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0105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a直接经验是意识

b心理元素包括:

感觉和感情

c结合心理元素的规律:

联想:

方式包括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

统觉:

只有通过一个更为积极的心理过程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地注意,才能够理解这个内容及其意义。

“选择性注意”,cocktaileffect

创造性综合原则;

心理关系原则;

心理对比原则

(2)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

原则:

时间、集中注意力、控制实验条件、变换刺激条件

观察法:

为了做到观察者与观察物的分离,必须利用各种实验技术记录被试的反应,这些技术和工具包括:

示波器、速示器、测时仪(荆其诚)

5、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冯特发现实验方法只能研究反应时、感知觉,对于记忆、思维和想象则无能为力;

●冯特认为语言、神话和风俗组成民族心理的三要素;

主要是关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

6、对冯特理论的评价

●优点

1、在冯特的努力下,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它的最大贡献;

2、培养一大批心理学家;

3、对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缺点

1、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没有彻底摆脱内省法,尽管他公开宣称反对这种方法;

3、理论体系零乱、庞杂

 

流派二:

实用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W.James,1842---1910)

⏹W.James是美国心理学(实用主义色彩)的主要缔造者,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者。

他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从进化的观点看待意识的功能,意识是人们更好适应社会的工具。

一、著作

⏹心理学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事实,一些闲扯和争吵,一种仅在描述水平上的归纳和推论,但是没有一条定律足以与物理学意义上的定律相匹敌。

这不是一门科学,它仅仅是一门科学的希望。

他的著名作品:

《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原理》中开宗明义:

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科学,既包括心理生活的现象,又包括其现象产生的条件;

⏹此书不沉湎意识元素的分析,而是贴近生活。

二、詹姆斯的心理学主要观点

⏹1、实用的意识观

在他看来,意识的作用是指导人如何达到更好生存的目的,是人适应环境的工具。

这是进化论影响的结果。

⏹2、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

A个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私有的,寻求思想的共同点的努力是白费的;

B个人的意识状态常变常新;

(赫拉柯利特)

C个人意识是连续、流动的;

D个人意识有自己的处理对象;

E个人意识具有选择性(类似冯特的选择性注意)

3、本能和习惯

本能:

小鸟拾草;

小鸡啄米;

人的休息之地;

母亲爱孩子;

习惯是什么?

人的一生发展,经过经验的作用,形成一套类似本能的行为模式。

习惯是功能性的,简化了行为,使行为精确又省力,减少疲惫。

⏹如何形成好的习惯,摆脱旧的恶习,詹姆斯给后世提出5条告诫:

⏹1、选择环境,置身于进步向上的环境;

⏹2、不要允许自己从事任何违背意愿的行为,即使微不足道的事情;

⏹3、做事情干脆、彻底,不要渐进;

⏹4、不能沉湎于空想,这无异于浪费生命;

⏹5、强迫自己以利于形成好的习惯,即使有时不太令你舒服;

⏹4、情绪

⏹詹姆斯—朗格(James-Langetheoryofemotion)

⏹愤怒、恐惧、爱、恨、快乐、悲伤、羞耻、孤傲

thecoarseremotion,通常伴随激烈的身体躁动;

道德的、理智的,深藏不露的,身体反应较微弱,thesubtleremotion;

他认为:

因为逃跑而恐惧;

因为哭泣而悲伤;

因为打架而愤怒;

即客观刺激是情绪的根源;

5、我们如何评价詹姆斯?

优点:

1、后世排名148—149

1880-1889冯特、詹姆斯、赫尔姆霍茨、艾宾浩斯、费希纳;

1890-1899詹姆斯、冯特、杜威、铁钦纳、弗洛伊德

2、美国心理学发展史的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家和最后一个哲学心理学家;

(1896年,第三次国际心理学大会在慕尼黑召开,人们视他为新世界教皇,冯特是旧世界的教皇);

缺点:

他在实验研究方面非常薄弱;

认为:

“如果有了直接的情感和意象就够了,那么摇篮里的婴儿就成了心理学家,而且绝对无误”。

同时,又认为德国实验心理实验室使得“心理学正在进入一个不太简单的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墨菲对詹姆斯的评价:

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心理学为人所知,詹姆斯的名字就会被提到,好几万人读过他的《原理》,更有好几十万人在大学时代就读过他的《简明教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说詹姆士是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学家,那似乎在说废话,因为不论是学者还是普通人都承认,任何仅次于他的人都远不如他。

欧洲心理学家近几十年对他的认识超过了詹姆士本国人士,他们只要有重大的心理学尝试——无论是实验的还是理论的——要提出讨论,就总要邀请他的亡灵赴会!

对机能心理学的评价 

1、规定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2、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较为薄弱;

2、生物学化的倾向,意识成为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意识的认识和社会属性弃置不顾;

3、滥用进化理论,试图用动物的行为简单还原为人的行为。

(混淆了自然历史进程和社会历史进程)

流派三:

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

华生(J.B.Watson1878---1958)新行为主义: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班图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

2、行为主义的总体观点

▪行为主义既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又是一种方法论。

作为流派,是指华生创立的一种体系;

作为方法论,是指它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客观主义倾向。

▪从1913年35岁《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算起,行为主义及其后来者统治心理学界近50年。

▪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firstforce)

3、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哲学背景:

▪机械唯物主义:

▪笛卡尔和拉美特里都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是一架机器,即:

接受刺激产生反应。

▪实用主义哲学:

▪立足现实生活,

▪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

把采取行动当作手段;

▪把达到效果当作目的。

▪即刺激—反应。

社会背景

1、农村包围城市;

2、生产企业对工人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3、政治的需要。

4、《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a以往的心理学是失败的,原因是心理学以意识的结构或意识的机能为研究对象;

▪b内省法不可靠,必须抛弃之;

▪c心理学应该以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5、华生语录

▪给我一打健康而体型健全的婴儿,给我一个专门的环境培养他们,我保证从他们之中任意选出一个,都将他培训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当然还有乞丐和小偷,而不论他们的才能、爱好、能力、禀性如何,也不管他们的祖先是什么种族。

6、心理学的性质

▪“由行为主义看来的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

其理论目标在于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内省不是它的方法的主要部分,它的资料的科学价值也不依赖于这些资料是否容易运用意识的术语来解释。

”——《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

▪他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就要抛弃意识,否则就是自欺欺人;

▪心理学似乎成为一门专门研究“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的自然科学,这同生理学几乎没有区别了。

▪华生指出(146):

行为主义虽然也有感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以及神经和肌肉反应的机制所起的作用,但是,行为主义的固有兴趣在于所有动物从早到晚和从晚到早将要做什么。

7、心理学该研究什么?

——拒绝意识,只研究行为

机能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本质没有区别;

心理学必须放弃研究主观的意识和心理,而代之以可观察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刺激:

能够引起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中的所有事件、事物和过程;

反应:

由特定刺激作用于有机体,而引起的内隐或外显的机体变化。

(用筷子接触淋巴;

碰到硬物;

眼前闪亮的眨眼反映;

惊慌或者滑腻的手感)、行为:

刺激——反应,即S——R(无论引发行为的诱因多复杂,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变化);

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一种用仪器(测谎仪示波器脉冲仪)或无仪器(自然观察)来控制的方法

2、条件反射法;

分两种情况:

a腺体分泌处于条件刺激控制,如望梅止渴、丢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肌肉反应。

应用于一切不能使用语言的条件。

如即将到来的工作导致紧张、热身赛的作用、动物行为、聋哑人、婴儿。

是一种客观分析行为的好办法。

3、自我报告法;

适用于正常人自我观察VS内省

4、测验法;

无须言语,只需行为。

测验被试对情景变化的反应。

5、社会实验法(操作社会情境以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控制社会)

9、命运多舛的华生:

我们如何评价他?

1、用行为替代意识,用客观方法替代主观内省,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把心理学从单纯研究人的意识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儿童、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3、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步伐,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面向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1、只研究行为,被人称为“肌肉抽筋心理学”、“无心理的心理学”;

2、机械还原论(详看后页),把任何反应归结为肌肉和腺体收缩;

3、把人和动物等同;

4、沉湎于“客观性”,排斥一切非实证性研究,对于心理学界的支离破碎局面负有责任;

流派四:

格式塔

Gestalt(Configuration),意即:

整体、形式和结构;

又名完形心理学;

是产生于1912年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起家于反对冯特和行为主义入手:

强调研究现象的经验,即:

自然的、不经人为分析的东西;

强调整体的、有明确指向的行为;

第一节思想渊源

一、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古罗马的一则传说;

哲学(详见后页);

心理学;

(1)詹姆斯的意识流、杜威的反射弧为格式塔的整体论观点奠定基础;

(2)厄令费尔的形质说

二、康德的先验范畴

时空、因果联系先天就有,属于先验知识;

知觉外部世界的恒常性、组织原则都来源于经验的原始组织;

第二节人物

马克思•惠特海默(1880—1943)1943年《创造性思维》

科特•考夫卡(1886—1941)1924年《心灵的成长:

儿童心理

学引论》

沃夫冈•苛勒(1887—1967)1959年当选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

第三节似动现象和格式塔建立

始于一次火车旅行;

眼睛的似动现象:

这种知觉似乎是一种错觉,因为实际上不存在相应的物理运动,但是却产生了运动知觉;

以前关于似动现象的不同解释:

1、认为似动现象是眼球运动造成的;

2、由推理的作用产生;

赫尔姆霍兹支持此观点;

但是为什么只有60毫秒才会产生似动现象呢?

3、被试的疏忽;

但是被试被要求集中于a\b两点,似动现象不但没减弱,反而更加显著了。

4、视觉后象说

视网膜上留下的痕迹。

但是a/b两线距离较宽,且眼球全不移动,因此刺激的痕迹也不可能接近。

灯管试验也证明眼球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方向产生似动现象。

惠特海默认为以上四种解释都无法成立:

原因:

(1)以元素的组合,两条线的感觉无法解释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

(2)以物理现象不同于心理现象;

惠特海默认为:

1、整体知觉是人脑的固有特性;

2、不能简单对两条线进行解释;

3、被试的整体感觉是知觉过程固有特性,使大脑整体属性和两条线的感觉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朴素不能人为分析的经验;

4、似动就是似动,不能用对两条线的感觉进行解释;

5、人的心理现象中,整体一旦形成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决定部分之属性;

1912年,惠特海默发表《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标志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节基本观点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和直接经验

克分子行为:

有一定目的的、整体的行为,如学生听课、教师讲学、产生于环境之中,由环境决定;

直接经验:

分为主观和客观经验

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真实的行为;

行为的物理运动

外显的行为;

别人心目中的我的行为;

现象的行为;

我意识到的自身行为和别人意识到他的行为;

第三种行为是格式塔主要研究的对象。

第五节知觉理论

知觉的组织原则

图形和背景;

接近、类似、包含原则、闭合、客观定势原则、简单性原则、最重要的总原则:

完形趋向性原则

第六节学习与认知理论

一、苛勒对黑猩猩学习的实验研究

迂回实验、利用现成工具的实验、制作工具的实验、建筑实验、利用中介物的迂回实验

二、顿悟说VS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45)

学习是否需要理解、领会和思维等参与;

学习过程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

三、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248)

惠特海默提出三种类型的思维:

a型思维(聚集和再聚集)y型思维(尝试错误的盲目式)b型思维(一半有目的一半盲目)

美国心理学界接受格式塔较慢的缘由:

1、格式塔与行为主义不一致;

2、语言的障碍;

3、攻击的方向开始时出现偏差;

第七节总体评价

(1)确立了心理学的整体观,彻底摧毁了心理学研究的元素主义观念;

(2)强调认知因素的研究,为认知革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人文主义倾向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它的内省法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内省法大同小异;

缺乏效度和信度;

流派五:

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

(1)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2)阿德勒(3)荣格

精神分析学说概论

●精神分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其影响力深远,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绘画、戏剧、电影、宗教、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日常生活);

●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的主要区别:

(1)其他流派研究意识、直接经验、或者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精神分析研究人意识不到的心理事实,即:

潜意识或无意识;

(2)其他流派属于学院派,都与某种哲学或科学的思想传统紧密相连,精神分析起源于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他们不关心心理或行为的实验设计,但同时精神分析也有别于医学,并且远远超出前两者的范围;

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1)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战争造成弗洛伊德心理巨大的震撼,也使他对人性、人的本能究竟是什么进行深入分析,坚持人性本恶的观念;

(2)社会风气:

维多利亚时代,唯美主义、浪漫色彩的表面和伪善、道貌岸然的实质并举,人们在公共场合对于“性”的问题敬而远之,这也对弗洛伊德以性压抑作为精神病的根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背景

●弗洛伊德不是研究“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和“性”(sexuality)第一人,但是,他的探讨更深入和直接;

●享乐主义的影响很大;

●如果把无意识领域比作一个神秘洞穴,那么无意识理论的先驱们只是站在这个洞穴的入口处,观察、评论人类的无意识,而弗洛伊德则深入这个神秘洞穴,进行细致和系统的艰苦探索,揭示了无意识过程的性质及其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三、科学背景

(1)能量守恒(高温向低温、走向封闭系统、质的不灭性等等)

(2)进化论的影响;

(以生物学观点解释人的行为)

●(3)医学观点的进步;

(W.Griesinger把精神病因归咎于大脑的病变,提出生理病因学,使医学取代迷信观点);

●(4)心理精神病因学的探索;

(催眠:

麦斯麦、布雷德)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

●一、研究对象

精神分析对心理生活的理解与学院派心理学有着本质区别。

构造心理学关心意识的元素和结构,机能心理学关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两者所探讨的都是人在清醒时能意识到的心理事件和事实。

精神分析所关心的是那些实际存在但却意识不到的心理事实。

对于那些能够意识到的心理事实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潜意识过程,即:

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过程。

潜意识(无意识)的特点:

(1)在一般条件下,潜意识中的内容不能达到意识领域;

(2)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和没有时间特点的;

(3)潜意识追求的是快乐、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欲望满足或者本能的释放;

(4)潜意识系统的内容和语言相互分离;

二、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始于对催眠(宣泄)法的质疑:

首先,宣泄法忽视了病人的抵抗作用;

其次,忽视了医患关系;

再次,并没有布洛伊尔想象的那样成功;

最后,宣泄法的基础是催眠法,但是许多病人并不接受催眠。

于是,弗洛伊德转而寻找一种适合所有病人的方法。

●弗洛伊德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在早期,他甚至是一个极端的科学主义者,他开始寻求符合自然科学原则的临床方法来治疗病人

压力技术(pressuretechnique)

用意识的、理性的方式对待创伤经验VS无意识状态下对待创伤经验

●按照弗洛伊德观点,真正的精神分析起始于对催眠法的抛弃和自由联系法的启用,自由联想法是通往无意识王国的一条忠实的道路。

三、人格理论:

包括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后者也称为心理性发展理论(psychosexuality)

(一)人格结构理论:

1923年《自我与伊底》

●伊底(本我)属于潜意识,自我和超我属于在成人时期,部分是潜意识的,部分是意识的。

●伊底(Id)的特点:

(1)通常条件下,人们意识不到伊底所包含的内容,它主要通过遗传而获得;

(2)迫使心灵指向本能欲望(欲望和冲动)的满足;

(3)“快乐原则”,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4)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系统主要能量来自伊底,属于最基本部分;

●超我(superego)的特点:

(1)代表人类心理功能中的道德分支,处于“人格”系统的最高层,由良心、自我理想等构成;

(2)“至善原则”(perfectionprinciple),监督伊底、督促自我;

(3)指导和控制行为,使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理想,对于好和坏的行为给予不同对待;

(4)弗洛伊德认为:

超我中有不少部分也属于潜意识;

(5)超我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结果;

●自我(ego)的特点:

(1)“现实原则”

(2)伊底的欲望获得满足通过“自我”这个中介实现;

(3)自我的两种功能:

必须成为伊底和外界的中间人;

必须保卫伊底不受外在世界的伤害,

(4)随着与环境的接触,伊底接近外部的那个部分逐渐分离,形成一个自我的区域,反过来调节伊底;

(5)夹在超我和自我之间,是一个“左右受挤压”的两难角色;

综上所述,人格结构中这三者成分如果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发展,反之,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二)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依靠原始本能来推动;

●每个人生来具有某种程度的心理能量,“里比多”(Libido),驱使人追求享受和满足;

●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身体区域成为里比多的兴奋和满足中心,即“欲带”(erogenouszone)见后页;

●儿童早期发展是否获得适当满足,决定他一生的发展

●1、口腔期(0—1)oralstage

特征:

自恋、依赖性强、给予的目的是索取;

●2、肛门期(1—3)analstage

秩序与整洁、有条理、节约

●3、性器官期(3—5)phallicstage

(oedipuscastrationelectra)complex

●4、潜伏期(5—12)latencystage

里比多处于潜伏状态

●5、两性期(12—20)genitalstage

相当于青春期,进一步发展成人的异性恋,人格趋于成熟;

●人格发展理论两大不足:

(1)、以本能的发展解释人格的发展,似乎人格的发展不便的决定与生物本能的展开;

(2)、过度强调早期经验的作用,忽视了后天性影响;

四、“梦”的理论

1、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揭示精神病患者被压抑的本能愿望,解释正常人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破解潜意识之谜。

(1)梦不是偶然的;

(2)梦是愿望的满足;

●(3)梦的动力由本能冲动引起;

●(4)无法“忆梦”的原因;

●2、梦境分为:

显梦和隐义。

显梦是梦的表象,类似于假面具;

隐义是梦的真实内容,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真实欲望。

●梦的工作方式有四种:

(1)凝缩(condensation),即:

几种本能欲望复合在一起以一种象征出现;

(2)移植(displacement),即:

用来表示某一事物的意义被移植成另一事物的意义的过程;

(3)象征(symbolism),即:

以具体形象来代替抽象的思想,把观念转变成生动的形象,就是将梦的思想转变成视觉意象;

(4)润饰(secondaryelaboration),即:

把凌乱的材料加以条理化,使其显得合理;

梦VS日常生活

●性质:

潜意识的、非理性的、非逻辑的、

意识的、理性的、逻辑的、

●方式:

原发,是人类原始的思维方式;

继发,逐渐形成;

●梦具有精神病全部的荒谬、妄想和错觉,因此,两者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

五、焦虑与防御机制理论

●1、焦虑:

●概念:

当个体所接收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个体就会产生创伤感,伴随创伤感的体验就是焦虑;

●表现:

信号焦虑;

分离焦虑;

阉割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