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

不良的农村道德环境必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对他们来说,农村社会道德环境的消极面主要体现在:

(1)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拜金主义、封建保守的不良社会风气;“读书无用论”的不良风气盛行;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赌博、打牌等不良社会风气。

(2)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影响;

在父母缺位、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功能补位不足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社会化功能上升,对留守儿童社会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3)网吧等娱乐场所的危害;

留守儿童都是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容易受到这些娱乐场所的危害。

留守儿童长期沉溺于网吧,对他们得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产生了不良影响。

六、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教育方面:

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父母要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认真寻找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

并应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其方式可以是隔一段时间打一个电话或写信给孩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家长还是会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的,但是仅限于打电话询问孩子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等,这很难真正起到情感交流的效果。

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情感上的关爱,产生不了心灵上的暖意,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被遗弃感。

建议留守儿童的家长更多的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

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

如果父母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

不要小看了这短暂的相聚,很多留守儿童都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带到身边,哪怕只看一眼父母或只呆上一阵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常,短暂的相聚,那种亲子之间的温情,可以弥合一年的情感缺失带来的伤害。

可以多寄些礼物给孩子,但不要给孩子寄太多的钱调查发现,%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说明他们内心最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

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买件礼物,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浓浓思念之情,当然就不会有被遗弃感。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为了在感情上补偿小孩,只知道给小孩寄很多零花钱,他们中很多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孩子寄更多的钱,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就是对孩子负责”。

相反,这种做法会养成小孩好逸恶劳,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这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

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回家探视孩子,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弥补”亲情。

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回家探视孩子,让孩子体会与父母在一起的那份开心和快乐。

父母可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心声。

作为家长,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孩子到城镇上的图书馆、电影院、游乐场等地方去游玩,既可以给孩子增长见识,又可以给孩子留下温暖的回忆。

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可以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和品质。

学校教育方面: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制定并执行心理咨询辅导制度,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咨询信箱,为留守儿童提供咨询辅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跟踪观察。

另外学校应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重要问题要让其家长回家亲自参与解决。

可利用春节、农忙等时机,邀请返乡务工人员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孩子一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

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

教师要用父母一样的爱心、热心和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

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的亲情,那么亲情的缺失会得到补偿。

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也许他们就不会不好好学习了。

善于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留守儿童给予经常性的鼓励和表扬。

调查显示,只有%的留守儿童认为教师经常表扬他。

笔者知道,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对于那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

建议留守儿童的老师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多夸奖他们,给他们以期望,也许这些孩子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受益者。

重视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互助。

互学以及留守儿童间互助互学的同伴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95%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在外打工时,有自己的亲密小伙伴,除父母以外,他们认为和小伙伴在一起最开心。

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一起学习、游玩。

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交流,可以大大减轻亲情缺失带来的孤僻、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有的孩子甚至完全看不到有心理问题的影子。

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主要是政府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贯彻落实国务院2003年10月1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让进城务工子女有学上,要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与法制观念建设,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严厉打击地下六合彩活动,净化儿童生存环境,组织各种形式的帮教活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