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1982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高一历史第一、第二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

2、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 

A、耦犁的出现 B、代田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出现 D、耕耙技术的出现

3.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5.古代中国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7、从哪一时期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

A西汉时B东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8、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9、.唐代诗人姚合诗曰: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10、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氏——“交子”

 D隋唐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开始打破坊市界限,市分散在城中。

11、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来从事丝绸产销业。

由于生意兴隆,从而雇用了五位技术工人协助生产。

这一历史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你认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13、光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东汉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1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15.明朝中后期,商人王某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A.买田置地   B.放高利贷   

C扩大手工作坊规模   D.娶妻纳妾

16、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17.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累计已经发生80多起海盗袭击事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海盗已猖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一现象备受国际关注,有人开始对索马里的历史产生兴趣,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8、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19 、.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相互孤立的状态,各民族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起点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B四大发明的传播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的扩展

20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从根本上说明了

A.荷兰占有广阔的殖民地      B.荷兰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

C.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D.荷兰成为“世界工厂”

21 英语源于欧洲西部,到了近代,逐渐发展成一种世界性语言。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22.下面哪一项属于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A.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B.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的需要

C.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的需要         D.为工场手工业更新生产技术的需

23.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了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24、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25、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源于 

A.发电机和发动机的问世     B.内燃机的发明

C.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D.垄断组织的产生

26、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 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27.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

“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主要反映了

   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东方各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落后

B.新航路的开辟

C.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征服能力

D.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9.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

它们是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30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

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

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

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到:

七仙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

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

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

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墨子》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

(2分)

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分)

(2)材料二和三体现了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

(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一材料二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

(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

(8)

(共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

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

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

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  

【材料三】   (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6分)   

(3)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

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10分) 

他的根据是什么?

(8分)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6分1)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 收取重税”、“以低价强迫民间生产”、“强制压价收买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答案:

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2分);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2分);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2分);严格限制出口(2分)。

 

(2)解析:

由材料中“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看出雇佣关系,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